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延軍(1984-),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研究生,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黨群部、新聞中心助理研究員,廣東散文詩學會理事,廣州市作家協會理事,廣州市從化區作家協會秘書長。作品散見于《閱江學刊》《散文詩世界》《散文詩》《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散文詩人》《廣州文藝》《語文世界》《語文報》《湛江日報》等。在全國、省、市征文比賽多次獲獎,作品入選《當代作家代表作年鑒》《2017中國散文詩年選》等各年度選本。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新聞傳播、中國現當代文學。
穿過周莊的河流
古鎮依偎著河流,河流親吻著古鎮。
星星在寂靜的夜里酣睡了,可是,兩岸的垂柳還是要將古鎮的心事打撈上岸,將遺失時光邊緣的記憶,編織成手掌上的一條條紋路。
周莊,你從二百畝莊田出發,你從春秋時期的搖城發祥,你從文人墨客的寓居里徘徊。
河流,你在一聲吆喝聲中喚醒千年羽曲,拾起一幅夢想的江南水鄉國畫。
依岸而建的近百座古典宅院,彌漫著一縷源自明清時期的風,我看見,它在跟文人雅士對話,在跟河流對唱,在跟古箏對奏……
磚雕門樓上的燕子,又在悄悄呢喃著多少浮華,訴說著多少水波疊影?
把歷史刻在斑駁的石板路上,把滄桑鐫刻在墻壁上,古鎮被歲月這把刻刀雕刻成古鎮的版畫。
從寺前港、南北市河到中市河,從后港、銀子浜到箬涇,從寺浜、富貴園河到急水港,古鎮內外,河流宛如水鄉的血管,長成水鄉的蜘蛛網,網住風雨,網住鄉愁,也網住大地的靈魂。
古鎮將春天裝在茶館里用了一朵花開的時間,而將河流裝在鄉愁里,卻用了一千多年。
大雁在莊田歌唱
那些日子,莊田和我站在風中思考。
那滿地的思念,從一根香蒲開始,從一棵蘆葦開始,從一只候鳥的飛翔開始。
蘆花就要綻放了,成群結隊的大雁就要來開演唱會,它們的舞臺就是莊田,莊田早已穿上蘆花雪白的衣裳,早已在大雁的帶領下搖滾起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大雁的眼里,香蒲像父親,吐出一串串穗果,用堅強的臂彎守護莊田的生機勃勃。
而蘆葦像母親,用一地的潔白細膩呵護莊田的肌膚。
穿過陽光和雨露,穿過裊裊的炊煙,每一種生命都大地之上永恒的姿勢,最后又回歸大地之下,唯有守望,默默窺視著了遼闊的田地、挺拔的大樹、南飛的大雁。
白天,大雁在莊田上飛舞、歌唱。
夜晚,大雁安詳地降臨棲息。
正是這樣,大地奏響生命延續的樂章。
在莊田的故鄉里,生長,本身就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姿勢。
貢園古樹
遼闊的土地,種植著遼闊的夢想。一棵棵古荔枝樹盤虬臥龍,樹桿卻高舉著壯碩的臂彎,似乎要把天空撐開,也撐開一個兩千多年的天然荔枝博物館。
裸露在紅土的盤根,如古鎮的胡子,輕輕鉆入大地的臉龐,扎入古鎮的姓氏名譜。
三十多棵古樹參天,無需山盟海誓,無需天長地久,手挽手,肩并肩,從五百多年前一路奔走。
于是,古樹的枝干、樹冠堆積一層厚厚的青苔,那是大自然涂抹的油畫顏料。
時間把古樹的軀干偷走,留下腐朽的樹洞軀殼。樹洞內死了,樹洞外根頭長出新芽,又也唯有樹洞,記錄了一場生命的輪回,記錄了一場生命的修行。
從“別有洞天”到“仙女散花”,從“一枝獨秀”到“千手觀音”,古荔樹從遙遠的唐朝開始,舉起一串串荔枝,舉起根子鎮,也舉起“妃子笑”。
盛夏時節,古樹低頭垂掛著沉甸甸的荔枝,只為博得世人踮起腳跟采摘的高度。
稻草人站在田野上
金黃的麥穗,從泥地的肌膚里散發出收獲的密碼信號。麥穗賜予扁擔季節性的姿勢,扁擔擔起所有的希翼,但是卻壓沉了農人的肩膀,也壓出一幅麥穗如浪花飛濺的油畫。
收割完麥穗,麥穗就成為稻草。農夫將一垛又一垛的稻草裝扮成稻草人,裝扮成田野的天使,以天為房,以地為家,連蝴蝶、蜻蜓、蜜蜂都跟著起舞、歌唱起來。
稻草人不能開口說話,在遠離喧囂的西塘童話小鎮張望。它安靜地站在田間,站成莊稼的晴雨表,站成春種秋收的季節,也站成放牛娃的記憶。
四只“青蛙公主”在田間跳舞,似乎欲將鐫刻在鋤頭上的豐年篇章演示給大自然。
蔬果童話世界、七彩的風車,放逐著童話般的浪漫。孟母教子,七彩花田,在麥地、麥稈、鐮刀里游蕩著收割的時光。
放牛娃騎坐在牛背上,牛背馱著希翼,腳下踏著生機,也延伸著稻草人的夢想。
誰可以穿越回一百多年前告訴法國米勒,西塘的稻草人更有靈性?誰可以穿越回東晉告訴陶淵明,這里也有一個“世外桃園”。
一縷源自稻田的風吹來,花兒搖擺了一下頭。只有稻草人,依然注視著村莊炊煙升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