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平
【摘 要】目的:觀察鎮靜治療對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間,共選擇我院收治的74例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盲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有37例。對照組單獨行大骨瓣減壓術,研究組則在術前給予鎮靜治療,觀察患者臨床療效。結果:①術后6h、12h、24h,評價兩組患者Ramsay評分與顱內壓,組間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術后1個月,組間GC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年,研究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顱腦外傷高顱壓,配合鎮靜治療,可改善預后,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鎮靜;顱腦外傷;高顱壓;預后;影響
Abstract 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da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patients with 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March 2017, 74 case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patients with 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7 cases) and study group (37 cases) by double blind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alon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edation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amsay score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one mon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C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GCS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craniocerebral trauma with 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combined with sedation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s sedation; craniocerebral trauma; 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prognosis; 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R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現如今,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顱腦外傷發生率逐年升高,且常伴有高顱壓癥狀,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人們十分關注顱腦外傷高顱壓治療方法的研究,且顱腦外傷高顱壓的治療引起了臨床醫師的普遍關注。顱腦外傷高顱壓容易出現躁動癥狀,加重神經系統損害,甚至誘發意識障礙。對此,有學者認為,顱腦外傷高顱壓手術治療前,科學的鎮靜治療,可維持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于穩定狀態,減輕手術應激反應,緩解疼痛,確保手術順利完成,改善預后。2016年1月--2017年3月時間段內,將74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治療,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旨在探討觀察鎮靜治療對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將相關情況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間,共選擇我院收治的74例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盲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有37例。對照組,21例男性,16例女性,最小42歲,最大78歲,平均(55.6±4.82)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41歲,最大75歲,平均(54.1±5.03)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及年齡等,組間并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但存在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顱腦外傷高顱壓,自愿參與研究,簽署有知情同意書。(2)美國麻醉協會(ASA)評級為Ⅰ-Ⅱ級。(3)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位于9-15分范圍內。(4)符合大骨瓣減壓術適應癥。(5)年齡40-80歲,性別不限。
1.2.2 排除標準
(1)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2)年齡>80歲,或者年齡<40歲的患者。(3)合并有其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4)合并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5)精神疾病患者,或伴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6)大骨瓣減壓術禁忌癥患者。(7)無法耐受手術者。(8)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大骨瓣減壓術,其中,研究組術前給予鎮靜治療,術前30min,將1ug/kg鹽酸右美托咪定(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97)添加至0.9% 氯化鈉注射液,最終濃度為4mg/L,緩慢注射。對照組,則注射相同劑量的0.9%氯化鈉注射液。
1.4 觀察指標
采用Ramsay評分標準,評價患者鎮靜程度。
于不同時間點,評價測量顱內壓。
通過GCS評分評價患者預后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均錄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軟件,()用作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Ramsay評分
術后,于不同時間點分析Ramsay評分,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顱內壓
分析不同時間點患者的顱內壓,研究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 GCS評分
術后1個月,比較GCS評分,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但術后1年,研究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顱腦外傷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所造成的損傷,根據損傷后腦組織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損傷與開放性損傷。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有腦震蕩、頭皮撕脫傷、頭皮裂傷、頭皮血腫、腦挫裂傷、顱骨骨折、顱內血腫等。受傷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上的嘔吐、頭痛、視乳頭水腫等癥狀,且常伴有感覺、運動、思維及意識障礙。顱腦外傷,病情復雜,且發展快,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需盡快給予對癥治療[1]。高顱壓(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也稱高顱壓綜合征,是一種神經科常見綜合征,指顱腔內的壓力(腦內壓力)升高。一般情況下,用腰椎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壓力表示顱內壓力,臨床上,以視乳頭水腫、頭痛及嘔吐為顯著特征。正常人于水平臥位下,經腰椎穿刺所測得的壓力被視為正常顱內壓,一般而言,成人為80~180mmH2O,兒童為50~100mmH2O[2]。若顱內壓>200mmH2O,則判定為顱內壓增高,需積極治療原發病。
臨床上,顱腦外傷合并高顱壓是急診科常見病癥之一,病情發展迅速,易致殘致死,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一旦確診為顱腦外傷高顱壓,需盡快給予對癥治療,搶救患者生命。現目前,大骨瓣減壓術、血腫清除術是治療顱腦外傷高顱壓的常用術式,可有效降低顱內壓,控制病情,但是,術中創傷大,部分患者因術后疼痛出現躁動癥狀,影響術后康復。基于此,有學者經研究,提出了術前配合鎮靜治療的觀點。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單獨行大骨瓣減壓術,研究組在大骨瓣減壓手術前給予右美托咪定鎮靜治療。結果,術后6h、術后12h及術后24h,研究組Ramsay評分及顱內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據此分析,大骨瓣減壓術前,配合鎮靜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鎮靜效果,有效改善顱內壓水平。
右美托咪定為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相比可樂定,其對α2-腎上腺素受體的親和力更高(約8倍),經皮下注射或肌注后,快速吸收,1h左右達到峰值,于體內經廣泛代謝后,代謝物主要隨著尿液排出,消除半衰期約2h,清除期約39L/h。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屬于新型鎮靜催眠藥,在激活突觸前膜a受體的基礎上,對去甲腎上腺素分泌產生抑制作用,促使疼痛信號傳導被阻斷,達到鎮靜鎮痛的目的。外科手術前,應用鹽酸右美托咪定,高選擇性結合a2腎上腺能受體,減少因a1受體激活引起的不良反應,減輕應激反應,維持自主呼吸功能。其中,右美托咪定過敏者、哺乳期婦女、妊娠期婦女禁用,且晚期心臟阻滯患者不得使用。右美托咪定耐受性良好,臨床應用中,可能出現惡心、低血壓、心房顫動等不良反應,需引起重視[3]。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研究組與對照組的GCS評分并無明顯差異(3.1±0.86 vs 3.2±0.94,P>0.05),但術后1年,研究組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4.4±1.15 vs 3.8±1.03,P<0.05)。由此可見,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術前鎮靜治療,對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可改善遠期預后。
賀蘭蘭[4]在《鎮靜治療對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預后的影響》一文中,將80例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手術治療,治療組手術前配合鎮靜治療,結果,術后不同時間點,治療組的Ramsay評分及顱內壓均比對照組低(P<0.05),且術后12個月的GCS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分析相關數據發現,本次研究的結果與賀蘭蘭的研究結果基本符合。
綜上,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術前配合鎮靜治療,可改善預后。當然,本次研究樣本例數相對較少,代表性不強,因此,關于鎮靜治療對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預后的影響,還需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戎琳曄. 鎮靜治療輔助吸痰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的影響[J]. 江蘇醫藥,2016,42(08):989-991.
盧致瓊. 鎮痛鎮靜治療對ICU外傷性高顱壓患者顱內壓及療效的影響[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7):3039-3040.
吳振華,宋青. 鎮痛鎮靜治療對ICU外傷性高顱壓患者顱內壓及療效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07):732-733.
賀蘭蘭. 鎮靜治療對顱腦外傷高顱壓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