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關鍵詞】 農村;寄宿制小學;班主任;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038—01
在十幾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發現我們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學生學會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等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應當關注學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健康、積極、向上的情感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班主任的影響力尤為重要,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班主任才值得信賴,才是他們情感的寄托者。尤其作為農村小學寄宿的學生們來說,班主任更是他們傾訴的對象。因為學生們的年齡小,人際交往能力差,適應環境的能力弱,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更加缺乏安全感。他們還需要父母的呵護,情感依賴性較大,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及時彌補這一缺陷,否則就會造成學生心理情感的缺失,對學生的終身產生負面影響。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班主任要有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情感修養
一個班主任如果學識淵博、心理陽光,待人接物誠懇,處事積極向上,富有活力,那么,他所帶班級的學生就會班風正,學風濃,班級凝聚力強,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學生做什么事都會充滿朝氣,生機勃勃。反之,一個班集體則會死氣沉沉,學生精神不振,紀律渙散,形成問題班級。所以,班主任的情感修養非常重要。在平時的工作中,班主任要用熱情、真情去撞擊學生的心靈,要把自己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追求,對人類道德的崇尚以及對美德的欣賞與理解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對學生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修養,增強教育的感染力,積極構建師生良好的情感關系,為進一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班主任要深入了解住宿學生的心理,做學生的知心人
小學寄宿的學生畢竟年齡小,他們很小的年齡就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學習,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他們雖然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品嘗著可口的營養早餐,居住著溫馨舒適的宿舍,物質生活也許不匱乏,但情感的斷裂與向往卻極其明顯。他們獨處時的孤僻、落寞,和小伙伴們產生矛盾時的焦慮、糾結,受到老師批評時的膽怯、彷徨,都通過他們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表現出來。這時的他們是多么的無助,多么渴望能得到親人的理解和幫助,但又不敢直接和老師溝通,顯得那么的無奈與孤獨。所以,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善于察言觀色,隨時注意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需要,做學生的“知心人”,并能根據學生性格的差異和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如,對沉默寡言、不善于言談的學生要多從心理上溝通,多方引導他們,使他們信任我們。對性情急躁、性格外向的學生則直截了當,對其直言問題的對錯;對性格倔強的學生,則要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于性格懦弱的學生,則要和他們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使他們感覺到我們值得信賴。因人施教,恰到好處。
三、班主任要做寄宿學生們的傾聽者
人都有傾訴的愿望,當他心理苦悶煩惱時,總是想對自己最信賴的人吐露自己的心聲,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出現苦惱時,也一樣需要傾訴。這時,班主任就要做好角色的轉換,做學生的傾聽者。用心聆聽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煩惱,傾聽他們的訴說,為他們著急,替他們擔心,真誠地和他們溝通交流,以情換情,獲得學生的信任,傾聽學生發言,做好聽眾,給學生一個表現欲。對一個心中有苦悶的學生來說,他發泄了積怨,同時又產生了“知己”傾向,會更進一步對班主任產生親近和信任感,溝通起來將會事半功倍。
四、班主任要主動走進學生,做學生情感的引路人
小學寄宿的學生年齡大多在8~11歲之間,他們還不能正確地面對自己的情感,所以,班主任要在平時主動接近學生,尤其是要和他們拉拉家常,縮短師生的距離。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及時發現學生的情感糾結,幫助他們走出情感誤區,使其走出情感困惑。要以自己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情感帶動學生,引導他們的情感健康發展。每個孩子的頭腦中都有積極、向上、善良、愛學習的一面,同時也有自私、懶惰、任性的一面,作為一名班主任,就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引導學生戰勝自我,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善意地提醒他們,真誠地表揚他們,希望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熱情對待學習和生活。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003)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