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休閑文化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本文在對休閑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流觴曲水”休閑文化的起源、歷史背景及其休閑文化意蘊,揭示了流觴曲水等休閑文化形式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休閑文化;流觴曲水;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王琛(1993.7-),男,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期,我國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與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新的時代下,為了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必須客觀的認知休閑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挑戰及成因,進而才能大幅提升人民在休閑活動中的獲得感。休閑文化使人類生活的重要特征,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一個國家休閑文化發展的程度,也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標尺。人們對于休閑文化的重視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開始逐步探索休閑領域。
一、休閑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休閑文化是指在文化創作,文化欣賞,文化建設中人們的生活狀態和行為,在完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不斷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休閑的價值不僅在于實用,還在于文化[1]。
休閑最重要的特征人文在于:文化性,社交性和創造力性。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休閑是一種不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沒有相關的產業支持,社會休閑活動難以維持。這是休閑經濟的隱藏角色。中國古代的民間休閑一直與經濟脫節。中國的市場經濟來得太遲,邊緣化的娛樂市場和體育市場的繁榮需要更多的時間。
馬惠娣女士在談到休閑時曾這樣說到:“從文化角度來看,休閑是指在完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繼續滿足人們的活動。各種形式的文化創造,文化欣賞和生活狀態的文化建設是各個方面都需要的[3]。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學者們為構建健康的休閑文化展開了極具價值的探索,但在新時代,我國休閑文化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首先,隨著人們休閑意識的覺醒,休閑內容不再以物質消耗為主導,所以,單純地依靠價值引導降低人的物質消費不再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其次,技術給休閑帶來的負面影響遠不止“三俗”內容一個方面,深度技術依賴使人們的焦慮感加強且真實性受挫,所以,僅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人們休閑體驗升級并不可取。最后,人們對個性化訴求的加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休閑供給的刻板化,但是對“個性”的誤解導致休閑文化的偽個性化傾向,因此,休閑產業的表面繁榮已成為阻礙人的全面發展的隱藏枷鎖。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黨委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新時代重新審視休閑文化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及其應對措施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有效路徑,具有嶄新的時代意義。
二、“流觴曲水”休閑文化的起源及展現方式
流觴曲水是上巳節的一個活動,自古便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南北朝以后,上巳節節改為三月三日,此后便代代相傳。在歷史上,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人們常常到河邊洗濯嬉游,同時還要舉行儀式來祈福消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修禊”。舉行儀式的文人聚集在曲水一側,或者一起挖一個回形的水塘,在水面上散放著酒。每個人都坐在池塘周圍,讓酒杯沿著水流流淌。酒杯流到誰的面前就必須賦詩一首,如果不能賦詩一首,那么就必須要罰酒一杯。這就是“流觴曲水”的由來,魏明帝還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供其行流觴曲水之樂。
值得一提的是流觴曲水的環境非常優雅。這些貴族經常在典雅的庭院,莊嚴的家園,假亭和人造彎曲的水域中行流觴曲水之樂。人們整齊地坐在草地上,條件好地擺放上一屏風,還有侍從拿著的扇子和香爐。南朝的“荊楚說史記”曾形容:“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4]
敘述流觴曲水活動的名篇有很多,這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5]隨著書圣開了這個優雅的先例,三月三日成了百姓游樂和詩人寫詩的好日子。東晉穆帝永和七年三月三,擔任會稽內使得王羲之,帶著三個兒子和他的一些朋友,在山陰蘭諸山下舉行“修禊”之禮。在這次盛大的文人聚會上,這些文人墨客從早上玩到了當天的晚上,寫出了不少的詩句。這些詩人們把所有的詩匯集成冊,取名為《蘭亭集》。并堅持讓王羲之來寫一篇序,記錄他們聚會的情況。趁著酒興,王羲之也當然就欣然同意。略一思索,一揮而就,有如神助般的寫成了流芳百世的《蘭亭集序》。
三、流觴曲水的意蘊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愈發的浮躁,流觴曲水的形式也不斷的變化。雖然現在我們無法像以前一樣享受流觴曲水這樣的休閑活動,帶給我們身心的放松,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流觴曲水這類休閑活動內涵的挖掘,來使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慢下來享受生活,同時實現身體與心靈的休閑。
1.流觴曲水對人們身體的休閑
在三月三這個舉家踏春的節日里,也許是人們一年中難得的休閑時光。在享受著暖暖的春日陽光的同時,進行著流觴曲水這樣的休閑活動,無疑是最為標準的休閑活動之一。可見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中,還是蘊含著大量精粹的傳統休閑文化的。從踏春到修禊再到流觴曲水,這些也無一不體現著古人休閑的思想。可見在距今那么久的年代里,雖然各個方面都是那么的落后,可是單單從休閑文化上看,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落后,人們用這些高雅的休閑活動,來填補他們的精神世界。
我國是一個農耕社會,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對自然產生審美心理活動,欣賞山川河流、蟲魚鳥獸的美,從而體驗內心虛靜空明的生態之道,歷代文人“有的人抱著兼濟天下的廣博心懷在山水間言志,也會有獨善其身的多情文人浪跡花間抒情。”[6]可見人們從很早開始,就渴望著流觴曲水一類的休閑活動,來放松自己疲憊的身體。
2.流觴曲水對人們心靈的休閑
一批文人墨客,在經歷了仕途及生活的洗禮后,為了躲避世亂紛爭,都甘愿都甘愿隱居山林,怡情山水,不問政治。流觴曲水則恰恰是他們享受生活,回歸自然的最佳選擇,也是他們難得的休閑時刻,這個時候他們往往身心放松,寄情于上水,盡情地享受這流觴曲水所帶來的愉悅。加上酒的催化作用,這個時候的詩人,趁著酒勁,往往會思緒萬千,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才出現了很多流傳于后世的名篇佳作。同時代的山水畫家宗炳在其畫論《畫山水序》中提出了著名的“澄懷味象”的審美觀點,在人生觀上提倡自由逍遙,觀于天地,感化于自然。[7]與流觴曲水休閑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流觴曲水對于推動中國休閑文化發展的意義
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已進入休閑時代,它們的休閑文化是在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我國休閑社會的形成是在沒有文化休閑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新興文化。包括節日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休閑文化的形成中并未發揮完全的作用。新時期,推動我國休閑文化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有效填補我國休閑文化的缺失
流觴曲水一類的休閑文化可以有效地填補我國休閑文化的缺失,防止我國的休閑文化的全盤西化。這些傳統節日中的休閑文化對于我們理解傳統休閑文化,保護傳統休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的這類休閑文化的大力推廣,能夠進一步激發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加名族向心力與凝聚力。同時,休閑作為一種文化,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目的是在個人文化素養的基礎上探索和享受文化生活,以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享受和提升的過程,而不是“謀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便是文化,休閑已經逐漸成為人們具有文化,學習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象征。
2.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休閑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其內涵的重新挖掘,有必要結合社會轉型來建立一種生命力和原創的休閑文化生成機制。不斷產生中國特色的現代休閑風格。關鍵在于在國家層面建立休閑文化甚至民族文化的政策體系和保護機制。例如,中國人有強烈的家庭觀念,熱愛國家。此外,大量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休閑慶典在民間文化的層面上運作。因此,國家必須落實必要的政策,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機制,為個人通過休閑活動提升個人價值提供宏觀框架保障,發揮個人潛能。
3.平衡人民的生活支出
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市場的主導防線已經逐漸向休閑活動傾斜。在人民群眾的各項支出中,休閑消費比例繼續增加。客觀地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更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錢在休閑活動上。這種新形勢的出現,一方面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休閑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平衡人們的消費支出,對消費結構更為合理,人民的幸福感也隨之進一步的提高。
通過挖掘傳統休閑文化的精髓,可以弘揚民族精神。中國的傳統休閑文化是以通常以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為代表的假日文化。親友聚集在一起,詩歌和繪畫,猜燈,花鳥,昆蟲等。形式豐富多樣。它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倫理精神。這是對傳統休閑文化的偉大智慧的反映,即淡泊寧靜之中盡可能擺脫物欲的牽累,知足常樂,曠達處事,獲得心靈的高度自由。現階段要想加強休閑文化的建設,必須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部分,根據時代特征營造生氣勃勃的原創休閑文化生成機制。建成現代的、有中國特色的休閑文化。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接曾表示,“未來經濟的增長點要來自于創新型消費、服務消費等新的消費增長點。”[8]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的結構與消費的結構更加匹配,這也意味著未來消費增長的空間會更大,除了物質文化方面,休閑、養老、教育等各方面消費都會成為新的消費亮點。
參考文獻:
[1]丁露芬.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休閑文化[J]. 學理論, 2001(3).
[2]劉邦凡,劉麗波.從休閑文化看人的全面發展[J]. 生產力研究, 2008(10).
[3]馬惠娣. 休閑文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1(1)
[4]陳慧.真名士自風流——《蘭亭集序》中的山水情懷和名士精神[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10):17-19
[5]宗懔.荊楚歲時記[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
[6]莊眾顯. 淺析唐詩宋詞中樓臺(“愁”)意象的人文情懷[J].漢字文化,2018(09):16-17.
[7]周碧琬,王全權.論宗炳“澄懷味象”的生態美學思想[J].廣西社會科學,2018(03):66-70.
[8]趙萍. 消費亮點多,經濟活力強——訪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N].人民日報,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