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麗
摘要:聯合國與美國的關系一直以來都備受矚目,美國作為聯合國的創(chuàng)始國以及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加上美國超級大國的影響力,所以美國與聯合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與聯合國之間存在眾多的分歧,美國政府在很多問題上也采取了不合作的態(tài)度,但是在福特時期雙方關系有較大改善。本文以福特時期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為視角,通過對兩位大使與聯合國的關系研究,可以得出福特政府時期美國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整體以合作為主。
關鍵詞:美國 福特總統(tǒng) 聯合國 緩和
中圖分類號:D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254-02
一、福特政府時期美國聯合國政策的背景
1974年8月9日,杰拉爾德·福特接替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tǒng)。福特政府時期的外交經常被看作沒有什么建樹。但是,其實福特時期與以前政府相比,很多方面政策發(fā)生改變。第一,福特政府繼續(xù)了采取緩和外交政策;第二,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對美國外交政策作出了一系列的調整,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外交。
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第一,改變了美國長期以來對經濟問題的忽視,開始把經濟問題放在重點位置,以此來使美國外交能夠適應全球經濟相互碰撞、依賴的現狀。第二,在對待第三世界的問題上,改變了以前消極被動的態(tài)度,積極改善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第三,在限制戰(zhàn)略武器和東歐的問題上也作出了外交調整,加強對蘇聯的攻勢。
因此,福特政府時期的外交政策整體上采取緩和外交,但緩和中也存在與蘇聯在限制戰(zhàn)略武器和東歐問題上的對抗。
二、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
對于聯合國,美國政界主要代表人各有其主張。基辛格主張利用聯合國來擴大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主張對聯合國采取對抗性策略;威廉·斯克蘭頓主張對聯合國采用和解策略。
(一)莫伊尼漢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
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于1975年6月被福特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他任職期間,對聯合國采取的態(tài)度由和解轉為對抗。
莫伊尼漢第一次參加大會之前對聯合國持有和解的態(tài)度。1975年9月在第七屆特別會議上,莫伊尼漢發(fā)表演講,當時基辛格將他的注意力轉向中東石油和蘇聯在非洲的發(fā)展,因此,基辛格開始看到與第三世界建立友好關系的優(yōu)勢。所以莫伊尼漢表達了對第三世界經濟的擔憂,并愿意與第三世界改善關系的意圖,他的演講受到了世界各國的熱情贊揚。
但是這個善意聲明并沒有持續(xù)太長時間,在一項決議遭到失敗后,莫伊尼漢轉向對抗性策略。在冷戰(zhàn)時期,美國一直向以色列提供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而當時被壓制的阿拉伯人,將猶太復國主義等同于種族主義,為了牽制以色列,蘇聯與阿拉伯站在了同一陣營。
1973年,在阿爾及利亞舉行的不結盟運動國家元首會議期間,猶太復國主義和種族主義之間再次形成了明確的聯系。但將猶太復國主義與種族主義聯系在一起的第一個國際論壇,是1975年夏天在墨西哥城舉行的國際婦女年世界會議。在這次會議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發(fā)起了一項要求消除猶太復國主義的決議草案。大會幾個月后,這項決議草案得到了阿拉伯和蘇聯集團以及大多數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大力支持。這些都使得美國失去了第三國家的支持。
莫伊尼漢以雄辯和情感攻擊了決議,但美國在聯合國需要的是一個堅韌并對他人意見敏感的大使,能讓美國公眾感到自豪。很遺憾的是,莫伊尼漢沒有達到這一標準,他在聯合國任職期間的做法,并未得到大家的認可。
(二)威廉·斯克蘭頓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
在莫伊尼漢之后,威廉·斯克蘭頓成為下一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斯克蘭頓作為賓夕法尼亞州的前州長和共和黨總統(tǒng)提名候選人,為許多國家代表所認可。再加上他與福特總統(tǒng)的友誼,以及他自信但又低調的處事方式,使他在聯合國受人尊重。
在對待聯合國問題上,莫伊尼漢主張采用對抗性策略;斯克蘭頓則主張采用和解的方式。斯克蘭頓于3月24日在聯合國安理會首次亮相,他的第一次出現,就面對以色列和美國猶太社區(qū)的棘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斯克蘭頓立場堅決。他聲明,美國不會單方面改變耶路撒冷的地位,自1967年以來,對于耶路撒冷地位的問題,無論是以色列政府還是其他政府,都必須通過談判才能確定,任何單方面的改變都是無效的。
對于以色列占領的土地,斯克蘭頓引用了1949年8月12日在日內瓦簽署的“關于戰(zhàn)時保護平民的日內瓦第四公約”中的第49條規(guī)定,這項規(guī)定是:“占領國不得將本國居民轉移到其占領的領地上”,根據這項規(guī)定斯克蘭頓推論:以色列將本國平民重新安置到了被其占領的領地上,包括東耶路撒冷,顯然根據公約是“非法”的,這些被美國政府視為是以色列和鄰國之間成功談判的阻礙。
由于斯克蘭頓上述的做法,使得美國與以色列的關系進一步加強。接下來斯克蘭頓開始積極與非洲國家建立良好關系。1976年6月斯克蘭頓對非洲十一個國家進行訪問,并且還與一些非洲國家的代表人建立了友誼,特別是坦桑尼亞駐聯合國代表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薩利姆是推動南部非洲國家獨立,最積極的非洲領導人之一。從斯克蘭頓的做法中,可以看出美國正在積極改變與非洲國家關系。
總之,斯克蘭頓的做法改善了美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而且在人權方面的態(tài)度,也使他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改善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斯克蘭頓對于聯合國的和解態(tài)度表明,美國對聯合國已經從對抗轉向支持。
三、福特政府聯合國政策的影響
(一)對聯合國產生的影響
由于美國與聯合國的特殊關系,所以美國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一直以來對聯合國產生很大影響。基辛格從蔑視的態(tài)度轉向了理解的態(tài)度,為了避免蘇聯受到更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而使美國陷入孤立,所以基辛格也開始改變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莫伊尼漢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期間,由于他對抗性的態(tài)度,在很多問題上,美國都投了否決權,使其在聯合國很多決議的影響力被削弱。后來就任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斯克蘭頓,由于他和解性態(tài)度,不僅使得美國改善了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而且也提高了美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并且,由于他支持聯合國的政策,也提高了聯合國政策的影響力。
(二)對后來美國政府所產生的影響
雖然在福特政府時期,美國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由對抗轉為緩和。但是從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美國已經失去了對聯合國的操縱,所以美國對聯合國的態(tài)度整體還是以對抗為主。因為在很多事務上,聯合國并沒有按照美國的意圖來進行決議。在這20年間,美國在安理會中多次使用否決權,而在這之前美國一次也沒有使用過否決權,可以明顯看出,美國對聯合國的控制權被削弱。雖然在福特時期稍有緩和,但是在之后,美國與聯合國的關系依然十分緊張。
總的來說,由于之后的美國政府依然對聯合國采取施壓的政策,所以,美國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相反,使得美國在聯合國中被孤立。這一局面一直持續(xù)到80年代中期,使得美國在國際中的地位下降,同時,美國國內的民眾也對聯合國的支持率下降到30%。所以福特政府時期對聯合國政策,對之后的美國政府并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仍然沒有打破美國與聯合國關系的僵局。使得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依然處在孤立地位。
四、結語
總體來說,在福特政府時期緩和外交的影響下,美國與聯合國的關系整體以緩和為主,但局部也有對抗。通過莫伊尼漢和斯克蘭頓兩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態(tài)度以及政策,我們不難看出,美國對聯合國的影響力雖然較以前有所下降,但依然有很大影響,足以證明,美國與聯合國的緊密聯系。
參考文獻:
[1]李少軍.評美國與聯合國的關系進程[J].美國研究,1995(2).
[2]劉金質.美國與聯合國[J].國際政治研究,1995(3).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