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娣
摘要:本文簡單總結了經濟林的功能及我國經濟林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幾條實現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為經濟林的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林;可持續發展;途徑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fores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forest development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way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forest,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forest.
Key words Economic forest;Sustainable development;Ways
我國《森林法》中對經濟林的定義是“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材料和藥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1]。經濟林是林業資源的一部分,經濟林以生產果實、藥材、食用油等經濟類產品為主要目的,這些林木產品是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2]。曲萬龍等[3]認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3個方面: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林是林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存亡產生重大影響,故探討如何實現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林的生態效益使其可持續發展更為必要
近年來霧霾在我國境內屢屢發聲,空氣污染指數不斷上升,歸根到底是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我國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和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對我國的林業資源進行了毀滅性的開發利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來了人們表面的富裕生活。然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人們的健康受到了威脅,所以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經濟林不但可以提供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果實、藥材、油料,提供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還可以發揮林木保護環境的作用。劉鳳芹等[4]研究北京蘋果、桃、棗、梨、核桃、杏和櫻桃7 個經濟林樹種對細顆粒物(PM2.5)的吸滯特征,結果表明不同樹種吸滯PM2.5量介于0.089~0.258μg/cm2。趙海珍等[5]對南疆沙塵天氣多發地區的桑樹、石榴、紅棗、杏、蘋果、榅桲和梨8 種果樹葉片吸附物成分進行分析,發現這些果樹對Fe、Mn、Mg、Ca、Cu、Pb、Ni、Cd等元素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故需大力提倡經濟林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經濟林資源及其發展現狀
我國經濟林樹種達1000種以上,按地域分布,蘋果、梨、棗、柿子、杜仲、花椒等主要分布在北方;柑橘、荔枝、龍眼、銀杏、肉桂、八角等主要分布在南方[6]。廣東、遼寧、江西、陜西、浙江、福建、四川、山東、河北、海南和廣西、云南、湖南等13個省(區)的經濟林面積較大,而西藏、青海等地區經濟林面積較少[6]。經濟林樹種、品種搭配不合理,鮮食品種所占比重偏高,加工用品種所占比重偏低。林農對經濟林整形修剪降低了其冠層覆蓋度,使其對降水的截留作用減小;秋冬季節林農為防止林木病蟲害,將林下落葉、灌草等全部清除,造成土地裸露,增大了經濟林水土流失程度。我國的經濟林資源以人工和個人所有為主,個人經營的經濟林占全國經濟林總面積的比重達82.41%[6]。由于林農跟風栽植,缺乏科學規劃,經濟林栽植后需3~5年才能見到經濟效益,一些沒有耐心的林農會帶頭將還沒有產生效益的經濟林砍掉,造成經濟林資源時而增加時而減少。由于林農缺乏專業知識,不懂因地制宜的適地適樹、適地適品種栽植,導致栽培方式單一,耕作方式和耕作密度不合理,經濟林產品產量低,經濟林經營效益差,病蟲害發生嚴重,殘次經濟林所占比重較大。由于政府宏觀調控機制與體制不健全,總體上對經濟林建設的投入不足,致使經濟林的組織化、系統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和產后商品化處理效率偏低。
三、實現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為了充分發揮經濟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來實現經濟林產業的綠色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提出以下措施供參考。
(一)不斷開發山地資源營造生態經濟林
我國山地資源豐富,目前適宜發展經濟林的山地還有近2億畝[7],引導農民開發山地資源,充分利用山地營造生態經濟林。王棣等[8]提出經濟林隔坡復式梯田栽培模式,并對太行山石灰巖區隔坡復式梯田山地經濟林模式進行研究[9],結果表明隔坡復式梯田山地經濟林模式具有顯著的增墑、增肥、增產和促進林木生長效應,是解決山地經濟林水、肥、補給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適合在太行山石灰巖山地及條件類似的華北石質山地進行推廣。
(二)加強宏觀指導和科學規劃
我國地貌復雜,形勢多變,立地條件相差較大,地方林業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科學有效地制定經濟林發展規劃,不斷加強對經濟林產業建設的宏觀調控與指導,建全管理體制,使各部門工作協調配合。定期組織林業專業技術人員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討論與研究,不斷使經濟林產品的生產技術得到優化升級與改革創新。政府要采取積極措施,給予資金與政策上的扶持,不斷引入新技術以提高生產力,使產品質量的層次得到保證和提高。在農藥化肥的使用方面要有科學的規范,健全食品安全標準,經濟林經營者必須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盡可能采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減少產品中可能的有害物質,力求讓我國經濟林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取得有利地位,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林下建立阻控帶減少水土流失
對于水土流失嚴重的經濟林,在林下應建立阻控措施減少水土流失。如王哲[10]研究表明:楊梅林下徑流小區內布置黃梔子和百喜草阻控帶,板栗林下徑流小區內布置黃花菜阻控帶,銀杏林下徑流小區內布置臺灣黃花菜和桃金娘阻控帶等措施均有防止土壤流失,提高土壤養分含量的作用。
(四)發揮林業專業技術人才作用,不斷提高經濟林管理水平
在經濟林營造過程中,林業專業人員要根據土壤類型、氣溫雨水及其他與林木生長有關的自然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因地適樹栽種,栽后科學管理,規范操作,保證苗木成活率,順利建成高質量經濟林。技術人員應不斷積累種植與管理經濟林的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從果園覆蓋技術、果樹矮密早豐產技術、低產園綜合改造技術、科學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角度出發,篩選出一些真正適用的經濟林經營管理技術,借助電視、微信、科技宣傳欄等多種渠道宣傳與普及經濟林經營管理技術,不斷提高經濟林生產中的科技含量,著力培養一批農民技術員和經濟林管理能手。認真聽取資深科學技術人才的建議,在種植與采摘過程中積極采用創新性的方法,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管理水平。
四、總結
建全經濟林發展不但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經濟收入,提高整體社會的經濟水平。政府部門要發揮應有的職能,從制度、管理和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力度,保障營造經濟林工作的順利進行。林業院校和科研單位要根據具體需要培育新經濟林樹種,寬進嚴出培養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唯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營造高質量、高產出的經濟林。建全經濟林產業鏈,使林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順利運營。緊緊圍繞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力求實現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方,胡芳名.經濟林栽培學[M].第2版.北京:中目林業出版社,2004.
[2]馬曉惠.從《寂靜的春天》到《我們共同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形成與發展[J].海洋世界,2012 (6):22-24.
[3]曲萬龍,曲萬寶.淺談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 (5):44.
[4]劉鳳芹,劉斌,魯紹偉,等.北京7種經濟林吸滯PM2.5特征及其價值評估[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31 (3):124-129.
[5]趙海珍,何芳,帕提古力·麥麥提,等.南疆幾種果樹葉片吸附物成分分析[J].新疆農業科學,2013,50 (11):2054-2059.
[6]陳金海,胡健全.我國經濟林資源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華北森林經理,2010,24 (2):1-5.
[7]單小明.經濟林林學名名詞翻譯淺談[D].經濟林研究,200l,19 (1):65.
[8]王棣,李永生.太行山石灰巖山地經濟林隔坡復式梯田及穩定性研究[J].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6 (4):66-70.
[9]王棣,李勇,劉勁,等.太行山石灰巖區隔坡復式梯田山地經濟林模式研究[J].林業科學,1999,35 (6):115-119.
[10]王哲.3種經濟林不同植物阻控帶土壤養分和徑流的動態特征[D].福州:福建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