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成濤/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校長助理

紀成濤
課堂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系統整體,課堂教學的高效與優質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環節。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步推進的今天,我們將目標聚焦課堂,追求的是一種教學效益的提升。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研究的重點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訓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變成了知識的建構者和生成者。
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習是否在課堂里真實發生,需要教師改變教學的形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現深度學習。筆者僅結合教學現場觀察,圍繞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若干因素進行分析。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大衛·奧蘇貝爾(David Ausubel)曾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學心理學的所有內容提煉成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先探明這一點,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教學。”
很顯然,我們組織教學,首先應該明白:學生已經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學會的?哪些學生應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識?這也就告訴我們:在備課之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什么,已經能做什么。這樣就可以相應地調整教學計劃,更合理地確定目標,進而縮小學生當前“知識和理解”與目標“知識和理解”之間的差距。因此,清楚學生當前位置與目標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正如約翰·哈蒂在《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的促進學習》中所說的,“在備課之前,教師必須對學生已經知道什么和已經能做什么有深刻的理解,教師首先關注的問題應該是全體學生都要得到提升,都達到目標結果,無論每個人的起點如何”。
如何能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而設計準確而有效的目標定位呢?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便是“學習前置”。為學生提供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源,設計有效的學習路線(搭建學習“腳手架”),推薦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此獲得準確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習效果的反饋進行備課。通過學習效果的反饋,教師就會明確:學生會什么,不會什么,哪些學生在哪些方面存有差異,以此為依據,教師就會重點考慮哪些地方采用何種教學策略,哪些學生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這也就是學習目標的“逆向設計”。
何為“逆向設計”?格蘭特·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逆向設計”觀點: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教師在教學之前,先要思考學習要達到什么目的,哪些證據表明達到了學習目的;必須首先關注學習期望,然后才有可能產生適合的教學行為。有了明確的預期結果和合適的評估證據后,我們需要思考幾個關鍵問題:如果學生要有效地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根據表現性目標,我們需要教哪些內容,指導學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方式開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做好教學計劃的細節,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順序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等。
“如果你想成功救出被困在森林的人,你首先應該知道他所處的準確位置。”指導學生學習亦是如此。準確而有效的目標定位才是教學效益提升的基本保證。
目標的確定需要學生學習的前置,也就是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那么,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習的效果如何?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的學習設計學習的工具。一般來說,圍繞這三個問題,學習工具大致包括三部分內容,即學習目標設計(或學習任務單)、學習線路設計(即腳手架)以及圍繞重難點內容的學習輔助。

學習目標的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即表現性的學習目標,任務驅動式的學習目標設計,讓目標可操作、看得見,而非“培養XX能力和意識,養成XX習慣,增強XX情感和態度”等抽象性的、籠統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是潛在的,是基于學科特點提出的,而非具體的課時學習目標,這樣的目標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讓你分不清是在哪個學科的哪個課時,這樣的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講,是毫無用處的。因此,任務驅動式的學習目標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用行為動詞來表述,例如:知道……,掌握……,理解并會運用……,等等,任務指向性明確,同時配以適宜的練習(學習任務單),使目標便于觀測。學習目標(任務)的確立解決的是“學什么”的問題,然后就要解決“怎樣學”的問題,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線路上的幫助,也就是方法上的指導,一般來說,會穿插在學習任務當中,為每一項任務提供學習的方法指導。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上的支撐,對于新授內容中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以及易錯點,教師要對其進行分解,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并配以生動的畫面進行講解,制作成微視頻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里需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學生認知基礎不同,學習能力有差異,因此也就決定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也有差異。所以,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要考慮到學生差異性,要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選擇的空間。
當然,任何學習工具的研制都需要遵循“因人而異”“因知而異”的原則,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工具也會不同。學習工具也不僅僅限于以上幾種方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科內容為學生提供拓展資源,還可以設計知識思維導圖,作為學習資源的支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最優化的幫助。
教學目標的完成、核心素養的形成,都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化解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是否高效,不能僅僅看教師的設計環節是否環環相扣,是否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要看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優值。所以,教師的教學過程設計不能僅憑經驗設計自認為有趣、實效的環節,而更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去把控學習時間的管理,把握最佳時域,讓學生在學習的高效期接受更多的新信息,提升學習的效益。
設計情境化的導入。高效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怎樣的導入是高效的?首先應該是情境化的,將新授知識與生活、與舊知建立起聯系,以問題化的情境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習的情境。
科學的時間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有“首因和近因效應”。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對最先接觸和最后接觸的信息印象很深,中間的信息容易被忽略。如果具體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做一下推測:如果40分鐘的課堂,前15至20分鐘和后10分鐘效果最好,中間10分鐘的學習效果則相對差一些。那么,回到課堂上,教師則可以根據這個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比如利用前面的時間講授新課,可以用中間這段時間做練習,也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通過做游戲或者其他形式來度過低沉期;在最后的10分鐘則可以進行拓展和提升練習。相反,如果教師不考慮有效的時間管理,只是一味的憑借自己的經驗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講解,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益大打折扣,同時還會使學生對課堂逐漸失去興趣。
積極的師生關系。積極的師生關系才有助于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而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才是積極的師生關系的基本保障。教師在課堂上要運用多元的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讓每位參與學習的學生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在課堂上鼓勵每位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并能保證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在真誠地關心每一位學生。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能夠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和情緒去參與學習,才能保證積極的師生關系的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