郭道元
關鍵詞: 體育;課堂常規;新編;課前;課中;課后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8-0074-01
一、課前常規
1.教師備好課、布置好場地與器材。
2.學生處理好“小生活”。即課前上完廁所,夏季適量飲水,將手機關閉或調到靜音狀態并放入課堂備好的手機袋內,等等。
3.師生均穿適合運動的服裝與鞋子,清除身上易引起傷害的物件;女教師忌化濃妝以及佩戴吸引眼球的裝飾,以免分散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
二、課中常規
1.教學組織常規
(1)“站位表”常規。根據上課隊形每班畫一個“站位表”,使每個學生的位置以坐標的形式“固定”下來。這一是便于教師“對號入座”認識學生;二是缺勤的學生位置空缺,一目了然;三是便于準確記錄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
(2)要領“口訣”常規。教師講解動作要領時,為了使語言準確、精練、通俗、流暢,可編成“口訣”或“順口溜”,利于記憶。
(3)“小先生”常規。借助陶行知先生發明的“小先生制”,培養體育骨干輔助教學,實行體育委員按月輪流執政、小組長按周輪換上崗制度,培養學生自治、自理、自學的能力,營造互教、互學、互助、互愛、互動的學習氛圍。
(4)哨聲常規。分組輪換練習時,中間會出現教學內容和練習場地的變動,為了減少時間浪費,增加練習密度,可采用“三聲哨”的調度策略。即教師發出第一聲哨“嘟——”,各小組學生停止練習;第二聲哨“嘟——”,小組長分別整隊;第三聲哨“嘟——”,小組長帶隊跑向輪換地點并組織新的練習。另外,還可以利用哨聲長短,組合運用來調動學生。
(5)“激勵”常規。學生練習時,巡視的教師要多鼓勵少批評。如教師作出“對”“很好”等即時性肯定評價,能增強學生完成動作的信心;教師報以“不錯”“堅持”等評價,能起到即刻鼓勵的作用;對于出現錯誤的學生,則采用婉轉的語言糾正。同時,教師用“多情”的眼神、和藹可親的面容、恰到好處的手勢,還能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特效。
(6)“先學后教”常規。為了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對于一些不具危險性的技術動作,先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待時機成熟后,教師再教。
(7)“課堂展示”常規。課上安排適當的匯報表演時間,讓有膽量、有特色、有創新的學生進行展示,借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刺激觀摩的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模仿。
2.學習方式常規
(1)自主學習常規。試以籃球投籃練習為例,通常采用:第一步,學生自己選擇投籃距離,體現出了“自選”;第二步,學生自己設置一分鐘命中的次數,體現出了“自定”;第三步,學生思考如何投籃,體現出了“自想”;第四步,學生嘗試練習和體驗,體現的是“自練”;第五步,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現的是“自評”;第六步,達成目標和未達成目標的分別自我設置新的目標,體現的是“自設”。通過給學生提供多樣的自主學習空間,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2)合作學習常規。設計學生在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中采用雙人操的形式配合練習,體驗互動的合作;引導學生在技術學習中接受他人指導而正確完成動作,體驗互助的合作;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比賽,學會分工合作,培養集體主義的觀念,體現團隊的合作。
(3)探究學習常規。在學生練習之前,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想一想”“試一試”“變一變”,不斷探究“答案”,最終學會正確的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4)拓展學習常規。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初具成效的基礎上,繼續在廣度和深度上提出要求,以達成新的學習目標。其廣度拓展如動作的遷移、類比、創新等;深度拓展主要為技術的鞏固,練習難度的提高,動作更加優美,等等。
3.運動安全常規
(1)跑的項目要求。除迎面接力練習之外,禁止迎面同道賽跑以及橫向串道賽跑,防止跑動中身體相撞而受傷;長跑比賽終點處須安排專門的保護人員,做好發生重力性休克事件的防范工作。
(2)跳躍項目要求。前一人跳入沙坑或海綿墊,待其完全離開之后,后一人方可開始試跳,避免出現身體疊壓而受傷。
(3)投擲項目要求。集體投擲,一定要聽從口令指揮。聽到“開始”口令,才能進行同方向的投擲;再聽到“撿器材”口令,才能出發撿回器材,嚴禁隨意投擲。
(4)體操項目要求。體操練習時,既要學生學會體操動作,還要其掌握“保護與幫助”的方法。
三、課后常規
課堂教學的結束,只是時間意義上的暫時中斷,并不代表課程學習的全部完成。教師要及時聽取學生的意見反饋,及時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反思教學實施中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與完善下一次課的教學計劃,并集中撰寫系統的教學反思;學生要進一步復習鞏固課中的學習內容,并嘗試以運動日記的形式,真實記錄活動的內容,記錄身心的感受,記錄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