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態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理性把握,在新情勢下,本文結合駐馬店的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的現狀,發現駐馬店旅游產業融合中仍存在著要素市場不完善、缺乏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大項目、基礎設施不健全、政府對旅游企業引導和扶持的力度小等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 旅游產業 文化產業 融合
一、引言
新常態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一種規律性認識,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新常態是一種新認識和新思路,更是新動力和新作為。文化旅游是創意、創新、創造的產業。雖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順序,但就經濟發展規律來說,三、二、一產業的順序是產業發展的客觀趨勢,而文化旅游是互聯網催生的一種新業態。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下滑,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低端產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長方式向生態化創新性精細可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旅游產業因其突出的產業融合力和輻射能力,成為駐馬店市穩增長的重要引擎、調結構的重要突破口、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而駐馬店市作為農業大市,發展旅游是實現駐馬店市社會經濟優化、調整并改善農業結構、統籌社會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具有較為現實的意義。
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文獻綜述
鮑洪杰、王生鵬(2010)引入評價模型,通過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藕合關系的定量研究,建立起一套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藕合關系的指標體系,最終分析得出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系統協同性與藕合度的關系[1]。諶可佼(2013)以重慶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構建出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度的測量方法,并采用經濟學模型分析了重慶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對旅游產業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2]。張二妮,王長壽(2014)通過對陜西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關聯分析,運用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陜西省為樣本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結果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受旅游業從業人員總數的影響最大[3]。
趙華,于靜(2015)對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研究,提出了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路徑[4]。與此同時,針對駐馬店市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王倩倩(2013)通過對駐馬店的旅游產業進行研究,對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5]。劉清洋(2016)針對駐馬店的鄉村旅游現狀進行研究,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6]。
總的來說,國內學者對文化創意產業和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系統研究還沒有全面展開。學者對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機理和動力系統還需深入研究,并需把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和實操性建議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
三、新常態下駐馬店市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現狀
駐馬店旅游發展形勢較好,旅游經濟總體保持較快增長,產業貢獻持續提高。2014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人次2025萬人次,比2010年的835萬人次增長了142.2%,年平均增長率24.77%;接待入境游客3.08萬人次,比2010年的1.1萬人次增長了180%,年均增長率29.36%;實現旅游總收入108.3億元,比2010年的27.55億元增長了293.1%,年平均增長率40.8%;實現旅游創匯3053.7萬美元,比2010年的1419萬美元增長了115.2%,年均增長率20.9%;旅游總收入占駐馬店全市GDP的比重達6.4%。
(一)文化觀光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的精神需求越來越明顯。將駐馬店獨特的人文融入到旅游產業中,以滿足游客的需求,這是實現文化觀光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基礎。
例如,西平、上蔡、汝南等縣區在內的“傳奇文化”旅游資源聚集區,區域內分布有嫘祖文化之鄉、梁祝文化之鄉、重陽文化之鄉、冶鐵鑄劍文化之鄉”等眾多人文圣地,是駐馬店市文化資源富集區。嵖岈山景區曾是西游記的拍攝基地,獨特的西游文化和生態景觀;豐富的文化資源滿足了游客對文化的需求,實現了文化觀光與旅游產業的完美融合。
(二)影視傳媒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影視旅游的產生是影視傳媒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最好體現,影視產業的高度發展和旅游形式的不斷創新,促進了影視旅游的火爆。影視文化依靠自身的娛樂功能和宣傳效應,生動展現了旅游目的地獨特的人文景色,使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強烈的出游意愿,吸引他們前往拍攝地參觀游覽。
駐馬店旅游區攝制了《唱美天中》旅游風光MV和《愛在嵖岈》、《仙湖魅影》、《鬼子來了》等原創旅游微電影;啟動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傳奇天中系列動漫劇的制作創作工作;充分利用傳奇文化資源優勢,獲得了“中國傳奇之都”榮譽稱號。
在2015年深圳舉辦的駐馬店旅游暨重點旅游項目專項招商推介會上,駐馬店旅游局與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海攜程旅行網、維也納酒店集團等簽署了一系列促進駐馬店旅游業發展的協議。影視傳媒與旅游業的結合促進的駐馬店旅游業的發展。
(三)休閑娛樂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實現休閑娛樂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把文化融入到旅游產品中,對于形成特色旅游商品,提高購物消費水平有重要作用。例如,西平棠溪寶劍、上蔡白云翁毛筆、九竹瓷麥草畫工藝品等旅游創意商品,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天中駐馬店名優產品網的開通,開啟了旅游商品網絡宣傳營銷的新時代,更方便游客購買產品;汝南北門里天中名吃一條街等特色旅游餐飲場所,不僅完善駐馬店餐飲接待體系,也使游客感受到旅游、休閑娛樂一體化。休閑娛樂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使駐馬店的旅游產業更加的全面化。
(四)節事會展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節事會展對旅游產業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實現節事會展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形成以重要活動為平臺、以旅游營銷為手段的模式,對于促進駐馬店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現在,駐馬店形成了不同的節事,例如,舉辦“西游文化節”等旅游節慶活動;《情系嵖岈·春滿人間》文藝演出、百名越野摩托車車手城市巡游,“千家萬戶登金頂”登山比賽、河南省越野摩托車錦標賽等一系列活動。2009年國內游客抽樣調查顯示,省外游客占游客總數的31%,市外省內游客占游客總數的43%,外地游客來駐旅游人數比重大幅度提高。
二、新常態下駐馬店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要素市場不夠完善
要素市場是制約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障礙,駐馬店市旅游產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尚未確立,要素市場建設力度需進一步提升。現有旅行社總量較少,等級不高,“小、弱、散”現象突出;旅游星級賓館檔次不高,尚未形成有吸引力的文化娛樂旅游產品體系;旅游餐飲不具特色,本土餐飲產品尚待挖掘創新,現有餐飲體系有待升級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種類較少、不成體系,旅游商品的市場研發機制還需進一步拓展;缺乏特色旅游娛樂產品,旅游新業態發展相對滯后,旅游交通還需進一步通暢。
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對于駐馬店的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缺乏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大項目
駐馬店旅游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各縣市旅游發展不均衡、旅游產業與駐馬店市文化資源融合不足、資源整合與統籌力度不夠,有些地區開發方式簡單化、粗放化,表現手段單調,缺乏體驗性、參與性和吸引力,缺乏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大項目,國際知名度與國際化水平不高。
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大項目對于整個駐馬店市旅游業的帶動強大的帶動作用。
(三)基礎設施不健全
駐馬店市旅游發展基礎設施不夠健全,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脫節,缺乏為旅游服務的歷史文化街區、文化旅游綜合體及可滿足多元化需求的夜旅游項目。在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旅游景觀廊道建設、旅游信息服務設施建設、文化娛樂和各種康體療養設施建設等方面,駐馬店市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旅游業的長遠發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基礎設施的改善能夠提高旅游景點的檔次與品位,能使更多的游客成為景區的回頭客。
(四)政府對旅游企業引導和扶持的力度小
駐馬店市旅游產業中龍頭企業過少,大多數旅游企業競爭力有待提升,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把旅游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抓。加大對旅游宣傳促銷經費的投入,對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服務、旅游廁所等公共產品進行主導建設,努力提升現有旅游企業的檔次和品質,形成產業特色和優勢。
旅游企業的引領和政府扶持的力度對于旅游業的發展相當重要,由于缺乏適當的引領和扶持,整個駐馬店市的旅游業呈現出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實現有效的整合,其輻射力、影響力與其文化價值和意義不相符。
四、實現新常態下駐馬店市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要素市場
完善要素市場是駐馬店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關鍵,駐馬店地方政府應提升旅游業的戰略地位,確定旅游產業為支柱產業,要素市場需要加大力度近一步提升,針對現在的旅行社總量少,等級不高,政府應該加強旅游地區的規劃,使旅游業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資來提升旅游星級賓館的檔次,打造具有鮮明個性、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把旅游業做大做強。本地的餐飲業特色產品有逍遙鎮胡辣湯、水煎包、燴面、菜饃等美食,深入挖掘產品的品牌價值,把餐飲業與文化相結合,這樣才會使餐飲業產品的生命期更長。
(二)打造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大項目
駐馬店的嵖岈山因西游記而出名,當地的西游文化旅游項目以嵖岈山景區為基礎,圍繞西游傳奇文化,打造西游文化主題樂園,在園區內還原《西游記》中部分場景,吸引游客前往觀看,同時設計一些西游傳奇文化節目,例如《西游記》師徒四人迎賓、《西游記》傳奇劇情表演等一系列西游記主題娛樂活動,融奇石景觀與《西游記》主題文化于一體,讓游客感受到《西游記》的傳奇風情與與景區自然山水的完美結合。同時,應加快大嵖岈山旅游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和落實,完善旅游標識系統。
這樣可增強游客的體驗性、參與性,提高嵖岈山的國際知名度與國際化水平。
(三)提升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快推進旅游餐飲、住宿、停車場、公廁等服務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快景區的給排水網絡、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游客對飲食安全、生活衛生、住宿方便、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服務功能。
以現有的城市公園、城市廣場、濱水空間、商貿娛樂等為發展基礎,以規劃中驛城高鐵旅游新城和“皇家驛站”為主要空間,策劃“天中旅游美食街、傳奇文化主題休閑街、濱水樂活帶、夜游景區、夜間文化演藝區、夜游地標”等一系列城市休閑旅游產品,構建驛城區城市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格局。
(四)加大對旅游企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
發揮嵖岈山景區的龍頭帶動作用,按照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標準,優化區域環境,構建方便快捷的區域交通體系,整合周邊溫泉小鎮、鳳鳴谷、紅石崖、龍天溝、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和西平棠溪源等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完善一站式旅游綜合服務系統,打造要素集約、客流集中、效益聚集的大嵖岈山旅游區。
政府以加快生態休閑旅游基地建設為目標,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駐馬店市旅游產業由觀光主導型向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養生等復合型轉變,把旅游業培育成形象鮮明、產品豐富、設施齊全、融合力強的戰略性帶動產業,引領服務業的發展。
五、小結
新常態下駐馬店市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存在諸多問題,無論是旅游業的要素市場還是旅游項目的影響力、震撼力,還是旅游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政府、企業的引領都存在這較大的改進空間。在新常態下,全國旅游業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作為農業大市的駐馬店市應該抓住有利時機,整合優秀的旅游資源,充分利用特色旅游產品,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才能在豫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市場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鮑洪杰,王生鵬.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0,29(8):74-78.
[2]諶可佼.重慶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3.
[3]張二妮,王長壽.陜西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關聯分析[J].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14,(1):53-56.
[4]趙華,于靜.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15,(4):50-55.
[5]王倩倩.駐馬店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天中學刊,2013,(3):111-114.
[6]劉清洋.駐馬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區域經濟,2016,(3):39-41.
作者簡介:尼志靜(1975-),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任職于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財政局大路李財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