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紅
【關鍵詞】 農村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54—01
信息化是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是未來社會的主要趨勢之一,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經濟、文化等有著重大影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要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應當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學習的對象,而應當作為學習的工具,要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硬件設施和網絡環境建設
信息化系統的硬件設施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校其他各科整合的前提條件,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必須先抓好學校計算機的硬件設施和網絡環境建設。各級教育部門要加大教育投資力度,盡快讓農村學校建立起“校校通”工程,建立多媒體網絡教室,添置教師辦公電腦,建立教學應用平臺,使教師能電子化備課,把信息技術融合于各科教學中,讓計算機走進課堂,豐富課堂教學的呈現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轉變教和學的觀念,加快課程整合
教學“雙主”性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好比是舵手,教師的觀念不改變,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就會被社會所淘汰,被學生所遺棄。至于對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解,目前國內對課程整合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大整合論:即讓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各科教學中,將課程整合的重點放在CAI(計算機輔助教學),即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為此,我們作為農村學校教學的第一線教師,必須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學習大整合論的全新教學理念。
1. 肯于學習,重視信息技術。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已是大勢所趨,可在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師還存在一種觀望的心態,認為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處理能力是信息技術教師的任務,與我無關,我用我的老辦法、老經驗同樣能教好學生。其實,老教師也可以學電腦,從一些簡單的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學起,學習一些日常備課所用的知識,學習多媒體使用等并不難,只要思想重視、肯學習就行了。
2. 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靈活運用,激發興趣。(1)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2)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并能在虛擬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使其能夠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4)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愿望并能付諸于日常生活實踐,要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能夠自我組織,并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三、師資隊伍建設
1. 引進專業師資,帶動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是課程整合的領頭雁,是新課程改革的生力軍。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是決定課程整合和課程改革的關鍵,而目前農村小學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教師有一部分也是“半路出家”、臨時充數,計算機基本功還遠遠不足,因此,學校必須花大力氣引進信息技術專業教師,以改善這種境況。
2. 加強師資培訓,促進課程整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由于當時人才環境和學校財力的限制,全靠引進信息技術人才也是不可能的。那么,全體教師信息技術素質的提高就靠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了,老師們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參加由他們組織的信息技術技能知識培訓,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培訓內容可包括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培訓,各種媒體使用培訓,先進教育理論培訓,課件制作培訓,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培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培訓等方面。
四、資源共享
整合論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把計算機作為工具,輔助和改革各學科教學。為此,教師必須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制作一些適合自己的媒體、CAI輔助教學課件進行課堂教學。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學習、信息技術的發展是無限的,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光靠教師個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就提出了一個資源共享的問題,即通過教師、教育專家、信息技術精英共同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將成果共同分享,互相借鑒,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分析、處理有關信息,靈活地運用于自己的教學之中。在共享資源的同時,做好資源的共同保護工作,以免教學資源的流失。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