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為社會公眾提供社會保險,而養老保險又是社會保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養老保險能夠給退休人群帶來最基本的保障。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由商業保險公司面向所有納稅人發行的一種養老保險產品,政府會為該產品提供稅收上的福利政策。自2018年5月1日起,該政策在福建省、上海市以及蘇州的部分地區開始試行,吸引了社會各界及廣大人民的關注。
【關鍵詞】個稅遞延 養老保險 社會保障
一、什么是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也稱“稅延養老”,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一種養老保險,公眾投保該產品的保費支出,可以在稅前進行扣除,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中的資金在積累的階段暫時無需繳納個稅,直到領取時再征收個稅。可以看出,“稅延養老”是政府為社會公眾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從我國201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超過60歲的人口數量已逾兩億,對養老保險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形勢十分嚴峻。“稅延養老”在稅收方面具備很大的優惠政策,該養老保險產品具備著占用個人所得稅金額的時間價值以及到老年時可以上繳較少的個稅等特點,受到了廣大社會公眾的青睞。延遲繳納個稅可以減輕年輕人群的納稅負擔,延緩到退休時再按規定繳納,有利于提升納稅人購買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二、實行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帶來的效益
(一)對社會公眾的效益
“稅延養老”不僅可以減輕工作時期的納稅負擔,也可以使退休后的老年生活稅負更輕。假設小張每個月的稅前工資是9千元,扣除稅前需要列支的費用2千元,從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表來看,去除掉3500元的起征額后所對應的稅率是20%,再去除掉555元的速算扣除數,故小張每個月應上繳個稅金額為:
(9000-2000-3500)×20%-555=145
關于實施“稅延養老”的規定中指出,稅前扣繳限額是該人本月工資數額的6%和1000元較小的數字。倘若小張購買了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他該月工資為9000元,所以他的扣繳限額為每個月540元(9000×6%=540<1000)。假如小張每個月投保540元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則小張每個月需要上繳的個稅金額為:
(9000-2000-3500-540)×20%-555=37
這樣每個月比之前少上繳了108元,可以看出“稅延養老”大大減輕了工作時期的納稅負擔。因為退休金往往低于工作薪金,再除去通貨膨脹等條件的影響,更加減輕了老年人的稅負。
綜上所述,對每個納稅人來講,購買其他商業保險的支出要在上繳個稅之后扣除,而“稅延養老”產品的保費支出在交稅前就被扣除掉了,大幅度地減輕了工作群體的納稅壓力,遞延的個稅將會在他們退休之后依照那個時候的收入狀況以及個人所得稅的稅率進行扣繳。從購買“稅延養老”產品的各企業來看,能夠降低一定比例企業年金的支出,減少的支出可以用來為員工發放福利,有助于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促進企業向好發展。
(二)對國家的效益
從短期層面來說,我國試行“稅延養老”肯定會降低財政收入,但是發行該產品的商業保險公司的營業收入會逐漸上升,商業保險公司交納企業所得稅金額也會上漲,所以試行“稅延養老”能夠使商業保險公司新增交納的企業所得稅填補個人所得稅金額下降所帶來的財政收入減少。也就是說,雖然國家的個稅收入有小幅降低,但能夠大大減小未來的養老保險成本,這不但大力推動了“稅延養老”產品的發展,也彌補了基本養老的缺口,對我國社保體系建設與社會發展均起到促進作用。
通過精算可以得出,通過購買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如果本期遞延繳納個稅100元,可以獲得2000元的保費收入。所以,我國實行“稅延養老”政策,不僅可以減輕養老的財政負擔,而且對完善養老保障體系也大有裨益,是我國加大建設養老保障體系中的關鍵一步。
(三)對我國保險業的效益
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實行首先會對我國的保險行業起到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壽險業影響重大。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中,商業養老保險發揮的作用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稅延養老”政策可以提升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第三支柱的發展水平,起到了補短板的關鍵作用。如果我國政府可以做到使用稅收激勵的方式來促進商業養老保險的快速發展,這將使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真正起到為人民提供更好保障的作用。根據保險精算師的計算,“稅延養老”政策的試行將會每年給上海、福建等試點省市增加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保費收入。若今后該政策推行至全國,這將對商業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貢獻巨大,由于養老保險是在工作人員退休以后進行的保障行為,所以商業保險公司可利用該筆保費收入進行長期投資,獲得的投資收益可以用來對公司的進一步建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長遠發展。
此外,“稅延養老”政策的試行也體現出了國家政策對保險行業前景的看好,所以這樣做也提升了國內外的投資者對中國保險業發展前景的看好,可以促使大量資金流入保險行業,有利于促進養老保險產業的發展,比如修建敬老院、成立老年大學等。
三、如何進一步發展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一)增加試點數量的籌建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政府在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理論層面一直進行著研究,可是我國的商業養老保險在實際運用上同保險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十分落后。直到2018年5月1日,“稅延養老”政策才開始在我國的上海市、福建省和蘇州工業園等地開始試運行。從全國的范圍來看,僅僅有三個“稅延養老”的試點還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滿足廣大社會公眾的養老需求。政府相關部門要及時做好配套規劃,進一步籌建“稅延養老”試點以應對市場需求,當然在保證好試點數量的同時要更好地保證好質量,務必要處理好我國現階段的養老難題,使廣大老年人群體過上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二)加大力度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由于我國有史以來還從未實行過“稅延養老”政策,加之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在費率的厘定、遞延期限以及保費收入的投資管理上都面臨著很復雜的問題,對既精通稅務又精通保險精算知識的專業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然而我國目前正是缺少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國各商業保險公司要緊密聯合相關專業高等院校以及財政局,增加對這方面人才的教育支出,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的設計中,更好地推進“稅延養老”政策在全國范圍的實施。
(三)積極宣傳“稅延養老”政策
目前我國的社會公眾對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意識還比較淡薄,總是擔心受騙,所以政府相關部門以及保險公司要積極地宣傳“稅延養老”政策,明確該產品在稅收上的優惠政策,鼓勵每個年輕人盡早地安排好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使得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四)完善“稅延養老”政策細則
我國在制定“稅延養老”政策細則時要把《稅法》與《保險法》相結合,要在財政局、銀保監會以及稅務局等相關部門共同商定的情況下完善該細則。在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中加入有關于“稅延養老”政策優惠的詳盡規則,特別是稅優比率的確定,也就是說,要設定好不同收入的納稅人投保“稅延養老”產品的限額,目的是遏制收入高的人群逃避納稅,以促進社會公平。
(五)增強“稅延養老”政策的合理性與針對性
落實好每個納稅人可以享受到的個稅遞延養老產品的繳費額度是“稅延養老”政策的關鍵所在。所以,政府可以為較低收入者提供一定的補貼,或對其適當地降低費率。此外,政府可以采取定額限制與比率限制相結合的做法,以限制個稅遞延的額度,保證投保人工作時與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保持相對穩定,使廣大納稅人積極參保。
作者簡介:薛雨萌(1995-),男,漢族,天津人,就讀于天津財經大學,研究方向: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