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傷是時代性的。文學中的創傷描述可以反映社會、身份、生存等問題。本文從創傷批評的角度探析《陸犯焉識》,以期對該作品中的話題達到不一樣的理解和闡釋。
關鍵詞:創傷;文學;《陸犯焉識》
作者簡介:劉榮秀,女,漢族,廣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2016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01
21世紀創傷研究成為了 社會的焦點,通過對戰爭、大屠殺、大革命等的創傷回憶,人們試圖從創傷這個角度去探索和反思歷史。卡魯斯( Cathy Caruth) 對創傷的權威定義是“在突然的或災難性的事件面前,個體原有的經驗被覆蓋,對這些事件表現出通常是延遲的、以幻覺和其他侵入意識的現象重復出現的無法控制的反應。”(王欣,2012)創傷給個體和集體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個體的創傷表現有孤立、麻木、精神混亂 甚至長期存在精神障礙;而集體創傷則表現為存在共同的創傷陰影,這樣的影響范圍覆蓋幾代人的生活,構成特有的創傷文化。
《陸犯焉識》是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榮獲施耐庵文學獎,并入圍茅盾文學獎 。該作品向讀者展現了三個時間段的故事,分別是1954年前,1954年至1976年和1976年后。故事主線是1954年主人公陸焉識因不識時務,在肅反運動中被捕,并且因為在牢中的各種不識時務最后被判為無期,被帶去西北荒漠進行勞動改造,這樣的境遇直到文化革命結束 才算盼來了盡頭。陸焉識在勞改過程中變成了別人眼中的老無期,他假裝結巴以適應所處的環境,并成功地作了回“逃犯”。由這條主線帶出的每個故事中,創傷的影子無處不在,于創傷的角度,時代、人性、文化、政治等也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一、個體的創傷
1、陸焉識的創傷
對于陸焉識來說,主要的創傷來自被捕之后的經歷。西北荒漠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緊張、嚴苛的精神環境在他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剛剛摞起的磚被刮得呱嗒作響,眨眼間倒下來,倒成一座頹城。”“自從去年大風刮走一個挺身警戒、絕不肯放棄自己宣傳畫一般的英雄姿態的解放軍,所有人都乖了,風一來就臥得扁扁的。”“死了的駱駝刺一蓬一蓬地 翱翔,成了巨型蒲公英。老幾的三個土豆從他茶缸子里直接被刮到天上,由著空茶缸在后面追它們。一根斷了的鍬把在空中橫掄,混進了碎磚和砂石。就在鄧指和老 幾前面十多米的上空,不知從哪里刮來的一件破棉大衣在風里橫著行走,一個人形氣球的模樣。碎磚、砂石、駱駝刺、破棉大衣從這里被釋放了,朝著未知逃奔,朝那個一年前被刮跑的解放軍逃奔。”在勞改場所里,往昔風流倜儻的公子哥模樣不復存在,能在那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連續幾年的饑荒和短缺緊張的衛生條件下生存下來的人也為數不多了。勞改場所里的加工大隊、湖北干事的惡意陷害、拷紙條、關黑屋等無不在陸焉識身上和精神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偽裝結巴試圖在那種緊張的精神環境下蒙混過關,到后來已經分不清是真結巴還是假結巴了。后來他試圖去除偽裝后,他的結巴卻頑固地糾纏著他。甚至他得到釋放回到家里,他所經歷的創傷儼然殘留在他的心里甚至活動在他的行為表現上來。“到了家老阿爺的眼睛就到處看,但只要他發現你在看他,他眼睛馬上就老實了,聽了‘向前看口令一樣直視前方。不久家里所有人都會發現,他的動作在暗中被口令控制著。”被冠以妄想罪名強制入獄勞改帶給他的創傷是深刻和永久的,他回到上海除了和妻子婉喻相聚外,已無法和家人、周圍的人共處了。在所有之情人的眼里,他始終是“老罪犯”。
2、馮子燁的創傷
文革那段黑色的歲月帶給馮子燁的創傷也是不可避免的。馮子燁對父親的冷酷無情,他的識時務、庸俗小市民的形象是他面對政治環境、社會壓力和人際遭遇所帶給他的創傷的妥協。父親的罪名陰影在他的生活、工作甚至感情上如影隨形以至于 他厭惡和憎恨和父親有關的一切。他一聽到和父親有關的消息便如臨大敵,在收到父親的信也是斟酌再三甚至是見到了政府的官方信函才小心翼翼回信他的父親;他千方百計阻撓父母親見面,更不要提復婚了;他對父親的遭遇毫不同情也不過問是非黑白,對父親的僅有的一點價值也利用殆盡。
二、集體的創傷
那段荒誕血腥的歲月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從這樣的黑暗歲月活過來的人,難以將其留下的創傷印記抹去是正常不過的。陸焉識雖然特赦歸來,可是周圍的人對當時的“罪犯”仍殘留著文革的敏感、機警和膽戰心驚。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無不活在那荒誕血腥的文革的陰影里。就連編纂字典的第一委托人竟然怕引火上身,假意引薦“老罪犯”,明為欣賞其學識,實是踢皮球行為,怕稍有不慎便給好不容易維護的榮譽蒙上污垢。
三、結語
雖然多少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已然過去,但是其留下的影響是經久不衰的。創傷經歷不僅影響到受害個體自我的形成和穩定,而且在以后的社會和文化結構中,也會讓當事個體甚至后來的讀者對于社會秩序喪失信心。從創傷角度反思文學中所披露的現實,也可以讓讀者對歷史有不同的反思。
參考文獻:
[1]王欣.創傷敘事、見證和創傷文化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13(5):73-80.
[2]王欣.文學中的創傷心理和創傷記憶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44(6):145-150.
[3]嚴歌苓.陸犯焉識.作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