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念
技術是推動運動成績提高的重要手段,對大多數運動項目而言,技術的變革發展往往伴隨著運動成績的大幅提高。隨著競技體育的職業化和商業化,高度發展的競技項目其運動成績的提高越來越難,越來越需要借助相關科學的介入以提高訓練的科學化和精細化,科研水平也逐漸成為影響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跳遠技術從蹲踞式發展到挺身式和走步式,對跳遠技術的研究也從運動學的描述逐漸深入到運動學、動力學和表面肌電等生物技術的全方位研究。目前,以李金哲和王嘉男等為代表的優秀運動員推動了我國跳遠運動的快速發展,但近二十年來有關跳遠的理論研究卻在逐步縮減。理論研究來源于實踐也指導著實踐。本研究欲對國內近二十年有關跳遠技術的研究進行回顧,重溫大家曾經關注的焦點,總結取得的成果,細數哪些問題仍待深入探究,以期從理論上為我國跳遠運動的發展提供相關支撐。
助跑的絕對速度是指在助跑中運動員發揮的最高速度,在跳遠成績中發揮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跳遠的成敗。盛鴻遷認為,跳遠成績中包括起跳和助跑兩個主要部分,研究表明運動員的助跑情況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跳遠成績發揮情況。運動員助跑速度也是決定跳遠水平的重要前提條件,作為運動員而言,助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拋體運動中最大的水平速度,奠定遠動員起跳的基礎,為運動員成功起跳創造有力條件,所以助跑絕對速度與運動員跳遠成績之間成正比,直接影響運動員起跳發揮結果。從表1和表2中可得出國外優秀跳遠運動員的絕對速度平均值是11.67m/s,而我國跳遠運動員絕對速度的平均值是10.58m/s,明顯少了1.08m/s。因此,我國跳遠成績水平不高主要是在助跑過程中絕對速度水平不足導致的。
在跳遠的助跑過程中,運動員要準確地掌握助跑的速度和時間,以便于發揮出助跑的最大速度,并與起跳前踏板準確銜接,從而為保證運動員充分有力地起跳最好準備。從表1得知:鮑威爾的助跑速度是10.86m/s,跳遠成績是8.95米,創造了世界紀錄;在東京世界田徑錦標賽中,劉易斯的助跑速度是11.25m/s,跳遠成績是8.91米;比蒙的助跑速度是10.7m/s,跳遠成績是8.9米;埃米揚的助跑速度是10.84m/s,跳遠成績是8.86米;邁克里斯的助跑速度是10.65m/s,跳遠成績是8.74米;菲利普斯的助跑速度是10.62m/s,跳遠成績是8.54米。這表明助跑速度對跳遠運動員成績的發揮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當然助跑速度的加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李釔蓉也認為,助跑速度是構成跳遠運動員成績發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決定著運動員成績優異與否的主要原因之一,助跑速度以百分之七十的比重決定著運動員的跳遠成績成敗。所以,助跑速度與跳遠成績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43。
總而言之,絕對速度所要達到的助跑效果可獲得最大的水平速度,是運動員為起跳做好的充分準備。提高運動員的絕對速度才有相對較高的助跑速度,助跑速度越快,起跳能力越強,因此跳遠運動員既要提高快速跑的能力,又需要提高絕對速度,從而發展運動員在較短距離內加快速度的能力。

表1 世界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有關數據對比表
注:表1和表2摘自王美春的助跑速度諸因素與跳遠成績關系的研究

表2 中國男子跳遠運動員有關數據對比表
衡量運動員跳遠成績的有效標準之一是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利用率,這一計量數值是運動員最大平跑速度與跑的絕對速度的比率,發揮著助跑的最佳效果,是對自身最高的速度利用率。顯然助跑速度利用率極限是100%,若運動員為了完成較好起跳動作,獲得較高運動成績,在助跑時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絕對速度。
通過查找相關論文并從表1和表2分析跳遠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可以得出非常明顯的結論。其一,國內跳遠運動員這一方面優勢可達98%-99%左右,高于國外優秀跳遠運動員6%-7%的水平。其二,國內跳遠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并不能完全決定運動員跳遠的成績,這兩者跳遠成績有明顯差距。相關研究證實跳遠運動員中助跑利用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經達到了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的標準,此時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以及肌肉利用效率最高,基本上可以保持能量存儲的最佳效果,保持“原速”踏板來提高跳遠運動員的助跑效果。而崔海濤認為,助跑速度利用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對不同運動員的影響存在差異性。尤其是針對國內優秀運動員而言,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不但已經達到標準,甚至已經超過了國家標準,但是過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反而影響跳遠運動員垂直速度的發揮。而對于水平最大速度較低的跳遠運動員而言,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應該注意,在提高垂直速度的同時保持合理范疇內的助跑節奏,使得跳遠運動員的水平和垂直速度可以更好的協調,達到最佳的跳遠效果。
當前,國內跳遠運動員男子速度能力以及利用率方面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準,有一定優勢,但是跳遠成績與世界范圍內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相比較,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國內跳遠運動員不僅要通過助跑速度利用率提升助跑速度訓練,同時應該采取利用其他的方法來提高跳遠成績,這將有待學者深入研究探討和實踐。筆者建議我國男子跳遠運動員在助跑與起跳技術過程中,可以通過提高絕對速度的能力并適當降低助跑速度利用率,從而促進跳遠運動的增長。
在跳遠比賽中以跳的遠度來決定比賽名次,運動員起跳騰起后在空中飛行的距離對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是至關重要的,而影響這個距離的因素是在使人保持向前運動條件下所獲得的水平速度與起跳所產生的垂直速度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垂直速度主要是靠起跳腿的快速蹬伸動作產生。跳遠技術中起跳環節由緩沖和蹬伸構成。劉德松認為,運動員助跑速度影響因素中,緩沖力強化訓練可以增強運動員肌肉收縮能力以及運動員肌肉彈跳后速度的提升和能量的存儲,繼而提高蹬伸效果。鄭建岳、周奕君也認為,跳遠運動員完成起跳瞬間,需要髖、膝、踝3個關節的積極配合,說明髖、膝、踝三關節依次發力正確,蹬伸充分而有力為跳得更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水平速度損失率是跳遠運動員離地瞬間水平速度的差值與著地瞬間的水平速度的比值。岳嵐認為,起跳階段水平速度會損失,在保持適宜騰起角度下,速度損失率越小越好。從表3得知:國內、世界級優秀跳遠運動員水平速度的平均值分別為8.64 m/s、9.19m/s,國內跳遠運動員的水平處于劣勢地位。二者的水平速度損失率均值分別為9.24%、10.27%。上述數據充分說明了我國跳遠運動員的水平與世界水平的運動員相比有所提升,進步空間較大。但從中也發現我國優秀跳遠運動員的水平速度相比于世界優秀跳遠運動員而言差異性較大,這也是構成國內運動員跳遠成績差距大的主要因素。

表3 中外跳遠運動員部分跳遠運動參數
注:摘自佟艷華的水平速度的損失與跳遠成績之關系研究
綜上所述,緩沖在起跳環節是非常關鍵的,有效的緩沖動作將會直接影響起跳效果,加之,不同地域環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不同。因此,只有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時,踏板重心移動速度快,并適當地增大起跳過程中水平速度的損失從而為垂直速度的提升獲取條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我國運動員的跳遠成績。
許多學者基本上是利用測力臺來研究地面的反作用力。根據力學公式:N=F*S/t可以看出,只有加大起跳力量F和增大身體重心移動的距離S同時縮短起跳的時間t,才能取得最大的功率N,達到最大的起跳飛行距離。運動員在跳遠起跳過程中受到強烈的地面沖擊力,是眾多學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時也是運動員起跳助跑的力學特征分析。
緩沖對運動員起跳腿的沖擊力影響明顯,通常緩沖力越大,運動員起跳腿能夠獲得的地面反沖力越大。而起跳腿膝、踝關節周圍肌群進行離心收縮,以抵抗強大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主要是地面踏跳時的反作用力,以及運動員克服自身重力影響,轉移身體重心,為充分有力地蹬伸提供良好的條件。王琨[12]借助實驗儀器設備,通過實驗結果表明,跳遠運動員的垂直速度受到反作用力的影響,垂直反作用力越大,運動員膝關節的緩沖效果越好,對起跳腿的支撐力越強,有助于運動員獲得更多的垂直速度,并保持良好的跳遠成績。由緩沖結束到能量轉化以及最后的蹬伸階段,運動員的垂直反作用力呈現縮小的趨勢,對跳遠運動員起跳腿肌肉向心收縮力發展具有很好的作用。[13]
“壓力中心”是跳遠運動員起跳前與地面之間相互接觸,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即地面給予跳遠運動員的支持力的中心點。這一接觸力在運動員起跳離開地面后而消失,繼而發生運動員身體重心轉移的效果。劉述芝認為,起跳腿著板瞬間,跳遠運動員自身踝關節力量差,將會影響跳遠效果。王琨等人認為,髖關節伸肌群的離心收縮能力對起跳效果極其重要,膝關節屈肌群具有強大的自主收縮能力,是肌肉群中重要部分,可有效地避免股后肌群的肌肉和韌帶損傷,而且對跳遠運動員整個起跳過程中重心轉移以及壓力中心轉變有著重要的負相關作用。所以跳遠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要強化踝關節附近肌肉群力量訓練以及肌肉與韌帶之間的穩定性,保證運動員起跳后下肢支撐力的穩定發揮。
因此,跳遠緩沖與蹬伸之間動作轉換速度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起跳速度和最終的跳遠成績,加強對跳遠運動員起跳腿緩沖能力和運動員的下肢肌肉力量從而提高跳遠運動成績。在起跳緩沖階段,主要是依靠小腿、踝關節以及膝蓋部分的肌肉以及韌帶之間的協調動作等做退讓性肌肉收縮,并完成緩沖動作。蹬伸階段,則是大腿與小腿肌肉之間發生的協調作用,該部分主要克制緩沖階段的肌肉的向心收縮,強化運動員的下肢力量訓練。所以,跳遠運動員膝關節部分肌肉的調節能力以及自如轉換離心和向心收縮力訓練具有重要作用,這不僅可以增強跳遠運動員在緩沖和蹬伸階段的效果,同時可以全面地提升跳遠運動員的跳遠技術水平[13]。
肌電圖是一項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主要用于肌肉骨骼細胞活動中,將肌體生物電信號轉化成可觀察記錄圖形的過程[17]。這一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我國運動員肌肉測試中,用以提高運動員針對性訓練的效果。監測運動員肌肉活動發展過程、肌肉收縮情況以及肌肉之間協調過程等[11]。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目前對跳遠運動員起跳過程中肌肉如何發力、發力時間、肌肉之間的協調方式等研究不足。然而作為典型亞洲區的跳遠運動員體態、肌肉力量素質等與歐美等區的運動員差異性較大,這直接影響了我國運動員的跳遠成績,也來源于先天因素的差距。而我國跳遠運動員要想提高成績,必須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幫助運動員迅速有效地提升跳遠肌肉水平,運用肌電測試分析無疑是跳遠運動員迅速提升成績的絕佳方法。許多學者研究跳遠起跳時的肌肉用力特征所采用的都是表面肌電儀,其主要選取的實驗對象不同和實驗所測量的主要用力肌群不同,所得出的結論是中肌肉之間的主要用力肌群和協調方式大致是相同的。
史孝銀通過主要測量運動員跳遠起跳階段的起跳腿主要用力肌群表現出的生物電情況得出,在起跳蹬伸階段時主要用力肌肉是股外側肌、股內側肌、比目魚肌,并對上述三塊肌肉采取針對性的訓練,提高肌肉之間的協調配合能力,從而增強跳遠運動員的起跳爆發力。羅菲菲等人主要測量的是我國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在起跳過程中起跳腿各關節肌群,得出股外側肌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蹬伸階段,則是大腿與小腿肌肉的共同作用,完成動作,主要是臀大肌等肌肉組織起的作用。起跳階段中的緩沖對提高起跳的效果作用較大。李琛、劉述芝[19]針對跳遠運動員肌肉訓練主要測量了臀大肌等與主動發力有關的肌肉組織,得出臀大肌是運動員在起跳動作中支撐腿的主要發力肌肉。葛青、張秋亞[20]測量的是腿前、后肌群、股直肌和半腱肌,他們認為運動員在跳遠過程中小腿部分以及聯動肌肉組織等完成跳遠退讓性支撐,并由股部肌肉和臀部肌肉等共同完成下肢快速蹬伸動作,保持身體的直立姿勢,穩定身體,最終完成跳遠運動。劉述芝、吳瑛[21]測量的是股二頭肌等與下肢力量訓練相關的肌肉組織,并就此得出小腿三頭肌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等股四頭肌是運動員在起跳環節中支撐腿的主要發力肌肉,脛骨前肌首先發力,股四頭肌次之,小腿三頭肌、股二頭肌最后發力至最大。
綜上研究表明,在緩沖階段對起跳效果作用較大,需要加強股內外側肌等的力量。而在運動員起跳在蹬伸階段,同樣需要增強關聯部分肌肉的力量。因此,加強起跳腿肌肉力量和肌肉之間協調能力的訓練,同時動員更多運動單位參與收縮,進而可提高起跳能力。
4.1 具備較高的絕對速度,使其具有相對不錯的助跑速度,并能在到達較高的助跑速度和避免失誤的情況下,獲取較大的騰起空間和高度,使運動員做出充分的起跳動作。助跑速度的快慢與跳遠成績成顯著正相關。
4.2 我國男子跳遠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利用率相比于世界優秀運動員而言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有一定優勢,但是與世界優秀跳遠運動員存在差距。通過助跑速度利用率來提高助跑速度是有限的,當達到一定水平時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來促進跳遠成績的增長。
4.3 減少起跳的緩沖時間,加強跳遠運動員起跳前蹬伸動作的訓練,可以很好的助力起跳。而且通過強化起跳前肌肉和韌帶的訓練,穩定肌肉與韌帶之間的支撐效果,可以很好的提高跳遠運動成績。
5.1 助跑和起跳是影響跳遠成績的關鍵要素,也是整個跳遠技術研究中的主要熱點問題。目前,對跳遠技術在動力學、表面肌電等生物技術方面研究不足,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以再進行不斷完善,為我國跳遠技術水平的前進而不斷發展。
5.2 在運動員的跳遠訓練活動中,加強對下肢的力量訓練以及肌肉協調能力發展是十分必要的。按照跳遠的動作發展順序,將訓練分為起跳和蹬伸兩個重要部分,在起跳以及起跳前的整個階段強化股內外側肌以及臀大肌等肌肉的訓練,從而保證運動員起跳所需的肌肉力量,增強肌肉的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