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胡天蘭
【摘要】目的:探究綜合個性化護理應用于雙向情感障礙患者抑郁發作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雙向情感障礙抑郁發作的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32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接受綜合個性化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干預前后MMSE及HAMD評分,并記錄治療后對相應護理干預效果的滿意程度。結果: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前MMSE及HAMD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MSE及HAMD評分均較干預前得到明顯改善;且研究組MMSE評分為(26.79±3.07)分明顯高于常規組的(20.27±4.43)分,HAMD評分為(8.93±1.47)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的(14.67±5.23)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對護理干預效果的滿意度為87.5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9.003,P=0.003)。結論:對雙向情感障礙抑郁發作患者實施綜合個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其認知功能并降低抑郁程度,對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治療后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方法對提高護患關系也具有顯著益處,值得推廣。
【關鍵詞】綜合個性化護理;雙向情感障礙;抑郁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i-directional Affective Disorder/HE Fang,HU Tian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23):0-08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on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i-directional affective disorder.Method: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bi-directional affective disord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study group,32 cases in each group.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and the routine group wa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the study group wa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ized nursing.The scores of MMSE and HAMD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treatment was recorded.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MSE and HAMD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P>0.05).The scores of MMSE and HAM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and the MMSE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26.79±3.07) score,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0.27±4.43) score in the routine group,the HAMD score was (8.93±1.47) score,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4.67±5.23) score in the routine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y group to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was 87.5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50.00% of the routin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9.003,P=0.003).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bi-directional affective disorder depres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fter treatment,at the same time,this method also has significant benefit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Comprehensive individualized nursing;Bi-directional affective disorder;Depres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iany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3.020
隨著近些年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壓力的增加,雙向情感障礙的發病率正逐年增加,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情緒顯著低落或高漲,或躁狂、抑郁,且患者自殺率、自殘率較高[1]。研究表明,該類患者在以上癥狀中,抑郁的發生率最高,并常影響其睡眠、飲食及正常生活,在對其心理及認知能力造成損傷的同時,還進一步影響其消化、神經系統[2]。目前對該類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學者指出,針對該類患者應采用綜合個性化護理以加強對該類患者癥狀的控制并促進其恢復[3]。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雙向情感障礙抑郁發作的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雙向情感障礙抑郁發作的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齡(36.89±4.27)歲;病程(3.58±1.21)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及中專21例,大學及以上30例;婚姻狀況:已婚48例,未婚16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雙向情感障礙相應診斷標準,且表現為抑郁癥狀,同時均無嚴重并發癥;(2)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均良好;(3)均能夠積極回答護理人員的各項評估內容;(4)均沒有出現其他系統嚴重疾病;(5)生命體征均較為穩定;(6)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因酗酒、服用藥物或器質性病變而出現的精神障礙;(2)研究期間無法聯系。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32例。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研究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且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同時采用綜合個性化護理進行干預。綜合個性化護理具體包含以下內容。
1.2.1個性化評估患者入院后,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對患者家族史、患病史及以往治療和用藥情況進行了解,之后通過與患者家屬進行單獨交流,了解患者發病前受刺激原因[4],包括是否存在親人病故、事業及經濟狀況遭受嚴重變故等,并對患者治療前是否出現厭食、自言自語或自閉等異常行為進行了解。
1.2.2治療環境護理由于該類患者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應盡量避免患者因對治療環境的不適應而導致其癥狀進一步發展,因此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病房保持暖色調,嚴格控制室內溫度及濕度[5],并保證室內通風及光照充足。同時盡可能將病情相近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進行治療,以便對其統一管理并能夠有效防止該類患者發生極端事件,另外,告知患者家屬禁止將刀具等物品帶入病房[6]。
1.2.3心理護理根據對患者及家屬的相關了解和患者具體癥狀制定個性化心理干預計劃,(1)由于該類患者主要表現為興趣減弱、情緒低落及積極性較差或伴有自罪感,護理人員在與其進行溝通時,應盡量站在患者及其家屬的角度[7],以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2)該類患者出現抑郁癥狀常與社會關系存在密切關聯,護理人員應在對其社會關系進行有效了解后,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干預;(3)對處于抑郁發作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心理支持及心理暗示等方法,使其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增加其對治療及生活的信心[8],同時通過對患者存在疑惑及提出的問題,采用專業且易懂的方式進行耐心解答,并糾正患者病態行為及思維,使其逐步改正自身錯誤認知。
1.2.4運動護理護理人員在充分了解患者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及工作類型等情況下,使其選擇適合患者或患者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適當訓練[9],通過適當運動提高患者活力及免疫力,并使其將注意力轉移至運動中,調動其積極心態。
1.2.5飲食護理由于該類患者長期處于抑郁狀態,導致其內分泌系統受到一定影響,且由于其心理及神經因素的影響,患者極易出現食欲不佳,甚至厭食、拒食等現象[10],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其以清淡飲食為主,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根據患者以往飲食習慣制定個性化食譜,并鼓勵患者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的水果及蔬菜,避免便秘等現象的發生,當患者病情緩解后,指導其及時補充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素的攝入[11]。
1.2.6藥物護理由于該類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較差,護理人員應按時指導其服藥,通知告知其家屬按時用藥的重要性,通過改善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疾病及治療的認知程度,提高其用藥的依從性,并在其癥狀緩解后,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用藥情況進行監督[12],以促進其更好的恢復。
1.2.7其他護理讓患者通過觀看電視、看報紙及聽音樂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使其逐漸對相應事物產生興趣,并逐步加強其積極性,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應注意,在對患者進行音樂等方式進行護理時,應嚴格避免對音樂存在反感的患者造成影響,避免其因該護理方法而導致抑郁及煩躁程度進一步加深[13-15]。
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分別于進行護理干預前及干預5周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抑郁程度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高[16];并采用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對患者定向感、注意力、計算力及回憶力等維度進行評分,滿分為30分,≥27分為正常,<27分表明患者存在認知障礙。護理干預5周時,調查患者及其家屬對干預效果的滿意程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評價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評價表中由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構成,調查患者時只允許患者單選一項。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17]。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兩組對護理干預效果的滿意度比較研究組對護理干預效果的滿意度為87.5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9.003,P=0.003),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MMSE及HAMD評分比較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前MMSE及HAMD評分比較,差異均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MSE及HAMD評分均較干預前得到明顯改善;且研究組MMSE評分為(26.79±3.07)分明顯高于常規組的(20.27±4.43)分,HAMD評分為(8.93±1.47)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的(14.67±5.23)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雙向情感障礙是目前發病率較高的精神類疾病之一,且患者主要表現為受環境、社會及其他重大事件而導致的抑郁并伴有認知功能損傷,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現自殺或自殘現象,嚴重影響其生活及生命[18]。
針對該類患者,臨床常規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相結合,但由于該疾病發病原因復雜,且由于患者受發病前生活環境及家庭氛圍等影響,導致常規護理方法無法完全適用于具體患者[19],因此,各醫院針對該類患者逐漸采用綜合個性化護理干預輔助治療,該方法主要通過在患者入院時與其本人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了解其發病原因及以往經歷,設身處地的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盡量避免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與常規護理相比,該護理方案針對性較強,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20]。同時在本次治療中,將具有相似病情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在避免其因抑郁或煩躁而出現意外事件的同時,對降低護理人員工作強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益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實施該方法應避免同病房中患者抑郁現象相互影響,同時在使患者觀看電視或聽音樂時,應有效避免對其他患者造成影響及刺激,當發現同病房患者存在矛盾時應使其立即化解,必要時通過更換患者病房等方式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雙向情感障礙抑郁發作患者實施綜合個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其認知功能并降低其抑郁程度,對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治療后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方法對提高護患關系也具有顯著益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謝曉穎,蔡靚,馮虹.綜合個性化護理干預在雙向情感障礙抑郁發作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6):1083-1085.
[2]柳雅君,全金梅.雙向情感障礙患者與健康人認知功能的對比研究[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2015,24(5):380-381.
[3]趙媛媛,趙曉川,譚莉,等.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與單相抑郁癥患者執行功能損害的對照研究[J].臨床薈萃,2014,29(7):769-770.
[4]尹竹芳,陳琦,李峰,等.互動達標理論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8):1740-1741.
[5]仝春華,賈真,申雁冰.心理干預聯合運動療法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精神及生活質量的改善[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6,14(6):626-629.
[6]龔玫芳,李典銀,蘇旻.綜合護理干預對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相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4):160-161.
[7]李琦.運動護理指導和個性化飲食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8):1043-1044.
[8]任改紅.互動達標理論在雙相情感障礙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6,34(1):68-69.
[9]王林利,費建惠,王建女,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雙向情感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滿意度調查[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5,13(1):105-106.
[10]張海花,黃雪芳,溫振英.心理干預聯合音樂療法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抑郁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20):2866-2868.
[11]葉愛明,湯義平.臨床護理路徑在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6):105-106.
[12]張曉陽.抗抑郁藥物在雙相情感障礙治療中應用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5,34(1):119-120.
[13]李毅堅,張程赪.雙相情感障礙Ⅱ型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和家庭功能分析評價[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3):6-7.
[14]黃仕善,許愛,陶建青,等.雙相情感障礙認知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5,29(11):141-143.
[15]傅袆俊,方澤忠,周曉芬,等.健康教育對抑郁發作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9):119-122.
[16]胡希文,楊永秀,郭玉娟,等.重性抑郁障礙或雙相障礙患者抑郁發作伴隨躁狂癥狀的臨床特征[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6,26(5):332-334.
[17]王勇,張克波.血清尿酸在雙相情感障礙中的檢測價值[J].西部醫學,2017,29(12):1762-1765.
[18]黃仕善,陶建青.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患者情境式交往訓練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6,23(9):68-71.
[19]劉玉蓮,尹冬青,吳煒.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病恥感特征及其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2):1413-1416.
[20]尹冬青,賈竑曉,周方,等.內生火熱與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的關系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11(2):482-484.
(收稿日期:2018-03-02)(本文編輯: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