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圓
摘要:20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越來越突出。然而我國的垃圾分類處理情況目前和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夠成熟。本文以江蘇師范大學泉山校區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手段,了解該校區生活垃圾分類的現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其不足,提出了一些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垃圾 垃圾分類 回收利用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016-0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20年來,工業化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度化的包裝使得生活垃圾問題也愈加嚴重。但,垃圾真的一無是處嗎?如今,更多的人認為垃圾是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正如魁北克人所形容的那樣,垃圾桶往往“是個飽含可再利用資源的聚寶盆”①。
目前有關校園垃圾分類處理的文章不少,這些文章多采用調查分析的方法對大學生垃圾分類處理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然而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如今大學生生活垃圾主要集中在快遞包裝及外賣剩食上,如何對這些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目前還沒有人研究。而本文集中于這些現實問題,力求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促進高校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注重環境保護是留給子孫后代的財富,因此應當從細節的垃圾分類入手,為我國環保工程獻一份力?!皩崿F垃圾分類對建立兩型社會具有實質性意義,從廢棄物源頭進行分類回收,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減少大自然的開采,減少固體廢棄物的質量,降低后續處理成本,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②。由于我國實行垃圾分類時間較晚,且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人們的教育水平環保意識層次不齊。高校大學生教育水平較高,并且筆者本人為江蘇師范大學泉山校區的在讀生,方便做一些調查工作。因此本文選擇對江蘇師范大學泉山校區學生群體進行垃圾分類研究,希望能夠為一步步帶動整個社會的分類垃圾行為做貢獻。
二、調查問卷設計與數據整理分析
(一)問卷設計與實施
在問卷設計上,我們小分隊通過明確研究目的和調查對象、草擬問題、征求意見、試測、再修訂的各項環節,最終確認完成。
在問卷實施上,2018年6月10日—16日,我們小組采用空閑時間,歷時一個星期,在泉山校區人流量較大的教學區、食堂門口、操場、宿舍區進行問卷調查。
(二)問卷數據分析
1.受訪者的基本情況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共有受訪者162人,都為在校大學生。其中男性為51人,占受訪總人數的31%,女性為111人,占受訪總人數的69%。在年齡方面,18~20歲的受訪者占41%;20~22歲的受訪者占50%;23~25歲的受訪者占9%。在學歷方面,90%的受訪者擁有大學本科學歷,10%的受訪者為研究生學歷。
2.學生對垃圾分類回收知識的了解程度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49人(占總數的30%)表示非常清楚;有104人(占總數中的64%)表示大致清楚;有9人(占總數中的6%)表示不清楚。由問卷數據可以看出,64%的學生對于垃圾分類都只是大致了解,處在一種朦朧迷糊的狀態。學生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了解情況堪憂。
3.不同種類垃圾分類回收情況
有52%的受訪者對塑料、紙張、易拉罐等可變賣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有23%的受訪者對有害物質(日光燈、電池等)分類回收;有24%的受訪者對廚房里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有1%的受訪者選擇其他。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生活垃圾是能夠變賣的種類的話,居民垃圾分類回收的積極性較高。同時也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垃圾分類回收的效果,一定的物質刺激是免不了的,否則很難有效開展。
4.不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的原因
有37人(占總數中的23%)不清楚有關分類的知識;有39人(占總數中的24%)怕麻煩而未進行垃圾分類回收;有57人(占總數的35%)認為后續沒有垃圾分類設施,在校園分類沒有意義;有24人(占總數的15%)選擇其他;有5人(占總數的3%)未選擇??梢钥闯?,校園相應配套設施配備的不完善,導致在校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沒有意義,從而影響到大學生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而垃圾分類回收知識的宣傳、大學生垃圾分類程序的簡化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5.一周吃幾次外賣?
有55人(占總數的34%)選擇0~2次,有73人(占總數的45%)選擇3~5次,有24人(占總數的15%)選擇6~9次,有10人(占總數的6%)選擇10次以上。可以看出,一周吃3~5次外賣的人最多,靠近一半,這就導致了宿舍樓周圍的垃圾箱里的外賣包裝特別多,在天熱的時候如果不分類處理,與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導致惡臭熏天,而且滋生細菌,影響很嚴重。
6.一個月收到幾個快遞?
有24人(占總數的15%)選擇0~2個,有66人(占總數的41%)選擇3~5個,有54人(占總數的33%)選擇6~9個,有18人(占總數中的11%)選擇10個以上。調查結果,一個月收到3~5個快遞的學生最多,85%的學生每月收快遞在3個以上。而快遞包裝往往極占空間,容易導致垃圾箱滿溢,本來是可以通過分類處理進行回收的,但是由于與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影響二次回收。
7.是否支持學校開展相關的宣傳活動
有159人(占總數中的98%)表示支持開展相關宣傳;有2人(占總數的1%)表示不支持開展相關宣傳活動;有1人(占總數的1%)選擇其他。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支持開展相關的宣傳活動。由此看出,大學生并不抵觸垃圾分類活動,但是真正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的話,可能未必能夠做到天天堅持。大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意識還是有的,因此學校有必要進行創新性的宣傳引導并且能夠堅持較長一段時間。
三、校園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對策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作為結果的行為是由對該“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所導致③。社會公民是垃圾分類回收的執行者,是整個垃圾分類循環體系的起點。因此,對公民行為進行分析,創造行為的有利條件,是保證垃圾分類回收的有效方法。因此,針對校園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問題,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使得垃圾分類回收成為學生的主觀個人的行為,并提高學生對這一行為可感知的行為控制。根據這一著力點以及在各項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我將對策分為以下幾點:
(一)采取科學垃圾分類措施
根據我們小分隊實地考察,泉山校區不同區域垃圾種類有所不同,所以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例如,根據對保潔人員和拾荒者的訪談結果,宿舍區垃圾箱垃圾混亂,難以分類,有大量的快遞和外賣垃圾。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建議采用干、濕垃圾分類模式。如果能夠將快遞包裝垃圾和外賣廚余垃圾按干濕垃圾分類處理,將大大提高保潔人員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垃圾的二次回收。
(二)高校加強相關的宣傳教育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知識處在一個朦朧模糊的階段,而有98%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學校開展相關的教育宣傳活動。因此,“應在校內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懂得如何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什么樣的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什么樣的垃圾回收后無用”④。在校園的垃圾箱、垃圾桶上可以添加一些垃圾分類的小貼士,幫助學生正確分類,還可以發起垃圾分類處理志愿者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完善分類垃圾相關硬件設備配備
在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時,一定要注重有效性,符合校區的實際,不能讓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這件事成為學生在學習之外的一大負擔。在問卷調查中,關于學生“未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原因”,有35%的學生指出是因為后續沒有垃圾分類設施,使得前期的分類沒有意義,據我所知,泉山校區的垃圾都是由垃圾車不分類別地混合收走,這樣做,會極大損害學生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因此垃圾的收運設備的完善顯得尤為重要。
(四)建立垃圾分類獎勵機制
在如今社會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風氣彌漫,人們更多追求的是金錢、利益,而對集體往往缺乏必要的責任感。如果缺少相關獎勵機制,垃圾分類處理問題分析得再好,在利益至上的原則下,也很難真正得到解決。在以上問卷調查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如果沒有物質刺激,學生分類處理垃圾會缺乏動力。有些高校學生抱有垃圾分類是相關部門的責任,與自己無關的想法。因此,在督促高校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同時,配套的獎勵機制也必須完善,不然也難以長時間地堅持下去。
四、總結與展望
本文以當下高校嚴重的生活垃圾資源浪費現象為背景,通過對江蘇師范大學泉山校區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研究,給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當然,本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一,由于筆者自身條件、時間、數據獲取方式的限制,此次調查的樣本數量偏少,二是,由于自身專業水平的不足,對于該問題研究得還較為淺顯,不夠全面深入。
筆者認為,環保問題,當從點滴做起。如今物聯網發達,導致快遞、外賣等包裝垃圾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應當及早提上日程,不僅能夠優化環境,還能夠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夠激發大學生“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的感悟,以達到優化校園環境,注重自身風貌,增強律己精神,關注事件細節,培養國家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目標。
注釋:
①(法)卡特琳·德·西吉爾.人類與垃圾的歷史[M].劉躍進,魏紅榮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116.
②楊柳.高校垃圾分類系統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3.
③計劃行為理論[OL].http://wiki.mbalib.com/wiki/.
④張所鵬.大學生垃圾分類回收行為調查分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J].低碳世界,2016(3):5.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