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關鍵詞】 初中生;德育工作;以身作則;尊重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043—01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初中階段是學生發育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初步形成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當前,中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均出現了一種不良的錯誤傾向,只重視教學生文化知識,忽視教他們做人的道理,造成不少初中生不愛勞動,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的甚至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給學校、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么,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教師工作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沒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美好靈魂的人是不可能的。青少年最大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他們總是從教師的身上尋找自己行為的規范和道德標準。因此,教師的思想境界、言談舉止、衣著儀表等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教師的行為規范、為人師表是我們做好學生德育工作的前提,離開了這個前提,也就不能把學生教育好。
二、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學生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生是愛的前提,在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去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才能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也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才能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理相濟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改善自我,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們交朋友,尊重、理解他們。同時,加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并結合實際大膽實踐,積極探索。要改變過去那種“我講你聽”的陳舊教育方式,在了解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來了解自己,完備教師的人格,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從心理上接納,從心底產生敬佩,師生關系才會和諧。
三、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層單位,是社會的縮影,家庭教育對年輕一代的成長發展關系極大。一般來說,凡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成長得就比較好些;反之,孩子進步就慢,有的甚至變壞。初中學生,教育的主要任務雖然由學校承擔了,但家長仍需要支持和配合學校教育學生,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乃至終身受教育影響的場所或學校,家長則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終身的教育者或老師,家長對孩子負有神圣的法律規定的教養責任。為此,教師在聯系家長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讓他們知道教育子女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對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時還要做到以身作則。家長提高了自身修養,才會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調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才能統一結合起來。此外,教師還應注意與家長全面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把學生的優缺點、學習生活與思想品德客觀、真實地告訴對方。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在和家長交流時,也應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們的閃光點。向家長反映問題時,不要只抓住學生的短處,一味地指責學生的缺點,批評學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學生的情況做全面客觀的分析,肯定他們的優點,正確對待他們的缺點,與家長一道找出教育學生的最佳途徑。只有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形成合力,才有可能真正地教育好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杜絕“五加二等于零”。
四、必要的社會生活的參與
班主任要充分發掘現有的社會資源,積極開展各項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募捐活動、照顧孤寡老人、做環保倡議等等。最后根據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主題班會上學生們的發言討論做出科學的德育評估,以便教師能合理地安排接下來的德育工作。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型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形式有:走進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走進蔬菜大棚,接受勞動教育;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掃烈士陵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這些活動的開展拓展了道德教育空間,深化了道德教育的內涵,將學校與社會緊密地聯系起來,充分發揮了德育網絡的教育功能。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