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胡學斌,沙亙,何成潔,金東,蘆雋軒,姜黎
(武漢市武東醫院 外科,湖北 武漢 430064)
手指外傷患者日趨增加,手指外傷后造成的肌腱及骨外露患者較多,以往常采用腹部帶蒂皮瓣、交臂皮瓣、鄰指皮瓣等修復[2,3],患者住院時間較長,且皮瓣需Ⅱ期斷蒂處理,不僅增加住院周期及費用,且很多女性患者無法接受術后皮瓣臃腫。Eariey等[3]于1987年首先報道了第2掌背動脈皮瓣,該皮瓣在臨床上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在起初的單純順行皮瓣基礎上逐漸改良發明了逆行皮瓣、島狀推進皮瓣及皮支動脈皮瓣等,均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示指掌側皮膚軟組織缺損6例,采用第2掌背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示指掌側外傷后肌腱及骨外露創面,皮瓣均Ⅰ期成活,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齡22~47歲,平均37.4歲。致傷原因:鐵件擠軋傷3例,切割機傷1例,皮帶機絞傷2例。均為示指受傷,患指近、中、遠節皮膚軟組織缺損,肌腱缺損并骨外露。缺損面積:1.5 cm×2.5 cm~2.0 cm×4.0 cm。
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氣壓止血帶下手術。患指用雙氧水、活力碘、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剪去污染、失活的組織,徹底清創后,按創面大小、形狀設計皮瓣。皮瓣的旋轉點在第1指蹼緣背側近端1.5 cm處,以掌背動脈走行為軸線,在第2,3掌骨背側之間設計皮瓣,寬度按傷指皮膚缺損大小而定。先作皮瓣近端切口,直達深筋膜表面,牽開深肌腱,顯露掌骨,解剖出掌背動脈及其伴行靜脈。結扎由掌深弓出來的穿支,沿掌背動脈走行游離至指掌側動脈交通處,保護好血管蒂后(蒂部筋膜寬度0.8~1.0 cm),將皮瓣蒂部旋轉至示指創面,修復缺損肌腱并覆蓋創面。注意血管蒂不能扭轉、受壓,蒂部上方皮膚縫合張力不能過大。若皮瓣寬度在3.0 cm以內,供區創面可直接縫合,超過3.0 cm創面需植皮,可取同側上臂內側皮膚,本組中3例創面進行了植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掌背皮神經與指固有神經手背支接合。術后石膏托固定患指于功能位2周,2周后拆線。
6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傷口部分瘢痕形成,稍影響功能活動,其余手指均活動滿意,功能良好。1例皮瓣術后3 d遠端出現暗紫色張力性水皰,給予蒂部上方皮膚拆線、應用擴血管藥物、傷口換藥、限制下床活動、抬高患肢、紅外線微波促進血循環等治療,水皰消退,且未出現皮瓣壞死。術后經6~12個月隨訪,皮瓣外形良好,患指功能尚可。
典型病例:患者女,42歲,因皮帶機絞傷致右示指遠節完全離斷,余掌側皮膚軟組織缺損,清創后,設計4.2 cm×2.5 cm的第2掌骨背皮瓣轉位修復,供區直接縫合。術后半年復查,皮瓣成活,右示指外形與功能恢復滿意(圖1-7)。

圖1 術前創面

圖2 皮瓣設計

圖3-5 術中帶動脈皮瓣切取

圖6,7 術后供受區外形
第2掌背動脈在鼻煙窩底部起自橈動脈的腕背側橫支,外徑為0.8~2.0 mm,起始后即橫過橈側腕長伸肌腱深面,斜行穿過示指指伸肌腱深面,沿第2骨間肌淺面行至示、中指指蹼處,于第2,3掌骨頭平面終于指背動脈,分別供應示指和中指相對應的區域。在指蹼近端1.5cm處與掌深弓的深部穿支吻合支相連,與指掌側總動脈或其分支之間有吻合支[4]。
第2掌背動脈是手背恒定的動脈之一,其與指總動脈、掌深弓的深部穿支存在豐富吻合支,故可在距示、中指指蹼間隙1.5cm處,以第2掌背動脈為軸,制作一皮瓣蒂修復示指掌側皮膚軟組織缺損。Karacalar等[5]報道的第2掌背動脈皮瓣范圍最大為7.0 cm×3.0 cm,此范圍的皮瓣供應相比手部其他皮瓣,可減少較大面積組織缺損時對遠端皮瓣的需求。第2掌背動脈在第2,3掌骨間與掌深弓之間有恒定的近側穿支相連,在指蹼區有恒定的遠側穿支與指總或示、中指掌側固有動脈相連,因此其移植的成活率較高。
示指掌側皮膚軟組織缺損較為常見,處理上比較棘手,常用腹部帶蒂皮瓣、鄰指皮瓣、交臂皮瓣等治療方法,患肢除了需強迫固定3周,還需Ⅱ期斷蒂處理,無法Ⅰ期移植修復肌腱,給患者帶來身體及經濟上較大負擔。使用第2掌背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不僅可以Ⅰ期修復示指掌側皮膚軟組織的復合缺損或骨質外露,且皮瓣質量高,耐磨,術后皮瓣不臃腫(皮瓣的厚薄程度與手指皮膚組織接近,修復后外形較滿意),無需Ⅱ期手術,術后早期即可進行功能鍛煉。
皮瓣術后72 h內需加強護理,嚴密觀察皮瓣顏色、張力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避免因皮瓣蒂部受壓造成壞死的嚴重后果。一經發現,立即給予皮瓣蒂部上方拆線、應用擴血管或改善循環藥物、傷口換藥、限制下床活動、抬高患肢、紅外線微波促進血循環等治療,大多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