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論述了蘇格拉底、喜劇詩人阿里斯托芬、斐德若和阿伽通等人關于“美”的多維蘊涵以及“愛”的多重形式的探討,通過“以美為對象的學問”和“愛的本質”的解讀,揭示了哲學視域下的愛與美,為人類找尋到了一條真正通往愛與美的道路。
關鍵詞:柏拉圖;愛神;美;智慧
作者簡介:高迪(1993.8-),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會飲篇》共七篇講辭,是柏拉圖采用兩人或多人對話的形式把愛與美以及智慧統一等一系列哲學問題置于神話世界里進行系統思考的成果。其中,前六篇分別從不同角度專談“愛若斯”最后一篇主要贊揚蘇格拉底,通過探討“愛若斯”這一會飲主題,引領人們走上愛美益智養德之路,體現了柏拉圖追求愛、美、智慧三者的和諧統一。
一、“美”的多維蘊涵
對于愛美欲求的探討,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提出“美的階梯喻說”。關于“以美為對象的學問”,會談中圍繞愛神之美、介乎人神之間的精靈之美以及哲學之美展開,從形體美、心靈美以及美本身、美的知識等方面循序漸進,從可見之美到內在之美,建構了一條關于“美的階梯”。
首先,美的階梯底層,始于“美的形體”。“凡是想依正路達到這深密境界的人應從幼年起,就傾心向往美的形體。”[1]愛美者傾心于某一特定形體的美,這是對表象的迷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對于外在所變現的美,表現形式不一,形態萬千,人們容易在各種表象里迷失自我;繼而步入第二層,“在許多個別美形體中見出形體美的形式”[2]即是說,愛美者通過了解不同形體美的形式概括出貫通美的相似性。此時,對于美的迷戀,就不會專注于某一美的形體,而是推廣到一切美的形體。再進一步到第三層,愛美者應該意識到,比形體更美的,是美麗的心靈。一個人心靈的美麗,更值得愛慕,而且最適宜于青年。再進一步,登上第四層,愛美者應學會見到行為和制度的美。這種美是一種政治智慧,是公民應有德行的體現,形體美與之相比,黯然失色。接著,到達第五層,領悟知識之美。愛美者受向導的指引,進行學問與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在這臨美的汪洋大海中,習得優美崇高的道理以及豐富的哲學收獲。至此,找尋到一條“以美為對象的學問”的自我追求之路。最后,愛美者逐漸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徹底發現了美的本體,掌握了美的學問。這種美本身的關照,是神圣的純然一體的美,這是一種“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與它自身同一”。即理式,才能夠成為一切美的本原,是一個人最值得過的生活境界。
二、“愛”的多重形式
講述者在六篇頌揚愛神的頌詞中從多側面對“愛若斯”的這一話題進行描述,探討了自身的愛欲表達。雖然眾人意見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可以對柏拉圖關于愛的對象、本質、意義以及愛與美的關系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解讀。
關于愛神,斐德若和阿伽通更加注重愛欲的結果和品質。斐德若認為:愛神是一位最古老最偉大的神,是人類最高幸福的來源。“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他也是最能引起德行和幸福的。”[3]阿伽通同樣認為頌揚愛神,要先說本質,后說他的恩惠。“愛神在本質上原來就具有高尚的美和高尚的善”[4]這就是愛神的成就。泡塞尼阿斯關注愛神的功能,他認為愛神不止一種,一個是最古老的,“高尚女愛神”,一個比較年輕,“凡俗女愛神”。愛是一種行動,“只有驅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愛的那種愛神才是美,才值得頌揚”。[5]并且,為著品德去眷戀一個人,是很美的事情,因此,要重視進德修業。一方面,要樂于拿學問道德來施教;另一方面,要樂于從中受益,將兩者合而為一。不同于他人,厄里什馬克則從自己的行業醫學出發展開探討,把愛欲看做醫學問題,認為愛神的威力對于人和神的一切事情都是偉大而普遍的。
在愛的對象上,阿里斯托芬以及蘇格拉底探討了兩種不同的愛的存在。喜劇詩人阿里斯托芬從人的本性以及所經過的變遷闡述愛神的威力。他認為愛的本質是追求完整和整合。追求自己的另一半是人的自然欲求,愛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結合,使他們回復到古老的自然狀態,側重于人的身體,強調自愛。“從很古的時代,人與人彼此相愛的情欲就種植在人的心里。”[6]而愛欲,就是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愛人,“恢復原始的整一狀態”,回原到人的本來性格。而蘇格拉底則與之不同,他通過第俄提瑪之口闡述了他對愛的本質的真知灼見。蘇格拉底認為愛的對象是美善,側重于人的靈魂之美。對于善的希冀,快樂的向往,皆來源自強大而普遍的愛。人們追求愛情,追求不朽,通過孕育和生殖這件神圣的事情和美的事物調和,“憑美來孕育生殖”,實現愛情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為我們勾勒了兩種不同的愛的對象,一種是追尋感性的形體美,一種是作為“美本身”的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靈美質,是理性的美。無論是哪一種,都從“感性”出發回歸“理式”,“純從孕育生殖”這一自然本性著眼而“領悟”愛的真諦,達到凡人所能享受的不朽生命。
三、哲學是愛美的智慧
《會飲篇》詳盡運用了希臘神話的資源,通過“美”的多維蘊涵以及“愛”的多重形式的探討,闡釋了柏拉圖關于愛與美的一系列基本哲學問題的理解,把神話中的愛與美向人自身回歸,哲學即是愛美的智慧,揭示了哲學視域下的愛與美,其所提供的哲學修養理念,是認識論和價值論的統一,為人類找尋到了一條真正通往愛與美的道路。黑格爾曾稱贊柏拉圖為“比別的哲學家有更高的天才”。[7]
一般而言,“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有愛智慧之意,即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驚奇是哲學的開端。從事哲學研究的人,他們就是介乎有知與無知之間的,驚奇心驅使他們對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進行哲學思維的探究,不斷地去進行一種特殊的追求智慧的思維運動。“思想常常是游離忘所、飄忽不定的。有時一瀉千里,任憑其主宰;有時琢磨不透,若隱若現;有時瞠目結舌,登堂而不入;有時騃童鈍夫,滯后幾十年。”[8]不同的時代人們對于哲學的定義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擴張,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思想的火花會永遠薪火相傳,因為“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愛神以美為他的愛的對象,所以介乎有知與無知之間的哲學家,必定是愛智慧的哲學家。總之,不管是愛神還是普通的個體,他們都愛那些“善”與“美”的事物,支配他們行為的,在美中孕育,或是憑身體,或是憑心靈,是一種以其真、善、美向人展示的神圣的、超然的力量。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所闡明的哲學,就是智慧之學。
值得肯定的是,愛與美,與愛智慧三者是和諧統一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9]《會飲篇》中通過認識愛神的美而回歸生活,回歸自身,反觀現實追求,討論到愛情或者哲學的修養歷程,提出關于形體之美、靈魂之美以及知識之美的追求,進而發現美的本體,不斷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最終達到至美至樂至善的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2][3][4][5][6] 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245、205、226、207、219頁。
[7]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第86頁。
[8]孫建華:《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史分期理論的架構》,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5期。
[9]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