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卓藝
摘要:2018年3月,有關于河南王鳳雅小朋友的一則新聞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大眾關注的焦點在于,在王鳳雅生病時,其母親募集的善款去向問題。一時間,其母親楊美芹和其他家人成為眾矢之的。之后事件被澄清,真相還原后,引發了大眾對有關于這一事件的法律層面的關注。本文在介紹整個事件背景的基礎上,從法律層面和社會學層面進行分析,最后對整個事件進行整體的思考。
關鍵詞:騙捐 慈善立法
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060-02
2017年9月,王鳳雅被診斷出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她的媽媽楊美芹展開眾籌,據報道共收到善款15萬元。但2018年3月,有曝料稱,王鳳雅的父母并未將善款用于救治王鳳雅,5月4日,小鳳雅離開人世后,網友紛紛指責王鳳雅的父母涉嫌騙捐。但是在5月25日上午,當地公安局宣傳科科長張磊落表示經查,王鳳雅家屬的籌款目標是15萬元,但實際上只收到38638元。且這些錢基本用在了女兒王鳳雅的治療上,結余的1301元已返還,不存在騙捐行為,不進行刑事立案。而至于善款的用途,楊美芹稱,募捐到的善款全部用于治療。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大眾開始道歉。雖然事件風波已經平息,但圍繞這一問題的思考討論還在繼續。
一、法律分析
首先,這一事件一開始被界定為詐捐事件,但我認為這一事件更加偏向于“騙捐”事件。因為詐捐的主體,應當為承諾捐贈人或團體,但楊美芹一家屬于被捐贈者。對于“騙捐”,在《公益事業捐贈法》中,并沒有明確提出如果楊美芹所作所為屬實,應當以什么標準負什么樣的法律責任。而我國《慈善法》中,只是禁止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開展公開募捐,但不禁止個人求助。因此,楊美芹的個人求助行為無法在法律中找到合適的隸屬范圍,發生問題也沒有對應的法律條例。
其次,《公益事業捐贈法》第1和第12條、《救災捐贈管理辦法》第11至15條都表明,捐贈行為屬于雙方法律行為,且屬于合同行為。如此看來,如果真就網絡輿論所言,他們將愛心人士捐贈的用于小鳳雅的治療費用用于治療兒子的兔唇的話,是對合同義務的違法行為。因此,楊美芹是通過第三方互聯網模式的募捐平臺進行的,而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很難被界定為是一個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因此,這件事情發生后,無法清晰地界定權責。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作為可以約束人們行動的最高參考標準,在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時,總會有涵蓋不到的方面。而刑罰作為最嚴厲的救濟手段,也不能完全有效地規制網絡眾籌這一較為模糊的邊緣地帶,因此,無論事件最后的結局是什么樣的,我們都應該認識到,法律應該在此事件中所應當發揮的作用。雖然楊美芹的行為屬于個人的求助行為,沒有通過任何第三方的公益組織發起募捐行為,但其行為一樣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如果法律的涵蓋面足夠廣泛,那么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會有法律的解釋,而不會出現事件發酵后期,網友一邊倒的攻擊性言論,不僅歪曲了事實的真相,也使一對剛剛痛失女兒的夫婦陷入更深的絕望與自責之中。
二、社會學分析
刑法上有一條原則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就是說,犯多大的罪就應該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但是輿論中,卻不存在一條規則明確規定說,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就應該受到什么樣的輿論批判。也就說輿論本身是很難掌握好“度”的問題的,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中。現代互聯網的快速發達,使得信息的傳播愈發快捷和迅速,但另一方面,當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新聞或輿論出現在網上時,人們總會下意識地點開評論,可是在千千萬萬甚至幾十萬的評論大軍中,真正了解事實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互聯網的發展,是不是事實上使我們愈發遠離真相了呢?
當《王鳳雅小朋友之死》這篇文章在網上爆紅后,幾乎所有人下意識的想法都是:狠心的父母、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仿佛真的親眼看到了那個挪用善款的母親的一舉一動。但當大眾冷靜下來,重新回顧楊美芹的所有行為,可以發現,小鳳雅一家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貧困家庭,母親楊美芹是以表演雜技為業的人,不懂法律,只是在她的認知當中,現在網絡流行的網絡籌款,對她而言,是唯一可以再作出的努力。一家人的年收入不到兩萬元,這樣一個家庭,在面對對于他們來說已是天文數字的治療費用,楊美芹已經在自己的認知范圍之內,作出了一個對孩子最有意義的選擇。小鳳雅最后的去世是大眾不愿面對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楊美芹一家不愿面對的結果。
馬克斯·韋伯將研究者的價值立場分為科學內價值立場與科學外價值立場,科學外價值立場就是研究者對社會現實的實際評價,這些評價在許多方面影響研究者的科學行為。但是,在實際的社會調查中,研究者想要跳出科學外價值立場是特別困難的。針對這種現象,韋伯這樣要求社會研究者:在涉及社會事實時,應當克制對它公開發表個人見解,并且無條件地使經驗事實的確立與他自己的實際評價保持分離。這對于解釋這一事件中憤怒而瘋狂的網友無疑是最好的回應,雖然并非每一個人都要作為研究者的身份去看待事情,但仍然要在盡量客觀的情況下理智發表個人見解。
三、結語
事實上,在這一事件之前,諸如羅一笑事件等等騙捐事件也有曝光,隨著網絡募捐平臺的不斷多樣化,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在這一平臺上找到了可以解決困難的路徑,但這使得本身就缺乏嚴格立法的慈善事業受到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在信息更新換代如此之快的今天,這一事件和羅一笑事件一樣,也許很快就會被淡忘。但是,這一事件為完善慈善相關法律敲響了警鐘,事件背后,如何將法律更好地運用到實際案件中,如何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方向,才是事件最大的意義。事實上,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當平凡的人被放到顯微鏡下,行為被放大時,總會出現無法隱藏的瑕疵,對此,就要求社會充分發揮其法律與輿論的控制和約束作用,削減事件的不良影響,維護事實的真相。
近年來,網絡騙捐行為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騙捐者的主觀惡性和其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應當將網絡騙捐從普通詐騙罪中分離出來,設立新的罪名,而不是以傳統意義上的詐騙犯罪進行規制。為更好地發展慈善事業,網絡眾籌平臺可以與傳統慈善組織有機結合,互相補齊各自短板。同時,發揮網絡眾籌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籌款快的優勢和傳統慈善組織人力資源豐富,能夠進行實地監管和后續監督的優勢。長遠來看,網絡眾籌平臺理應成為受到監管的社會機構,與傳統慈善組織共同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最后,其實這一事件輿論的背后,隱藏著大眾對于社會充滿善意的期許,大眾是向往正義的,無論是一開始對小鳳雅的資助,還是對于楊美芹的指責聲討,或是最后真相還原后對楊美芹的抱歉,都是大眾對于社會正義的向往,只不過事件的不斷反轉讓人們站在了不同的立場上。因此,重中之重,依然是對法律進行完善,對網絡眾籌平臺制定約束規范,讓大眾的善意在正義的條件下,通過合法的途徑傳播得更遠,讓善意也“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陳玉卿.公益詐捐法律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14.
[2] 陳靜.從“詐捐門”看我國慈善立法的缺位[J].法制與社會,2010(9):76-77.
[3] 陶寧.網絡騙捐行為若干法律問題研究——以刑法規制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8(7):63-65.
[4]李響.詐捐規制的立法缺失及其完善[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3,15(3):42-49.
[5] 侯鈞生.“價值關聯”與“價值中立”——評M·韋伯社會學的價值思想[J].社會學研究,1995(3):1-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