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魁
摘要:本文主要就南方集體林分類經營實際存在問題展開分析,旨在進一步深化集體林分類經營。文章首先對南方集體林森林分類經營歷史情況做了簡要回顧,強調進一步完善森林分類經營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南方集體林分類經營實際存在問題;最后針對目前分類經營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深化集體林分類經營,供決策者參考。
關鍵詞:南方集體林;分類經營;問題;對策
林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也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建國以來,新中國對林業建設十分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林業政策,進行林業的保護與發展。然而,至今林業經濟、生態與社會等三大功能的發揮還處處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21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體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如何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效益,搞好森林分類經營是林業工作重點。
一、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分類經營的歷史回顧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
建國伊始,社會主義建設處于百廢待興狀態,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是構成我國林業體系的基礎和主導部分,林業建設方針是“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并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但集體林區“以營林為基礎”并沒得到有效貫徹,亂砍濫伐與毀林種糧現象普遍存在,“不管是森工企業,還是營林部門,特別是森工企業,實際上執行了一條以原木生產為中心的經營方針”[1]。這一時期,林業政策本身及其貫徹實施實際上經常偏離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集體林區森林資源遭到了掠奪性采伐與破壞,森林分類經營簡單一刀切。
(二)二十世紀以后至今
進入21世紀,國家把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列為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并根據森林多功能的不同主導作用,把森林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種進行經營,全面推進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集體林區確立了在保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限額采伐并開放木材市場,形成了一種新型林業經營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在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木材及林產品需要的同時,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更加注重對林業多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與保護。事實上,集體林區列入生態林與天保林的林分都得到了較有效的保護,但商品林部分的經營令人擔憂,突出問題是集體林區林農飽受林木經營的長期性和市場風險性的困擾與制約,還有采伐年齡、限額等政策的制約等,分類經營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南方集體林分類經營存在問題
(一)分類經營調查規劃設計問題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是林業政策制定和林業生產發展的基礎內容,目前,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質量不夠好,這直接制約著森林分類經營的質量,具體原因有:(一)集體林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主要力量是基層單位技術人員,就林業站來說,擔負著較多任務,其隊伍中年輕人才嚴重不足,現有人員年齡偏大,人員素質、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對網絡、遙感等新技術掌握能力相當一部分人較差,這部分人實際不能勝任調查規劃工作,但實際上因人手不夠,這些人還參與在調查規劃隊伍中;(二)社會上專業隊伍不多,在利益驅動下,其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較為缺乏,林業監督制度不健全;(三)調查技術手段較落后,資金顯不足。
(二)分類經營技術規程問題
分類經營體制與模式是依據上級規定的目的、原則、任務等組織實施的,實際操作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在生態林劃分上,集體林區劃分的大部分都是天然林,許多區位上的人工林并沒有被納入;(二)天保林工程只涵蓋天然林分,不包含天然起源的灌木林和疏林地;(三)在商品林經營上,由于受規模、能力、周期長和市場的不確定性等影響,集體林區林農雖然自主經營了,但大多是跟風與盲目經營,林業部門的營林規劃設計技術規程因缺乏強制性而形同虛設,采伐技術規程諸如限制指標、采伐面積、年齡、強度、樹種等又見簡單、粗暴,嚴重限制了林農自主權,損害了林農利益。
(三)分類經營補償制度問題
“目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認識,如它的生態環境功能,特別是在調節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與全球變化的關系還是遠遠不夠的”[2]。森林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等三大功能,但現有林業政策與總體規劃缺少對各功能的定性、定量評價標準,導致含商品林在內的森林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政府的補償不相當,這對森林覆蓋率較高的集體林區不公平,原因有:(一)集體林區內界定的生態林與天保林數量較多,每公頃取得生態補償與商品林比起來微不足道;(二)集體林區商品林面積巨大,因林農自主采伐受限制,其生產的林木及林產品收益由市場調節,但其間未采伐的商品林也發揮了巨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塊國家并沒給予相應補償。
三、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分類經營幾點建議
(一)提高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的質量。加強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伍建設,對年齡偏大且工齡夠的員工給予提前退休,吸收年輕技術人員,增加林業調查投入,普及推廣網絡、遙感等新技術在林業查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如在分類經營中可在遙感圖上進行預區劃等;
(二)完善林業分類經營技術規程。把區位上的人工林也納入生態林或贖買為戰略儲備林進行管理,天然灌木林和天然疏林地也列入天保工程進行管理;營林技術規程在生態林與天保林管理上要規范,在商品林經營中,有些內容如必要的撫育等應具備強制性管理;木材采伐規程,涉及商品林方面,應放寬對采伐年齡的限制,逐步放開限額采伐,由市場來調節,對保有的商品林林分給予適當的生態補償。
(三)完善森林補償制度。認真探討并出臺森林各主導功能的定性、定量評價標準,由國家和下游受益的部門給予林業建設補償,數量上與集體林區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鼓勵林農培育商品林大徑材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扼要闡述了我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分類經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建議;林業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政策干擾參與較多的行業,素有“林業小社會”之稱,森林分類經營應堅持全面發展、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統籌兼顧,根據林業自身特點,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同時,應盡量滿足生態建設需要,建立科學的經營模式,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等目標。
參考文獻:
[1]雍文濤.林業建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28,150.
[2]蔣有緒.森林生態學的任務及面臨的發展問題 [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