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彬
【摘 要】“經濟人”假設,即“理性人”假設,作為經濟學體系建立的重要支柱,對于人類行為的解釋是十分有效且普遍的,因此作為一項弱假設被廣泛運用作為各項理論的前提條件。但事實上,“經濟人”假設在提出之初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遭到經濟學界乃至其他領域的質疑,隨著經濟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其負面效應越發顯著,由于與現實生活現象有著諸多不符且有著錯誤的引導作用,越來越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假設的局限性所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假設,如:“有限理性”假設。本文將分析“經濟人”假設局限性的具體情況并嘗試從社會學的視角對這些局限性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社會學視角;“經濟人”假設;局限性;分析
一、“經濟人”假設的內涵
“經濟人”假設于約翰?穆勒的《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決問題》一書中首次得到系統闡述,其基本內涵為:經濟人是會計算、有創造性、能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個人在他所處的環境中都是根據他自己的經濟利益理智行動的?!敖洕恕奔僭O又被稱為理性人假設,意味著其基本前提為:人是理性的,即能夠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信息,做出利益最大的最優選擇。由以上論述不難看出,“經濟人”假設的主要原則為:自利性、一致性及極大化原則。(劉亞明,2012)
(一)自利性原則
“經濟人”假設認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們參與各類經濟活動的根本動機,自利性和社會性也被認為是人的雙重本性,而人的社會性歸根結底是建立在自利性的基礎之上的,可見自利性是人的一切行為活動的基礎,自利性原則是“經濟人”假設中最核心的假設,也是自孟德斯鳩、亞當斯密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一致觀點。
(二)一致性原則
這一假設意味著人們在追求自利的同時,是不會與他人利益產生沖突的,即每個人的自利行為都是與群體中其他人的自利行為不違背的,這一假設為群體中每個人的自利行為提供了存在的空間,將“損人”與“利己”進行了完全的分離。
(三)極大化原則
這一假設來源于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研究,通過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的概念定義,提出人們的經濟活動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只要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每個人都會愿意進行這項經濟活動,直到達到邊際平衡,即付出與回報相等時。這一原則是立足于前兩個原則而產生的,人們只有不違背自利性原則的時候才會有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而只有在所有人的自利需求是一致的情況下,才會有極大化的空間。(袁藝,2007)這三個原則的有效實施實際上依賴于兩個強假設,一是人們對于經濟活動的所以可能結果都是明確的,二是每個人都有著在這些可能結果中選出最優結果的能力,但現實中這兩個假設是不容易達到,也就直接導致了“經濟人”假設局限性的存在。
二、“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
假設的局限性于三個原則中都有體現,隨著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三個原則產生了質疑。
(一)自利性原則的局限性
自利性原則意味著在經濟活動中個體總是以自身利益的獲得為出發點,但現實中的許多行為卻反證了這一原則的不嚴謹,如:純粹利他的“強互惠”行為,指的是個體愿意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來懲罰破壞群體利益的人,即便他們破壞的并不是個體本身的利益,并且付出的利益并不能得到確定的收獲。這種行為能夠有效地提升團隊合作的效益,減少搭便車、背叛等行為的發生,但對于個體而言其實是一種利益損失。“強互惠”行為的存在很好地說明了自利性原則是有局限的,并且這種局限的存在難以用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進行很好的解釋。
(二)一致性原則的局限性
一致性假設為追求自身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空間,如果利己以損人為前提,那么群體的利己行為將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每個個體自身利益的獲得實質上都是他人利益的損失,以群體視角來看便意味著利益的個體流動而不是增長。但現實中,這樣的損人利己行為卻十分常見,很多時候人們會面臨囚徒困境的行為博弈,倘若群體中每個人都按照純粹的利己主義行動,做出符合個人理性的選擇,則將導致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的雙重損失。囚徒困境博弈顯示了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間沖突的存在,忽視這種沖突僅僅強調利益一致的假設顯示是有其局限性,對于現實的經濟活動是有誤導性的。
(三)極大化原則的局限性
由于極大化原則是立足于自利性與一致性而存在的,因此前兩個原則的局限也將導致極大化原則的局限存在。此外,極大化原則意味著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是總是會選擇對自身利益最優的方案持續進行直到邊際平衡為止,但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許多不相符的行為,如舍己為人行為,個體犧牲個人利益只為他人利益的獲得。這與利益極大化原則是完全相反的。
三、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原因分析
以上局限性的存在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諸如價值觀等,另一方面則是外部的社會因素如制度、道德等。從社會學視角來分析,可以歸結為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
(一)個體層面
1、內在酬賞因素。內在酬賞概念來源于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由喬治霍曼斯首次提出,認為人際傳播的推動力量是“自我利益”,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人們在互動中傾向于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或傾向于擴大滿意度、減少不滿意度。這一理論可以說是“經濟人”理論于社會互動方面的運用,而彼得?布勞則修正與發展了社會交換理論,進一步將行動者期望的酬賞分為“外在酬賞”(如金錢、商品和服務)和“內在酬賞”(如愛、尊敬、榮譽和職務等),外在酬賞概念解釋了“經濟人”假設的合理性,“內在酬賞”則從個體層面對其局限性的存在進行了解釋。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不僅僅會考慮其外在酬賞,還會權衡其內在酬賞的大小,當內在酬賞能夠帶來足夠的滿意度時,即便要付出一定外在利益也是可以接受的。強互惠行為本質上是犧牲外在利益獲得內在酬賞的一種行為,而自利性原則的局限性也就可以解釋了,這一原則只考慮了易于衡量的外在個人利益,忽視了難以客觀衡量的內在酬賞,從而導致了對于現實的誤導。
2、社會化因素。社會化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范,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從而形成個體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而這些因素將成為個體進行各類活動的準則,因此,個體在進行經濟活動追求自身利益時將受到這些因素的束縛,需要考慮自身活動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而不是僅僅以利己和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前文所提到的公益慈善、舍己為人等行為,實際上是內在酬賞因素和社會化的共同效果,個體在社會化下以道德約束自身,并通過利人行為獲得內在酬賞。
(二)社會層面
1、社會組織因素。廣義的社會組織,泛指一切人類共同活動的群體,其構成要素一般包括規范、地位、角色及權威。由于社會組織的存在,個體的利益訴求將受到約束,當個體利益與組織利益相悖時,組織中擁有較高權威的角色將依照規范對個體進行限制,使其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預期受限。社會組織的存在是自利性原則與一致性原則局限性的外部表現,個體由于要考慮組織利益將不得不放棄部分可得的自身利益以保持與集體利益的一致性,而極大化原則立足于前兩個原則,當前兩者受限時,個體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利益最大化期望。社會組織因素從社會層面對“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進一步作出了解釋。
2、社會控制因素。當個體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行動與社會組織利益相悖時,即發生了社會越軌行為。而社會控制則是社會組織為預防或組織越軌行為發生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行為。其手段包括組織控制、制度控制及文化控制,社會控制因素實質上是社會組織因素的擴展,不局限于對個體行動的現實制約,而是對個體由內而外的限制。內在控制可以通過倫理道德、信仰信念塑造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外在控制包括法律、規章、暴力強制等。社會控制因素從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對“經濟人”假設的局限做出了解釋,個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之所以會存在違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是內在不“不愿意”與外在“不允許”共同制約的結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人”假設由于其弱假設性質而受到推崇,成為經濟學體系建立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隨著經濟學體系的深入發展,其局限性愈發地受到人們的質疑,自利性原則、一致性原則與極大化原則各自存在的限制使得“經濟人”假設成為了一項較強的假設,對于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有所誤導。本文嘗試從社會學視角對假設限制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內在酬賞、社會控制等理論對其進行了解釋,以期為“經濟人”假設的優化提供新的思路。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參考文獻:
[1]劉亞明,胡敏燕.“經濟人”理性假設的誤區及其修正[J].江西社會科學,2012,32(10).
[2]袁藝,茅寧.從經濟理性到有限理性:經濟學研究理性假設的演變[J].經濟學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