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軍,彭智力,董曉鵬
柳州市作為西南工業重鎮,全國三線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對于交通、環保、旅游宣傳等關乎民生的市政工程投入不斷加大[1]。隨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市民對于健康、健美、休閑等時尚生活方式的需求逐漸加大,近幾年健身房行業市場在柳州迅速崛起。由于健身愛好者消費水平和意識的不同,促進了健身房行業的市場細分,為了滿足健身愛好者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作為健身房的特殊形式——健身工作室應運而生。
健身工作室是特殊形式的健身房,健身房場地設施一般是“大而全”,而健身工作室整體則以“小而精”見長,有自己的側重點,或側重于各種體能、塑身、瑜伽等練習,或側重于高水平理論教學等更細致、優化、個性化的服務;其投入成本不高,但對教練的要求很高,一般由3—5個經驗豐富、綜合技能較強的教練組成[2]。從服務的供給方面進行考察,對健身工作室的位置分布、經營規模、品質、教練的綜合素養等供給側結構進行深入研究,對健身工作室的生存與壯大,健身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以柳州市城區的各類健身工作室為研究對象,以市中心區域抽取10家具有代表性的健身工作室為樣本。
健身工作室的數量及位置分布,面積、投資、會員和教練數量、收費、課程等經營規模指標,教練員的來源、學歷、年齡等指標。
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健身工作室的分布狀況、經營規模、發展現狀及其固定教練員的綜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柳州市的健身工作室基本覆蓋市區的各個方位,僅僅在市中心繁華商業區就聚集了30多家各種類型的健身工作室。甚至在一般健身房分布較少的非人口密集區也有零星分布,填補著這一區域健身市場的空白,其市場生存活力可見一斑。
目前柳州市中心繁華地帶有各種規模類型的健身房七八十家,圖1所示,健身房的分布與供給能力基本上滿足了市場的需求,甚至某些區域有“供過于求”的情況。雖然分布比較集中,但對于近百萬的城區人口,龐大的商業人群流量以及市民的健身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依然不斷吸引著社會對健身房的投資熱情,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這種市場大環境下,健身工作室在綜合性健身房的擠壓下不但沒有顯露出頹勢,反而越來越煥發出創新性活力,能在激烈競爭的健身市場中與綜合性健身房分庭抗衡,毫不遜色,各自吸引著、鞏固著不同群體的健身愛好者并形成“共生”的發展局面。

圖1 柳州市中心健身房分布圖
柳州市的健身工作室最初大量出現于2000年初,專門針對女性健身愛好者的瑜伽館以及針對男性器械健身的小型健身館。后來逐漸拓展為減肥、舞蹈、形體、產前保健、產后恢復以及器械健身、增肌、塑身、操課康復等男女都適用的項目。
2.2.1 健身工作室經營現狀分析

表1 市中心健身工作室經營規模調查表
單個工作室一般面積在兩三百平米左右,投資在20—60萬之間,會員一般在兩三百左右,有3-6個固定教練員。在一般工作室,教練員是男多女少,而在瑜伽工作室都是女教練。同一層次的私教課,每次兩節連上共90分鐘,收費基本上形成了默契的“行規”,價格在200—240元之間,有的工作室主營私教服務。而瑜伽及操課等一對多的團課收費按年卡來收取,因場地和時間等條件限制需要預約服務,提前預約即可不限次數的上課。課程設置在不同類型的健身工作室有明顯差異。
2.2.2 健身工作室教練員基本情況

表2 健身工作室教練員調查表
目前,教練來源于體育院校專業的并不多,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于業余愛好者經過一段時間健身練習并培訓后,轉型為教練員;還有一部分來自于舞蹈演員、藝術院校的師生等其他途徑,主要從事瑜伽、操課、形體等女性青睞的課程項目。教練的學歷整體水平不高,本科及以上的比例為57.5%,其中包括了小部分在校大學生兼職的教練員,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專科、高中。年齡較為年輕化,35歲以下是主體,占比為72.5%,22歲以下的一般是在校大學生兼職教練,畢業后繼續從事健身事業就成為目前高學歷教練的主要來源。相比其他大城市健身事業的快速發展,柳州市健身教練的綜合素養仍有待提高。
表面上看,健身工作室是在一般健身房對客源進行第一道過濾后“撿漏”生存,無法主動出擊贏得客戶的首選。其實,健身工作室在健身市場中并非一味與綜合性健身房搶市場份額的蛋糕,而是健身市場細分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的結果,兩者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協同關系。因為在人口密集區域,健身房的設置也相對密集,而且在服務層次與質量同質化的影響下,所以會產生市場“供過于求”并出現互搶客源的現象,相對飽和的健身房市場會“溢出”少量客源。健身工作室展開差異化競爭,為一些從綜合性健身房游離出來的常規會員或為保護自身隱私不便在大眾露面的、有個性化、高品質需求的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服務,贏得了這部分會員的需求并不斷發展壯大。由此看來,健身工作室是健身市場發展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的有益補充[3]。
營業面積是直接和成本掛鉤的,若沒有強有力的連鎖店加盟做為保障,很少商家會肓目地投資擴大健身工作室,所以工作室的面積一般不大,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投入也不大,特別是瑜伽工作室的投資主要是房租押金、基本設備、場地裝修等,更利于工作室的啟動。在調查的十家健身工作室中,都設置有淋浴室、衛生間、空調等設施,一些規模較小的健身工作室,在規模以及設施配置上就顯得遜色了,無論是在吸引消費人群還是在擴大自身經營規模上都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初期投入一部分先啟動運營,跑步機、綜合器械等較貴的設備后來在規模增加的情況下再不斷補充。有的經營規模擴大后甚至再開分店,例如Fighting、能量7等創業與發展較為成功的工作室。有的則放棄競爭進行容和兼并,例如紅豆與柳玲瑜伽工作室的合并。
由于場地設施和健身教練服務的供給能力有限,健身工作室只側重提供少數特長項目的服務,并有自身的容納量,會員保持在兩三百左右,與教練的授課承受能力密切聯系,有利于保障服務的品質。課程設置與服務供給主體的健身工作室的服務對象有著密切關系。健身項目的受青睞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健身課程的開設對消費者群體的選擇有一定影響,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差異性。男性健身活動主要集中在一些力量訓練與球類運動上,尤其是器械類訓練深受男士喜愛,女士健身項目多以塑形、團課、私人訂制、拳擊為主,還有部分需要做一些康復或產后恢復的訓練。瑜伽這種幾乎是女性會員的專場中,女教練較受青睞。由于教練少,而會員以及課程項目內容相對較多,有的需要一對一的私教服務,所以對教練的職業技能和工作強度要求較高。此外,還有少量在各個工作室之間流動跑場的兼職教練作為補充,可以緩解固定教練以及課程的不足。
學歷的高低和教練的業務水平、職業素養的相關性很高,
間接代表了其所體現的商業價值與發展潛力[4]。柳州市的健身教練員隊伍學歷水平偏低的現實狀況難以實現高素質人才推動健身市場發展的目標。專業健身教練能通過正確專業的示范、科學的引導,能更準確、快速幫助會員達到健身目的[5]。而這種專業出身的教練員比例偏低,業余教練比重較大,由于缺少健身的專業基礎理論支撐,動作技巧、原理不系統將會嚴重影響授課質量以及會員健身效果。體育院校專業畢業的教練員不多,整體學歷水平不高,從業經驗不足,特別是年輕的學生兼職教練缺乏經驗,但一般報酬要求卻高,會影響到會員的健身效果和工作室的效益。
一部分曾經在健身房任職的經驗豐富的教練有著自己穩定的客戶資源,時機成熟后另立門戶,創業發展屬于自己的健身工作室,有的教練依然繼續在健身房兼職。一方面把客戶帶走,影響了健身房的銷售業績;另一方面可以激發那些審美疲勞的健身房老會員繼續追求高品質健身的興趣,甚至部分完成從健身愛好者到教練的轉型。因此,健身房與健身工作室的同時存在給予健身愛好者更多的選擇空間,形成優勢互補的局面,共同挖掘、擴大整個健身市場。二者在短期表面發展上存在某些矛盾,但從健身大市場來說是利益的共同體,也適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要求。
健身工作室的發展起步艱難,但教練員一般也是投資者或合伙人,所以為了自己的事業及生存更注重服務品質。經營一旦趨于成熟之后反過來會給注重規模的綜合性健身房的生存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健身工作室一旦成熟,基本不會輕易倒閉,而綜合性健身房在柳州時而發生經營者攜款跑路和突然關門正說明了這點。
4.1 加大健身意識宣傳和市場營銷,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要展開良好的市場區位布局。在發展成熟并出現飽和的市中心區域,為避免各自不再盲目擴張或惡性競爭產生“兩敗俱傷”的局面,要通過宣傳與營銷等經營手段把健身市場繼續做大。進而把目光放到周邊更廣闊的市場環境去,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小區集中分布區適合新建綜合性健身房以迅速滿足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在人口密度較小或大健身房的分布間隙可開設健身工作室以填補多元化市場需求的空白,也有助于健身創業者的發展。
4.2 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在分屬不同的市場分別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不同層次與品質展開差異化競爭。注重在課程設置和內容創新上的差異化發展,綜合性健身房猶如“大生產的流水線”,走規模型發展道路,迅速滿足大眾的一般健身需求;健身工作室猶如“小作坊的手工制作”,滿足少數高消費、高品質的需求,能有效把控經營風險與盲目投資。
4.3 努力引導、探索健身市場需求側結構性變化,滿足客戶個性化、高品質的健身需求,不斷推進健身市場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向不同的顧客提供更多有效的、個性化、高品質的服務,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共同推動健身市場的整體健康持續發展。
4.4 針對目前柳州教練員整體學歷水平較低、專業來源不多、執教經驗不足的現象,加強各健身工作室教練員之間的流動性,交流經驗,互通有無,避免會員的枯燥乏味感,建立定期培訓機制不斷提升教練的綜合素養。
4.5 由各個工作室的業主或其法人代表組成健身工作室協會,制定嚴格的協會規章制度,按市場規律運行,加強信息溝通和行業經營的規范性,實現資源共享。利用現代科技,創新經營模式,通過“互聯網+”健身聯盟的經營形式,節約各俱樂部日常經營管理成本,承接從俱樂部剝離出來的各種銷售、培訓、宣傳廣告等職能,讓各俱樂部潛心發展優質、特色項目,避免同質化發展,實現整個健身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共同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