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其中有成功的范例,也有不盡人意的作品。文章以《不成問題的問題》為例,從主題的詮釋,人物的設置,視聽化的情節結構布局的角度論述電影對于小說的呈現。
關鍵詞:小說;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
作者簡介:顧巖娜(1997-),女,山東德州人,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戲劇學院2015級戲文系在讀本科生,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小說改編成電影絕非易事,文學經典作品的改編更是如此。既要尊重原著,又要有所創新。下面就以《不成問題的問題》為例探討電影對于小說的再現和創新。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是梅峰執導的作品,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講述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樹華農場在丁主任的管理下走向衰敗的故事。“小說的深度來自于夾敘夾議的金句,比如:不過,向上的路是極難走的, 理智的崇高的決定,往往被一點點浮淺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壞,情感是極容易發酒瘋的東西,它是一種外在的上帝視角, 而不是人物的自然呈現。”[1]小說在樹華農場一個封閉的時空當中展開,以農場各個階層來隱喻當時社會生態,有明顯的寓言性質;而電影無論是在主題的詮釋,還是在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的重新整合,亦或是情節結構的布局,都進行了符合視聽化呈現的改編度。雖然這是一部帶有文人氣質的作者電影,其改變卻也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一、主題的影像化拓展
老舍的小說集中在樹華農場一個封閉的空間之內,以農場的各個階層來隱喻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當然這個隱喻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電影也同樣呈現出了同樣的主題,影片當中各個階層仍有現實層面的影子,這也與小說一脈相承。除此之外,隨著電影對小說空間上的拓展,主題也有了除去政治意義上的諷刺之外的意味,這涉及到男女和上下級的關系上。
小說的篇幅很短,故事性不強,看似諷刺人,其實正從側面說明了在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脈,必須有人際關系,事情才能辦好。即使你再有能力,再有思想,也不可能鞏固你的地位,只有處事圓滑,會做事,會說話,在上層和下層社會上都能取得人的歡心,這樣的人方能取得一席之地。老舍寫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更加反襯出這個社會的人情體系,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透露著骯臟的本質,小說里的人物又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一部批判性的文學作品。揭露了中國獨有的人情社會體系。
電影的呈現,以故事和人物為重點,從側面展現中國人情社會體系,而這種體系又無法被打破的悲哀,使主題更加貼近實際,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使當代的人們進行深刻的反思。每個來到農場的人,都給農場帶來了變化,這些變化是現實社會最鮮活的例子。看似一切事情都是許老板做主,但其實都是三太太在做主,三太太操持一切大小事務,許老板還會詢問三太太的意見。丁務源識時務,丁務源向三太太示好。電影中,三太太和許老爺在唱《貴妃醉酒》,這也說明了三太太和許老板的地位。而丁務源也是看明白了這兩人的關系。許老板雖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下屬有問題他也不會指出,只是和三太太說說而已,其實許老板也沒有把農場虧本的事情當成一個問題。本質上,許老板和丁務源是一類人。那些底層的農場工人們,習慣了偷雞摸狗,好吃懶做,外加丁務源對于他們的做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和他們稱兄道弟,早已經不能改變他們什么,正如尤大興所說:“我改變不了什么”。真是有什么樣的主子就有什么樣的奴才,丁務源有許老板這樣的主子,而農場工人又有丁務源這樣的主子,其實,他們是一樣的。
而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其一,電影空間的拓展,還原了那個時代的風貌,又對當下進行深刻反思;其二,電影與小說受眾的不同,電影的呈現,形成了一種公共話語空間,受眾群體廣泛;其三,電影與小說欣賞方式的不同,電影更為直接的影像化敘事風格使主題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由此,主題的詮釋和拓展體現出了原作精神,并且有了影像化的拓展。
二、打破原有的封閉空間,拓展了電影表現的空間
與小說封閉空間,以小見大的比喻不同,電影其實增加了重慶市里和江邊等處的空間。小說中只描寫了樹華農場這一個地方,如果電影用兩個多小時去講述樹華農場這一個地方的話,觀眾也會疲勞,無力再看下去。
電影剛開始,從三太太的話里交代了今天丁主任要來,那么來的這個地方自然是重慶大院,丁主任一來重慶,就必然是少不了帶點兒新奇玩意兒過來,如剛開場,丁主任對著鏡子說:“三太太,農場的肥雞肥鴨給您放廚房了。”丁主任來到這兒,帶來的東西自然是符合太太的心意的。打麻將還“故意”輸給了三太太,俘獲了三太太的心,自然也間接的俘獲了老爺的心。也為后面丁務源被尤大興頂替時,來重慶疏通關系做了鋪墊。有了這個重慶大院,使丁務源和上層社會的聯系也更加緊密起來,小姐太太們在重慶市里的院子里打麻將,老爺們和太太小姐們以及有身份地位的人全都生活在大院里,丁務源則建立起了樹華農場和重慶的大院之間的聯系,而丁務源則是這兩個地方聯系的紐帶,只要重慶那邊有點事,丁務源必定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小少爺做壽,即使農場不掙錢,丁務源還是自告奮勇地說小少爺的壽宴他來操辦,讓老爺太太不用操心。
農場自是不必說,是底層人們生活的地方。電影中很少出現樹華農場的全景鏡頭,更多的是農場里面的小場景,如橋邊,辦公廳,雞舍等,展現了農場里面人的真實的生活狀態。丁務源發現工人在打麻將,丁務源加入進來,似乎也沒出現違和感,和工人稱兄道弟,不分上下級。各色人物的到來,也讓農場發生了變化。藝術家的到來和尤大興夫婦的到來,他們經過那個搖晃的獨木橋,我們也一起跟著他們來到了這個大后方樹華農場,見證農場的衰敗過程。他們的到來,無疑都是對農場的改變,也是對丁務源的改變。不論哪個角色的到來,丁務源太會做人,準把別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電影中有好幾次出現江邊,丁務源想去給佟小姐送請帖去江邊坐船去重慶大院,忘記帶給佟小姐帶請帖了,卻不忘記給三太太帶點兒東西去;秦妙齋護送吳教授,吳教授在江邊消失了,出現了江邊,一群學生在江邊張望找吳教授,在江邊卻出現了一頂吳教授之前的戴過的帽子在江邊漂浮著;丁務源因為尤大興的到來去重慶疏通關系,從重慶回來,失魂落魄的從江邊走回樹華農場等,似乎,這個江邊連接著農場和重慶大院。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廣闊無垠的江邊,望不到頭,也預示了未來的無知性,不知道該發生些什么,一切都是未知的,迷茫的,不斷變化著的。
影片最后,明霞站在山上看著下面的樹華農場,仿佛站在上帝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可憐的人們。
電影的呈現,豐富了空間,使周圍的環境更加具體,人物關系更加緊密;使丁務源更加立體,為私欲精于算計,處事圓滑,更接近于生活的典型人物;空間上的對比,比起小說,電影增加了幾個地方,就有了一定的空間感。
三、增加人物,豐富了人物關系,改變了人物形象,使整部影片的氣質更具有現實主義氣息
小說主要寫了四個主要人物,樹華農場的主任丁務源,在他眼里,任何事情不成問題,處于社會底層,一個精于算計的上位者;闖入農場的秦妙齋,是財主的兒子,任何東西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批判一切,一個自命清高的藝術家;新上任的農場主任尤大興,徒有理想抱負,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改革家;唯一一位女性角色,尤大興的妻子明霞,一個深知中國人情體系的人,和丁務源相似,順應這種體系而存在,但并不像丁務源那樣精于算計。老舍在小說中這樣形容尤大興和明霞,“一位高身量的漢子,光著頭,發很長,穿著一身不體面的西服,沒有大衣,他的肩有些向前探著,背微微有點彎。 那個女的不甚好看。可是,眼睛很奇怪,奇怪得使人沒法不注意她。她的眼老像有什么心事——像失戀,損傷了兒女或破產那類的大事——那樣地定著,對著一件東西定視,好久才移開,又去定視另一件東西。”[2]
電影中的尤大興西裝革履,明霞長得漂亮,衣著得體,活生生的一個美人胚子。完全不是小說中的樣子。一位改革家,一位留洋博士,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明霞身為妻子,自然不能太差。若是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出現在電影中,自然是不可取的。在原著中,也沒有吳教授這個人物,是秦妙齋獨自路過農場,并住了下來。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秦妙齋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人物,吳教授。但吳教授神秘的失蹤了。于是,秦妙齋提著一件行李箱,就這樣進入了樹華農場。可能這只是導演為了交代時代背景,使情節連貫起來。梅峰導演也說過:“這不是故事的重點,因此沒有必要給出完備的信息量,只要保證在情節上是前后連貫的,符合歷史的真實邏輯并且暗示出時代的大環境就可以了。”[3]正如導演所說的,電影中增加了吳教授這個人物只是暗示出時代的大背景,起到了補充作用。電影不像小說,可以直接用文字描述整個事件的背景,只能用事件去證明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某個時代背景下的。這個吳教授也沒人提及,直到最后,丁務源不知從哪兒聽來這件事,也在此時,秦妙齋被逮捕,是巧合?
導演梅峰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了兩位女性角色。讀老舍的小說時,只有一個女性角色,那就是尤大興的妻子,明霞。只有一個女性角色,對于敘事來講,未免有些單調。而電影中,也著重刻畫了三太太和佟小姐的角色。三太太和佟小姐的出現,展示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態,從而也為許老板和佟老板的出場做了鋪墊。繼而為下面的情節做了鋪墊。主任到底是誰,也是上層社會的老板們的較量之戰。有了三太太和佟小姐這兩位女性角色,使整部電影飽滿起來,情節更加豐富。“橘子娛樂在訪問梅峰時,提問梅峰:‘相比小說,電影增加了佟小姐和秦妙齋的愛情戲,還增加了三太太的角色,您是出于什么考慮?梅峰說:‘是電影性,三個男性人物一個女性人物,在電影性上不是那么一個勻稱的狀態。寫一個姨太太,然后再去寫一個小姐,這樣的話讓電影在視覺的流動性上有點變化。”[4]
如此看來,無論是從主題,空間,亦或是人物方面,電影無疑都是對小說的一種升華和豐富。更讓我們了解到小說和電影的差異性,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原著加以創新和升華,創造出一種新的文藝作品。
參考文獻:
[1]蘇七七.《不成問題的問題》:新學院派的可能性[J].電影藝術,2018(1):88.
[2]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32.
[3]澎湃新聞.《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風險不是問題,票房也不是問題[D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82754.
[4]橘子娛樂.專訪梅峰:《不成問題的問題》從不是一部故作姿態的文藝片[DB/OL]. http://wemedia.ifeng.com/37968802/wemedi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