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清
【摘 要】:目的:在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中應用麻杏白果湯灌腸結合西醫進行治療,探究分析治療效果。方法:將2016年5月-2018年4月作為研究時間段,在該時間段中從我院選取100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進行探究分析,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將常規西醫應用在對照組中,將麻杏白果湯灌腸結合西醫應用到觀察組中,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后,相較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0%),治療總有效率(96%)的對照組明顯較高,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中應用麻杏白果湯灌腸結合西醫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的,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麻杏白果湯;西醫;小兒毛細支氣管炎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小兒毛細支氣管屬于呼吸道感染類疾病的一種, 本文主要從我院選取100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探究分析了麻杏白果湯灌腸結合西醫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5月-2018年4月作為研究時間段,在該時間段中從我院選取100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進行探究分析,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有男性患兒26例,女性患兒24例,患兒年齡介于2個月到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2±0.3)歲;觀察組中有男性患兒23例,女性患兒27例,患兒年齡介于2個月到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1±0.3)歲。比較兩組患兒的基本情況(年齡、性別),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其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哮喘診斷依據:(1)發作前常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癥狀,或夜間突然發作。發作時喉間哮鳴,呼吸困難,咯痰不爽,甚則不能平臥,煩躁不安等。(2)常因氣候轉變、受涼、或接觸某些過敏等因素誘發。(3)可有嬰兒期濕疹史,或家族過敏史。(4)心肺聽診:兩肺滿布哮鳴音,呼氣延長,或聞及濕羅音,心率增快。主癥:咳喘哮鳴,痰稠色黃,口干咽紅,或發熱面紅,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指紋浮紫,或脈滑數。中醫辨證:痰熱壅肺型。
所有病例需滿足以下條件:1、均符合中醫診斷標準。2、患兒家長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合并心、腦、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3、合并呼吸系統、造血系統及腫瘤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4、免疫功能低下。5、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
1.3 治療方法
(1)將常規西醫應用在對照組中,抗感染主要采用病毒唑,用法用量為:口服,1日1次,1次15mg/kg;在合并細菌感染的患兒中采用相應抗生素進行治療,同時展開霧化吸入治療,應用的藥物主要為布地奈德激素,1天2次,1次0.25到0.5mg,將其加入到1.5ml的生理鹽水中,根據患兒的癥狀采取吸痰和吸氧治療。
(2)將麻杏白果湯灌腸結合西醫應用到觀察組中,西藥治療和對照組相同,麻杏白果湯藥方中主要包括了白果5-8g、黃芩4-6g、半夏3-5g、款冬花5-8g、蘇子4-6g、甘草2-3g、麻黃3-4g、桑白皮5-8g、杏仁3-4g。熱重者加梔子3-5g,虎杖4-6g,魚腥草8-12g以清肺熱,痰多者加天竺黃4-6g、葶藶子4-6g清化痰熱,嚴重喘憋者加地龍5-8g,白僵蠶5-8g降氣平喘、上述諸藥用水浸泡半小時,煎煮兩次,合并2次煎藥,取汁80-100ml由直腸注入,劑量為5ml/kg/次,一日2次,1-2天一劑,注入前患兒應先行排便,注入時患兒應取側臥位或俯臥位,藥液溫度應控制在38.5°C-40°C之間,操作應緩慢,不可用力過大,注入后藥液至少應保留30分鐘以上[2]。
1.4 評價指標
治療效果評定:(1)臨床癥狀在兩日內均消失為顯效;(2)臨床癥狀在三日內逐步緩解為有效;(3)臨床癥狀在三日后仍未見好轉,甚至出現惡化的情況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現的對比數據,采用“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進行分析,版本為SPSS20.0。當P<0.05,說明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n(%)]”。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后,相較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對照組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均較低,其中對照組的發生率為4%,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0.2349)。
3 討論
灌腸療法是將液體藥物(如中草藥煎劑或摻入散劑)從肛門滴注或灌注于大腸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其機制:中醫學認;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藥物自大腸吸收入體內,通過經脈復歸于肺,肺朝百脈,宣發肅降,將藥物輸布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從而達到整體治療作用。
灌腸療法既解決了小兒口服藥物較難的問題,同時也具有提升藥物生物利用度的作用。而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中也可看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均較低,其中對照組的發生率為4%,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兩組患者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后,相較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對照組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麻杏白果湯灌腸結合西醫應用到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中的效果較為顯著,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6:287
徐景利,連寶濤,梁崢嶸,等.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Meta分析[J].中成藥,2016,38(04):76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