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林
摘 要:文章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思想,先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與意義入手,分析了文化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規劃模式與建構思想。結合當前我國文物博物館的基本現狀,以“文物匱乏”作為指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繼而闡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緊接著剖析文物開發與共享的戰略路線。在此基礎上,文章以“價值意識”作為文物博物館的文物收藏與使用的新理念,也是作為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最終目標的指導思路。
關鍵詞: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可持續發展觀是全球發展的新型指導思想。可持續發展觀點一經提出即受到重視,經過研究,最終上升為全球發展的戰略目的,成為發達國家研究的重要內容。可持續發展觀最初誕生于生態保護,也可以運用于各種領域,起著科學方向指南的作用。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針對此,本文做出一些探究。
1 “文物匱乏”現狀
20世紀末,人們終于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地球的意義,于是“可持續發展”作為新思想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觀將整體意識、持續意識、道德意識根植于正在開拓與發展道路上的人類的思想觀念中,將引導著人們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持續發展之路[2]。而我們的發展不能停留在概念的層面,還需從實際情況出發。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然而這個概念過于籠統。從土地面積而言,以平方千米為單位,我國為963.405平方千米,美國為963.1420平方千米,其實相差不遠。以人類平均居住的面積而言,筆者通過文獻檢索法所得如下(時間截至2015年底):我國為40.8平方米,美國為67平方米。從這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美國的土地利用率比我國高[3]。以農耕面積而言,我國僅有20億畝左右,而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由這些量化分析可見,其實我國資源相當匱乏。“資源匱乏”的思想也同樣適用于文物資源。一直以來,許多學者以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根據點,主觀臆斷我國博物館收藏著無數的珍貴文物。這并非不可能實現,然而這些珍貴文物還處于一個潛在狀態,至今尚無人能夠計算出其中的數量,因為無數的文物尚未被挖掘出來。現就我國文物博物館的文物登記情況,制作表格進行量化分析(表1)。
由表格可見,我國目前有登記的文物總計約1000萬件。對于一個大國而言,這個數據意味著我國文物資源相當匱乏。基于此,文物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需要立足國情,堅決摒棄虛無飄渺的“地大物博”思想。在“文物匱乏”的當下,我們需要認識到文物是一種無法再生的資源,因而我們應該以“文物保護”為出發點,規劃文物開發與共享的持續發展模式。
2 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2.1 保護文物策略
首先,政府應當制訂嚴格的文物保護措施,嚴格懲戒出售、販賣文物的行徑。同時,政府需要嚴格禁止一些非正式機構私自收藏國家文物,個人對文物沒有處理權利[4]。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國家僅有的文物資源再度流失。其次,目前國際博協安全專業委員會對文物保護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念與強硬的技能手段,我國可以借鑒與學習,降低文物流失的風險系數。此外,尚未開發的文物也是我國寶貴的資源,保護好這些文物資源也是各地方政府與我國公民的共同責任。再次,文物也有破舊、老化、消失的一天,我們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延長文物的生命。歷史上,人們曾經將斯大林憲法原本深埋于地表下數十米的地方,以求讓其完好無缺。但是這些手段遠遠不及現代的高科技“保養”技術。對于庫存文物可以利用科學技術延緩其老化速度,展覽中的文物在科技的保護下,也能夠防止破損。例如,科學技術創造出文物陳列展覽的“保養環境”,并以庫房“保養環境”為標準進行自動化調整。再如計算機技術的文物“永存”模式,當前的計算機能夠存儲最接近文物信息的數據與圖形,當文物不可避免老化時,計算機能夠恢復文物形貌,讓人類持續共享文物資源。基于此,博物館亟需開啟計算機貯存系統,讓文物持續保存。
2.2 開發文物戰略
由于資金有限,我國對文物的開發力度尚不足。雖說如此,然而我國博物館、文管所數量眾多,在許多城市已經規模化。近些年,塵封的文化遺址、歷史遺跡的開發數量不斷增加。而接下來,隨著國力不斷增強,文物開發力度也在不斷強化,文物數量也持續上升。在這種情形下,政府可以因勢利導,對文物愛好者這支新興的并且規模不斷壯大的隊伍進行文物收藏的指導、鼓勵,這支隊伍將會演變為文物保護與開發的后備軍。這無疑會對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效應。
當前我國文物資源的開發受到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其一,國家的財政撥款的不足;其二,科學技術的局限;其三,地上保管技術的落后[5][6]。基于此,地下文物開發需要沿用慎重的策略。首先,但凡是地上保管條件無法盡善盡美的、不如地下保管環境的文物,都不應該被私自發掘。其次,考古發掘之前,我們需要權衡利弊,以子孫后代的利益為標準。沒有誰擁有權利去透支原本屬于后輩的文化遺產。基于此,我們可以引用發達國家的“物加環境”的理念,對于大遺址群,可以根據其屬性,同生態環境一起規劃、保護。總而言之,地下文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涉及的是子孫后代的權益,運用可持續發展觀去開發,我們才能夠保護子孫后代的權益。
2.3 收藏與使用戰略
我們應當以“價值意識”作為文物博物館文物收藏與使用的新理念。首先,是收藏方面的戰略目標。目前我國的文物收藏受到三個因素的制約:其一,經費不足;其二,庫房條件落后;其三,屬地文物流失嚴重。因此,在文物征集方面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計劃有限目的。一方面,文物征集切忌泛濫,需要立足文物博物館的性質。在性質“吻合”的前提下,博物館選擇最具價值性的文物,讓經費發揮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收藏觀點,在確定文物的未來可利用性之后,再決定將其收納于館內。未來可利用性可以根據主、客觀因素進行判斷。主觀因素即博物館的技術人員能否利用科技為該文物營造“保養環境”,同時博物館研究人員能否挖掘該文物的價值。客觀因素指的是征集文物的物質基礎。倘若不具備這兩個因素的條件,那么該文物也不能為本館收藏。
其次,是使用戰略,我們應當以提高利用率為目標。現就我國博物館的使用率與發達國家做一個量化分析(表2)。
從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文物資源匱乏,而且利用率不高,從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導我國文物資源存在浪費現象[7]。鑒于此,當既定博物館藏品數量龐大時,我們需要建立展覽品更新、更換的模式,這樣能夠提高文物的使用頻率。目前,不斷更換專題展覽是適用于我國博物館現狀與性質的展覽方式,能夠提高博物館文物藏品的使用率,從而引領博物館事業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3 結語
當下,我國文物資源匱乏,基于此我們需要認識到文物是一種無法再生的文化資源,因而我們應該以“文物保護”為出發點,規劃文物開發與共享的持續發展模式。具體方針如下:首先,我們應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保護十六字方針為指導思想。其次,在博物館對于文物的保護方面,博物館可以制訂嚴格的制度與運用高新科技,避免文物流失,增加資源的共享年限。再次,在文物的開發方面,我們需要權衡利弊,追求與子孫后代文化資源共享。最后,文物的收藏需要結合博物館的性質進行文物征集。而文物的使用可以選擇不斷更換專題展覽的模式進行,以提升文物的使用頻率。
參考文獻
[1]李承寬.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大科技,2017(24):327.
[2]黃詩莉.新形勢下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模式——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J].博物館研究,2017(3):51-55.
[3]田樂.信息化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8):147-148.
[4]朱明敏.文物博物館事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展望——以廣州為例[J].中國港口,2016(s1):102-107.
[5]陳艷.博物館國有資產管理和文物價值計量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7):13-14.
[6]央金措姆.博物館免費開放后的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分析[J].西藏科技,2017(11):6-7.
[7]郝軼超.致力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博物館——淺談博物館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開展教育活動[J].文物世界,2016(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