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克峰,程葆華
頻繁的足球政策的出臺,說明了政府振興足球的決心,以校園足球為突破口,把校園足球作為擴大足球人口規模、夯實足球人才根基的途徑,重視足球青訓已經走在振興中國足球正確道路上,雖然方向是對的,一些政策與措施是積極的,但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人們對于校園足球的認識難免會有一些偏離。校園足球相關實施部門對國家發展校園足球的理念缺少深度理解,教育部門在追求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方面強調數量、忽視質量提高。校園足球的社會意識還未形成,學校未能合理分配時間,不能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接觸足球,忽略文化對學生個體的重要影響及促進校園足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等問題。
當前對校園足球的認識存在些許偏頗,甚至出現一些歧義,如果不統一認識,全社會很難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校園足球的整體推進,甚至會阻礙校園足球的發展。所以形成正確的、統一的社會共識是下一步校園足球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因素。現階段青少年體質狀況逐年下降是客觀現狀,心理抗挫折能力脆弱,拼搏精神不夠,社會適應能力欠缺已是事實。其次是大國形象與足球水平不一致,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整體國力逐步提升,但中國足球的水平卻停滯不前,從上個世紀80年代沖擊世界杯,僅2002年韓日世界杯成功出線,隨后的十幾年間,國足、國奧、女足、青年隊全線失守。國字號慘不忍睹的戰績也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踢球的熱情,青少年足球人才匱乏,導致足球發展的社會基礎薄弱甚至牽連了足球運動本身,足球社會基礎薄弱,全國的足球人才匱乏,足球人口呈直線下滑之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足球發展,足球在我國社會變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度,在此背景下, 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頒布并實施,堅定不移地推進足球改革、振興足球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2016年10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被提升到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高度。人們精心呵護自身的健康,而不是將健康置身事外,健康與個體的生命與命運緊密相連。基于此,個體都希望尋求適合自己的運動,保持好自己的身體健康,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普及校園足球能夠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從根本上增強身體素質,增進健康,足球有很強的教育功能,能夠增強學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培養其頑強拼搏的精神;而且足球是一項團隊項目,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尊重對手,有職責分工,長期的足球鍛煉可以改變性格及交流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亞足聯認為足球是最好的教育活動,國際足聯秘書長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重視足球,因為足球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社會事業。將足球內化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充實人的精神世界,充分凸顯足球的教育價值功能,進而重塑國民性,的確有除舊布新的作用[1]。因此,現階段推進校園足球為突破口,既是普及足球運動,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培養足球后備人才的重要手段,又是引領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同時是建設體育強國,實現體育強國夢的實際行動,應當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
足球運動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習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足球,并把足球與實現國人健康夢、強國夢有機聯系起來。國家足球政策對全社會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尤其對校園足球更是有重要意義。校園內所有師生是學校的主體,特別是作為校園足球的影響對象——學生深受國家大力發展足球政策的影響。學生重要的活動場所除了學校還有家庭及社區,從某種意義上,家庭成員對足球的態度與行為也直接影響孩子對足球的興趣與愛好。自2009 年校園足球啟動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足球改革政策與方案,把足球改革作為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舉措。8年時間,國家共出臺8項青少年學校體育與足球活動通知、意見與方案。起初是由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頒布,到國務院再到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六部門聯合頒布,重視程度之高,聯動部門之多前所未有,可見國家對發展與振興足球的勇氣與決心。2009年7月頒布的 《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要求,由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密切配合成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領導小組,形成工作機制,各地要認真開展校園足球的布局城市和學校,并按照實施方案組織本地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足球四級聯賽。2013年《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的實施進一步加大對校園足球的投入力度,加強場地設施建設和利用,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的全國校園足球組織網絡。利用各種資源大力建設國家、省、市(縣)三級校園足球活動培訓基地及青少年足球訓練網點,加快建立并完善大中小學相互銜接的校園足球四級聯賽體系,推動學校足球教育,加強學校足球文化建設,完善校園足球定點學校招生考試政策等20條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2015 年出臺《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發揮足球育人功能。把校園足球作為擴大足球人口規模、夯實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程。足球列入體育教學,加大學時比重,同年8月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并提出5項重點任務和6項保障措施。2016年《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相繼頒布,其中《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對校園足球加快發展,全國特色足球學校達到2萬所,中小學生經常參加足球運動人數超過3000萬人。社會足球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基層足球組織蓬勃發展,基層足球活動廣泛開展。全國足球場地數量超過7萬塊,使每萬人擁有0.5—0.7塊足球場地。深化足球教學改革,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材施教的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體系。制定校園足球教學訓練指南,開發校園足球網絡課程并免費開放。將校園足球骨干教師納入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等培訓項目,對5萬名專兼職足球師資進行培訓。建立健全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實施全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制度。完善考試招生政策,激勵學生長期積極參加足球學習和訓練。支持建設一批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試點縣。《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項目及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2017年3月《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試點縣(區)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改革實驗區、試點縣(區)加強區域內校園足球改革的整體部署,盡快形成本地區的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改革方案,形成規范的管理工作機制,并提出5項重點任務和4項保障措施。國家宏觀政策的強勢引導,對中國足球固然是利好因素,面對校園足球快速發展的現實情況以及政府、社會提供的利好條件,校園足球的發展更應該抓住機會借助于國家政策的傾斜快速發展,但必須是建立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建立完善的校園足球發展模式。新型的校園足球發展模式應具備科學的頂層設計、順暢的管理組織、豐富的校園足球課程教學、完善的競賽體系、建立以俱樂部為中心的訓練體系、創新校園足球宣傳方式。盡量最大限度調動學校、家庭、社會動力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足球改革發展共識。帶動人民群眾參與足球作用日趨增強,可以營造參與足球的良好氛圍,有效推廣足球健身普及,培養愛國奉獻、堅忍不拔、團結拼搏的作風,努力形成激勵中國足球發展振興、有益于社會和諧進步的精神力量,促進文化學習與足球技能共同發展。

表1 2009年以來有關校園足球的國家層面重要文件

表2 中小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情況
校園足球的發展需要基本的場地、器材、師資、資金等方面的保障,但比上述更重要的應該讓每個學生有充足合理的時間有機會接觸足球,參與足球運動。發展校園足球的目的就是普及足球,普及面對的是校園的每一個學生,如何保障全部的學生從事足球活動,首先要科學規劃分配時間使廣大的青少年有充裕的時間和充分的機會參與到足球活動中去。時間是學校內部一種無形而有力的物質環境因素,學校的一切活動之所以能有序組織起來,就是通過各種時間的分配和安排。在學校活動中,能否科學合理地安排分配時間,對師生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有關實驗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一天的不同時間中會有不同的表現。人一天中大腦最敏捷、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是上午,而運動能力最佳的時間是下午[2]。學校體育工作一般分為:體育課、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鍛煉、課外訓練與競賽。但現階段大部分學校的體育鍛煉主要集中在體育課、早操、課間操三部分。
中小學早操與課間操的活動內容基本上以廣播體操為主,課間操每次活動的時間大約15分鐘,一周75分鐘,加上體育課90-120分鐘,小學生每天的活動時間大約39分鐘,稍高于初中生的每天33分鐘;高中學生早操時間大約20分鐘,以慢跑為主,另加90分鐘體育課時間,平均每天活動時間53分鐘。小、初、高學生每次活動的時間大約22到24分鐘,時間過短,起不到深度運動促進健康的目的。在現階段應試教育背景下注重書本知識,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特別是缺少體育鍛煉,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禁錮個性和自由。當前學校普遍采用的集體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就是廣播體操,廣播體操對調節學生身心、鍛煉身體、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從小學到中學十幾年一成不變,盡管中小學廣播體操有幾套版本,但由于天天做操,組織模式單調,過分強調整齊劃一,過分突出集體,嚴重壓制學生的情感與個性,極易造成學生的叛逆性格,甚至出現抵制行為,而且學生很容易形成拖拉、懶散習慣。并且這種消極現象根本沒有好轉的跡象,如果不及時改變課間操的形式與內容,懶散之風更有愈演愈烈之勢。當前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改革學校體育課外教育內容,實施適合廣大學生容易接受且容易開展,又突出學生個性、注重團隊精神的體育項目,足球無疑是最好的載體,加大校園足球活動的時間且保障學生參與,隨著校園足球在全國的廣泛開展,已然取得良好的效果。除體育課、早操、課間操外,太極拳、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班級體育活動,課外訓練與競賽,甚至走出學校,走向大自然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
文化,是構成社會的一個重要參數,文化是人類自控社會的一種調節機制 。而足球運動又是人類為了順應和滿足自身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特殊的文化[3]。足球文化是關于人類足球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在足球文化的結構中,由內向外可分為精神層次、制度層次和物質層次。最外層的足球文化是指從事足球活動的人體、足球活動及足球場地、器材等物質形態;足球文化的中間層是指足球相關的競賽規則、制度、組織等;最內層是指足球文化心態,包括足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 、審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足球文化的三個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適應的,由里層向外層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制約作用[4]。足球文化的依托是足球技戰術本身與之對應的足球規則、習慣思維素養,通過鮮明的足球流派、風格來展現一個民族、地區、國家的生活方式、文化風俗、審美等特點。因此,最里層的足球思想、價值觀、思維方式的轉變才是最徹底、最根本的。文化是足球之魂。文化創造了足球的風格,足球再現民族文化的精神。什么樣的文化,就會踢出什么樣的足球風格,這種風格也是不同足球模式的具體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不爭、中和、循規守禮,這些文化思想不鼓勵去爭取勝利,而是追求個人道德層面的升華,可想而知在這種思想束縛下的中國足球沒法不遭遇尷尬。但是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當代我們應該保持傳統先進的文化傳統,擯棄那些束縛競爭、好勝思想,向足球強國學習先進的足球文化。足球文化中孕育著豐富的創造精神、自由、平等、尊重他人、遵守規則、注重團隊精神等普世精神。足球運動的普及與傳播也是足球文化的傳播,作為一種運動對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是一個強有力的沖擊,而且這種影響更有愈演愈烈之勢。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與融合,優秀足球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讓足球文化更豐富且外延更闊。辱罵裁判、群毆亂斗等難以根治的毒瘤也常出現在校園足球的賽場,這種亂象嚴重挫傷校園孩子踢球的初心,影響足球在幼小孩子心中的形象。人類從動物進化到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靠文化教化,人們千差萬別的個性、氣質、情操也靠文化培養,人類存在的價值都離不開文化。校園足球想要往深層次發展,更需長期的足球文化培育,積極引導廣大青少年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足球運動。足球文化特性應該是足球的本質屬性,文化建設理當成為校園足球的終極目標。校園足球的實施應從加強校園足球物質層面開始,特別是加強校園足球中人的關注,強調以從事足球的人為本,以關心學生的需要、興趣、情感方面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足球活動。法國人將足球比賽視為思想與身體的對抗,認知力、觀察力與想象力是影響運動員競技能力發揮的重要因素。過分的強調身體與技術,任何輕視足球文化、足球精神都是不可取的。應當建立高效的足球組織、形成完善的足球競賽制度保障校園足球競賽的正常進行。足球不再滿足體育自身的價值和 功能,它具備了平等、自由、合作、團隊意識、社會規范等社會普世價值。利用廣大媒體擴大宣傳足球運動激發出人類的創造、激情、進取的精神,帶給人類藝術與美的享受。吸引廣大青少年從事足球運動,著重渲染足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