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賽博”源于控制論,在生物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獲得極大關注,“人類日益技術化”和“技術物日益人格化”等高科技現象的哲學思考出現,標志后人類主義的到來。技術能否取代人類引發了強調離身性的后人類主義和強調具身性的后人類主義。賽博是主客體共同建構的產物,并提出新本體論:我們在建構世界的同時,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在建構著我們。本文嘗試從賽博批評的視角分析《我,機器人》的后人類主義的離身性和具身性。
關鍵詞:賽博;后人類主義;離身性;具身性
作者簡介:劉榮秀,女,漢族,廣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2016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1
一、關于賽博
“賽博”是英語單詞:Cyber的音譯: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技術的。斯泰西·吉利斯認為電腦化文化包括電腦化空間、技術文化、虛擬現實、半機器人、控制論、電腦化身體、景象、仿真和擬像等。電腦化批評是關于技術與虛擬、身體、技術分析、對技術工具和虛擬社群的文化解讀。電腦化批評也就是賽博批評,更多的是從技術上,在批評中思考人與機器的關系(閻嘉主,2006)。賽博空間的特征:人們的直覺可以擺脫物質身體的束縛而在賽博空間獨立存在和活動;賽博空間可以突破物理世界的限制而穿越時空;賽博空間由信息組成,因此具備操控信息能力的人在賽博空間擁有巨大的權力;人機耦合的電子人在賽博空間獲得永生。
二、后人類主義
后人類主義(posthumanism)產生于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富裕國家的科學家和學者,試圖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逐步改造人類的遺傳物質和精神世界,發展用人工進化替代人類的自然進化的思潮和探索活動。盡管這些后人類主義的探索被許多學者看作是極端的科技烏托邦,但不免帶來比克隆更為劇烈的不安和恐慌。
“技術可以取代人類”還是“技術無法取代人類”的爭論導致了離身性(disembodiment)的后人類主義和具身性(embodiment)的后人類主義。離身性的后人類主義敘述認為身體是生命次要的附加物,生命最重要的載體不是身體本身而是抽象的信息或者信息模式。具身性強調身體活動在認知中的基礎作用(冉聃,2012)。海爾斯認為有機身體和信息是構建賽博的兩個重要因素,但這兩之間不存在無縫連接。海爾斯和哈拉維都認為賽博使人類可以脫離身體的局限,增加身體機能,并借助信息技術走向新的不同本體狀態。
三、《我,機器人》中的后人類主義探索
電影的背景是一個賽博空間:人類利用自身的高智慧不斷發展高科技,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了各種機器人。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人類擁有操控信息的能力,在賽博空間中擁有巨大的權力。電影中的桑尼(郎寧博士研制的新型機器人)形象頗受爭議,作為一個高科技的產物,從后人類主義視角來看,桑尼到底屬于離身性還是具身性備受關注。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作為機器人的行為規范: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但電影里的桑尼卻可以不遵守“機器人三定律”,并且和限制人類自由的機器人作戰,最后拯救了人類。桑尼似乎具有自由意志,能思考,并且充滿感情。她雖然是人工智能,但他的表現接近人類。這樣看來,桑尼具有具身性。桑尼能夠自主收集和處理信息,甚至抽象總結。電影結尾,從桑尼和viki的對話中可以看到桑尼評價viki“heartless”.桑尼顯然是能夠獨立思考和充滿感情的。但筆者認為,桑尼仍然是離身性的。在具身性思想發展中,梅洛龐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提出“具身的主體性”的概念。他認為人是積極的創造物的基礎是人能通過身體與物質世界互動,身體圖式、行為結構和生理神經結構是人的基本認知途徑。人類認知始于“我能”,而非“我認為”,“我能”是因為“我”的“身體主體”與世界同在,因此“我”才能存在于世界之中,并與世界互動。人類通過具身與世界互動,得以積極創造,但也止于具身。精神來自具身。桑尼在電影里的獨立思考和充滿感情都是預設的,在她的人工大腦里,她可以模仿人類思考和表情達意但不能創造新思想新感情。即如果沒有模仿的對象,她便沒有發展空間可言了。桑尼和人類有著本質的區別,她并不擁有人類的心智,沒有心智形成的基礎——通過身體與世界的物質性互動。
四、結語
賽博科學觀展現了一個去“中心主義”賽博世界,反映了后人類主義,它研究關于人類與非人類對稱的、去中心的沖撞與發展過程。《我,機器人》中的桑尼是離身性還是具身性可以說是后人類主義思想的產物,反映了人類試圖通過脫離身體物質性的界限以達到超人類的意圖。
參考文獻:
[1]梁佳.網絡技術與人的自由——賽博批評帶來的思考[J].宜賓學院學報,2007(4):110-112.
[2]冉聃,蔡仲.賽博與后人類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10):72.
[3]吳筱玫.重寫賽博人:一個模控的觀點[J].中華傳播刊,2002,(6).
[4]閻嘉主.文學理論精粹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佘正榮.后人類主義技術價值觀探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30(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