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玫
摘要: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歷經97年的曲折歷程,一直未放松過對黨內權力的監督制約,無論是中共五大提出的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或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反復著重強調要加強制度建設,還是十九大中要求的構建新的監督體系,都充分說明了黨與國家對監督體系的重視,也從側面反映出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梳理了建黨以來監督體系的發展道路,總結建設經驗,并提出些許建議。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黨和國家 監督體系 建立健全 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244-02
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制度優勢,也不斷暴露自身風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腐敗是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黨內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從十八大開始就著手全面深化監督體制改革,堅持貫徹從嚴治黨。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我們黨也隨之推進“四個全面”的全面覆蓋監察體系,加強黨內監督,實現國家監督,確保二者有機統一與結合,不斷增強我黨自我凈化完善能力,不斷革新,不斷進步,這樣才能在歷史舞臺上保持活力,為國家發展進步提供強大支持。
一、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共五大中第一次提出并設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之后在六大會議上撤銷了監察委,改設中央審查委,直到中共七大會議中,徹底確立了黨內監督的制度。[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階段。該階段首先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會議中再次強調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這兩種監督模式,隨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監督體系陷入形同虛設的尷尬局面,中共十一大恢復了黨內紀檢機關,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將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設提上日程,并在今后的多年內進行了不斷的嘗試與實踐。
新時期。十八大中提出“用制度管權管”,十九大中明確要求了要構建新的監督體制,該體制需要具備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事管人這三個特征,聯合其他監督方式,增加監督力量。
二、監督對象、主要特征與概念區分
(一)監督對象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監督的對象主要是公權力,即為執政黨、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和國家司法機關所行使的權力,概括來講,就是要規范國家行為和政府行為。
(二)主要特征
(1)一體性。我國的政體決定了監督體系應該是黨和國家保持一體的監督制度,黨的監督體系與國家監督體系是同一個監督體系內的不同部分,二者相互影響且內在統一。
(2)本質權力屬于人民。監督體系最本質地反映了政權的權力究竟屬于誰,在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執政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無論哪種監督形式,其本質權力都是屬于人民的。
(3)全面復合型。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是覆蓋面廣、黨政結合的復合結構體制,不但有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監督,還有著內部監督、外部監督與監督主體之間的監督,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監督制度。
三、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歷史性探索
想要在歷史進程中保持黨政活力,就要在不斷完善監督體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糾正偏差。
(1)強化政治監督,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強化監督的根本任務,這有利于我黨在政治上更加團結,統一思想,行動一致。需要黨不斷完善自身領導體制,強調紀律,強化規矩,堅決杜絕黨內集團的形成,從而消除政治隱患。
(2)創新組織制度。想要實現監督體制的全覆蓋,需要不斷強化巡視作用,這是黨的建設歷程上一個全新的突破,使得黨內監督真正實現了不留死角的全面監督,發現問題后及時果斷處理,做到了從嚴治黨,標本兼治。
(3)壓實監督責任,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
(4)改變監督理念,聚焦“關鍵少數”。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反而越是信任越應該進行監督,無論黨內哪一級別、哪一職位,都應該接受監督,從而健全監督網絡。
(5)豐富監督手段。管理和監督都應該具體化,不能籠統地提口號,要建設新型的監督平臺,集群眾檢舉與通報于一體,定期梳理干部情況,建立各種檔案,及時約談有一般問題的黨員,對于存在問題的應進行批評教育或者處分,最大限度地保證監督的嚴肅性與紀律性。
(6)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總結改革成果,使其實現制度化,實現制度的與時俱進,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與依法治黨。
四、如何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一)黨內監督
(1)健全黨內監督體系,建立科學的監督制度。十八屆六中全會中提出了分工明確的監督制度,即為:領導者為黨中央,監督機關為紀檢委,基層組織進行日常監督,工作部門進行職能監督,黨委黨組進行全面監督。在這種監督體系下,應該進一步進行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的改革。組織監督需要進一步強化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強化巡視作用,將自上而下的監督深化到基層組織,使整個巡視工作上下聯動,加強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并糾正;民主監督則應改進自下而上的監督機制,保障每個黨員的監督權和知情權,鼓勵黨員行駛合法的監督權,嚴厲打擊報復行為。最后,還要充分發揮同級監督作用,實現紀檢委與同級部門之間的監督,以雙重領導機制進行組織監督,尤其要加強對負責人的監督,確保道路正確的同時,使監督機制高效運行。
(2)抓少數。黨內監督的對象主要有黨組織和黨員,其中的關鍵少數是領導機關與領導干部,而這其中又有一些關鍵崗位上的主要負責人和領導干部,這些人應該作為監督重點,一方面應嚴格對其進行監督,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信任激勵方式,充分調動積極性,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為社會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
(3)采用多樣的黨內監督手段。主要有批評與自我批評、提醒談話、誡勉談話、考察考核、信訪舉報等。其中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方法,是我黨的優良傳統。
(4)完善黨內監督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結合實際問題制定黨章黨規,并且抓好制度的執行過程,強化學習,深化改革,使監督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黨外監督
(1)推動黨務公開。為了保證監督工作的正常開展,需要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公開黨務,接受監督。
(2)營造正確的、有利于人民監督的環境。政治文化在社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需要黨員干部摒棄官本位意識,樹立正確的民主意識,積極主動地接受人民監督,培養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意識,引導人民群眾理性、理智地進行監督,表達訴求。
(3)拓寬人民監督渠道。在充分利用原有監督渠道的同時,拓展新的渠道,逐步通過電子民主進行人民監督。
五、正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第一要正確認識監察體制改革的定位,提升監察機構的地位,實現黨和國家監督的統一;第二要進行合署辦公,將紀委監督和監察委員會進行結合,使其正確發揮執紀、執法作用;第三是對國家監察委員會進行監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制,設立專門的內部機構進行監督,嚴格監督監察人員的職權行為。
六、結語
隨著監督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之下,相信我黨完全有能力解決黨內問題,在黨和國家的監督能力不斷強化的同時,建立起更加強大的監督體系,最終取得反腐敗斗爭的勝利,帶領國家與人民邁向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08.
[2]祝靈君.讀懂黨內監督條例的四個特點[J].中國紀檢監察,2016(22):27-2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