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兵
【關鍵詞】 教師;作業設計;趣味性;生活化;探究性
【中圖分類號】 G62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53—01
作業是教學反饋的主渠道。在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思維的形成、知識的掌握、方法與技能的獲得、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然而,對有效作業設計的關注卻不多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檢驗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作業,用來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應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做。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充分調動積極性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當然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活動。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根據這一規律,教師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樂學者,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讓教學回歸生活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也極力貼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的,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上,應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積極主動地思考,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設計探究性作業——創設自由創新的空間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作業制約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這也是許多老師困惑“我都讓他們多次練習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錯題?”的深層原因。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這樣完成的作業印象深,效果以一頂十,非常理想。例如,在教學了“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之后,我讓他們用筆、紙、小剪刀、刻刀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依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結果大出我的意料,有的學生嘗試了剪紙,有的學生設計了樓房,有的學生捏了泥人……作業五花八門,形狀千姿百態,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設計出來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再如,在學習“折扣”這節內容前,我預留作業,讓他們進超市,看看那些東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價便宜多少錢。學生很欣然地接受了這項作業,他們自發組成小組,去超市完成作業。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討論,有的詢問調查……我想,這樣的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數學知識,更多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不正是需要這樣的效果嗎?
五、設計層次性作業——體現個體差異
由于受天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因此,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使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A、B、C三類作業。C級作業是一些最基礎的知識,是例題的變形,也是簡單的鞏固性作業;B級作業層次稍高一些,在掌握例題的基礎上能進行相應拓展;A級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運用,適合學生思維的拔高訓練。這樣的作業設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不同的作業,而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樂趣。
以上是自己認教以來的一些粗淺認識,很不全面,但我認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業的“機器”。 所以在設計作業時,能少一分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最大發揮作用,促數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是我們的追求。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