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德
【摘要】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興行業,互聯網產業的誕生產生了一系列法律問題。虛擬化、信息化、特殊化、高度抽象化等特性決定了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發壟斷法律規制有較大難度。互聯網的外部性、競爭的流動性、技術標準的不相容性等特性決定了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發壟斷法律規制有較大難度。基于此,本文從理論和實務兩個角度出發,討論對互聯網行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經濟法規制。認為互聯網的外部性、競爭的流動性、技術標準的不相容性三大特殊性使得不能用之前的壟斷認定標準。因此,有必要對以前的相關規定進行改善和發展,逐漸完善互聯網行業的經濟法規范,尤其是對“兩反一保”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關鍵詞】經濟法;支配地位;互聯網
互聯網的出現,導致原有的商品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改變,一方面,互聯網的接入,讓各類本來僅僅單機的游戲,有機會相互聯機、相互溝通。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繁榮導致各大企業紛紛進入該行業,進行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服務、產品資源開發等一系列活動。但是,隨著互聯網逐漸改變我們的習慣與生活方式,相關的互聯網資源已經開始被各大巨頭圈地瓜分,優勢企業在充分發揮企業市場競爭優勢,抑制新人門企業和新型企業的發展,從而保證其市場的占有額和控制力。諸如谷歌壟斷案、“3Q”大戰、百度訴頭條等案件體現著各企業利用自身市場支配地位破壞市場秩序的客觀現象。既然互聯網寡頭的壟斷問題開始凸顯,那么就有必要研究互聯網行業的經濟法規制問題。本文先從行業特殊性的角度出發,為本文相關內容提供鋪墊。
一、互聯網行業的特殊性
開宗明義,互聯網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相關規制手段必須考慮互聯網的實際情況,如果不明確互聯網行業的特殊之處,那么極有可能產生本文首先結合互聯網的特殊性,討論互聯網行業的特殊性,為后文展開提供鋪墊。
(一)互聯網的外部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互聯網行業的一大特殊性在于其有外部性,此處的外部性,具體而言指的是一個單獨網絡用戶的某個操作行為,在實際上會影響到其他不相關用戶的利益。雖然該利益往往不會直接被體現在諸如財產損失之上,但是這種利益糾葛確實客觀存在。一方面,這個外幫性有可能增加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這類外部性也有可能造成他人的損失。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當某一網絡工具的用戶量被積累到一定的規模,規模效應就會對產品的價值造成正反饋效應,導致這一優勢企業的優勢會愈發擴大,相關地位會愈來愈鞏固。這就是互聯網外部性的最直觀體現。
(二)技術標準的不相容性
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不同互聯網企業能夠制定自己的技術標準,在尚未積累足夠用戶群體之前,互聯網企業的技術標準暫且不會展現出其壟斷特性。但是,一旦形成規模效應,處于壟斷地位的互聯網企業就可以用網絡準入的技術標準阻礙競爭者的進入與退出。這就限制和排除了市場公平競爭。不同行業的互聯網企業會為了維護其壟斷地位依據其自身的技術實力拔高相應的技術標準,或者常用不同的技術標準系統,網絡的兼容性此時就和互聯網企業技術標準的不相容產生了沖突。先入的企業利用其優勢地位逐漸制定行業規則或者行業標準從而維護其自身利益。
(三)競爭的流動性
事實上,目前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內部競爭是流動的,也就是說,各類小微企業完全能夠憑借技術創新從而實現支配者的更迭。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傳統行業的高份額企業能夠單方面決定市場價格從而削弱市場競爭,這樣就產生了壟斷者恒壟斷的問題,但是互聯網行業之中快速的技術發展會隨時推翻早先進入互聯網行業的企業的優勢地位從而進行動態洗牌。另一方面,傳統行業的一些技術變革大多是發生在實體工業之上,而實體技術往往并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效益,而虛擬經濟之中的技術創新發展的非常快,這就使得互聯網行業盡管存在壟斷的情況,但是壟斷地位者也是出于流動的。那么也就是說,在這一背景下單一的評價標準如果直接適用于互聯網行業,極有可能起到抑制發展的反作用。
二、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經濟法規制的必要性
互聯網企業以虛擬現實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為導向開創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隨著我國大力推進互聯網,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一個產業的發展,也是依靠互聯網新技術和大數據對傳統產業進行的產業升級。
(一)促進經濟發展
進入市場的互聯網公司首先依靠技術優勢和積累的市場優勢,通過互聯網的外部性形成壟斷。競爭的流動性使得這種壟斷不穩定。事實上,對互聯網企業進行反壟斷規制的必要性體現在很多父母。比如,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對互聯網企業進行反壟斷規制能夠體現我國追求建立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實現企業的最大自由,從而讓更多的互聯網企業敢于加入已有行業,促進行業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對壟斷狀態、壟斷行為、商貿行為、企業結合的法律規制,能夠更好的使得我國互聯網經濟走向正軌。
(二)促進技術創新
從知識產權法的角度而言,互聯網創新大多是對作品和技術成果的創新,因此進行反壟斷法保護,有利于促進各類互聯網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護市場交易安全,維護交易秩序,保證合理競爭,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經濟法方面的規制,有利于促進合理競爭,而合理競爭的產物就是不斷地出現新技術、新成果。另一方面,促進技術創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形成了大份額企業能夠利用資本優勢扶持幫助小微企業進行創新,而小微企業也能夠通過互聯網的行業的波動性逐漸成長從而成為新的支配著。因此,從第二個層面來說,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經濟法規制的原因是其能夠推動創新和增進消費者福利。
(三)保護合法權益
從第三個角度來說,經濟法規制能夠更好地保護競爭者的合法權益。在互聯網創新的背景下,制止壟斷和其他限制競爭行為,保護公平競爭必須通過經濟法之中的反壟斷法來實現。互聯網的繁榮產生了互聯網巨頭抑制新入門企業和新型企業的發展的問題,如果不加以規制,無論是企業個體還是整個行業,都難以穩定發展。正所謂法律保障合法權益,公平競爭是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沒有一套合理完善的反壟斷執法機制,很難保障互聯網之上各企業能夠和平、友好的從事商業競爭,所以第三個必要性體現在保護合法權益方面。
三、互聯網行業經濟法規制的困境
從反壟斷法的視角出發,目前互聯網行業的主要反壟斷方面的法律制度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部門法之中,當然相關部門規章也可以見到。但是,盡管已經有相關法律開始對互聯網企業的競爭進行了規定,但是互聯網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情況仍然是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主要困境有三類:
(一)法律滯后
雖然調控實體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相對健全,反不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保護法等法律規定都能夠很好的應對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當競爭、壟斷的情況。但是,在互聯網領域,確實存在著經濟法立法滯后的問題,前文已經提到,傳統界定相關市場、界定支配地位的方法在認定互聯網企業是否濫用支配地位的案件中已經不再適用,需要改良。這都是因為互聯網行業尤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在對互聯網企業的經濟法規制之中,還是有必要及時加強立法。
(二)立法缺失
目前基本上沒有針對互聯網企業濫用支配地位,限制阻礙競爭,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專門立法,盡管已經有相關實施細則,但是在立法層面還仍然需要相關部門的探索。梳理一下,目前主要有反不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合同法、民法總則等相關法律,也有相關司法解釋,但是細化到互聯網領域之中,目前還沒具體規定,因此,第二大困境就是立法缺失。
(三)立法規定不合理
互聯網企業是不是濫用了市場的支配地位,是一個綜合認定的復雜過程。一方面,必須嚴格依托法律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對于經濟學知識進行掌握。我國司法實踐之中,存在對互聯網經濟法規制的不合理的問題。比如,司法解釋將舉證責任過多的推給原告,導致互聯網侵權之債,原告舉證十分困難,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舉證要求過高導致了目前舉證責任和實際訴訟能力不得過大差異導致了真正的受害者難以實現權利救濟。因此,第三大困境在于立法規定不合理。
四、結語
互聯網的外部性、競爭的流動性、技術標準的不相容性等特性決定了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發壟斷法律規制有較大難度。基于此,本文從理論和實務兩個角度出發,討論對互聯網行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經濟法規制。認為互聯網的外部性、競爭的流動性、技術標準的不相容性三大特殊性使得不能用之前的壟斷認定標準。此時,我們就有必要對以前的相關規定進行改善和發展,逐漸完善互聯網行業的經濟法規范,尤其是對“兩反一保”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本文認為,在今后的法律完善之中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應當完善相關市場標準,防止互聯網企業利用技術標準的不相容性實現兩端;其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時立法,充分考慮互聯網行業的特殊性;其三、完善民事賠償和行政處罰制度,加強對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行政處罰力度;其三、充分考慮和保障消費者權利,在訴訟之中考慮減輕相關舉證責任,打破舉證能力不對稱的問題。
總之,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法律問題出現,畢竟壟斷行為會出現在所有行業,如果不能及時的通過法律規定價值規制,那么行業很難良好平穩的發展下去。本文從四個層次層層遞進,呼吁理論以及實務界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反壟斷規制的關注度,以期充分促進互聯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