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服務從0歲到100歲的患者”,說的是新華醫院的綜合性特色,也是一份承諾。
2018年2月16日農歷正月初一凌晨,新華醫院綠色通道接收了一名120急救車轉入的孕37周孕婦,她全身皮膚和鞏膜出現金黃色,伴有嚴重的消化道癥狀,頻繁地惡心嘔吐,極度虛弱。急診醫學科的醫生迅速判斷出這是一名重癥肝病的孕婦,緊急聯系產科立即診斷,診斷結果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這是一種死亡率高達85%的產科急重癥,至今仍沒明確病因及發病機制,沒有特效藥物,而且涉及多個學科,治療十分棘手。新華醫院憑借出色的綜合醫學能力,婦產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臟內科、重癥監護、手術麻醉科、超聲影像科、兒科等數十個臨床醫學團隊齊心協力,與“死神”整整拼搏60多天,硬是將這名產婦和她的寶寶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這些詞語都已經不足以描述醫護人員那60多天所經歷的波折。在一家成人、兒科都很強的綜合性醫療機構里,這對母兒將生命相托。
從0歲到100歲,新華醫院在上海的東北角守護著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大人和孩子,這樣的醫院在全國為數寥寥。
上世紀50年代,新華醫院選址時,曾有過很多種選擇。最后,上海二醫大(現交大醫學院)兒科系副主任、醫院籌建組組長、仁濟醫院院長的曹裕豐提出了全新的方案:“既然要為人民群眾服務,就要站得高,看得遠,到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到人口眾多的地區去。”
大楊浦的“大”,一個是說面積大,另一個是說人口多。籌建者的眼光是長遠的,他們想到,那么多產業工人,生孩子需要醫院、孩子生病需要醫院、他們自己也需要醫院。這就是新華醫院建院的初心——服務廣大的產業工人和社區居民。
正因如此,新華醫院在建院初期,除了擁有高鏡朗等兒科專家,更擁有了一批名聲顯赫的成人醫學大家。
田雪萍教授,婦產科專家、我國圍產醫學奠基者;李丕光教授,一代名醫,曾任南京中央醫院內科總主任;梁其琛教授,開展了國內首例肺動脈狹窄心內直視手術;何尚志,創造外科手術的何氏切口縫合法……
在新華醫院建院之后,這批醫學大家在這里紛紛書寫了開創性篇章:
1963年,骨科在國內率先對脊柱側彎97度的患者成功施行矯形手術;
1969年,國內首例6600伏電擊傷致心跳停止18分鐘、心臟自主心律停止時間長達23分鐘的患者在新華醫院搶救成功;
1974年,骨科胡清潭教授在國內首創施行人工全股骨置換手術獲得成功。
1976年,眼科陸道炎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前房型虹膜面型人工晶體的研制和植入手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1958年9月10日,新華醫院正式開放內科、外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兒內、兒外科等門診服務,第一天接診了107人。到如今,新華醫院年門急診量持續在400萬以上,這60年來,新華醫院總診療服務量近9000萬人次。
不僅如此,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新華醫院的醫務人員總是沖鋒在前。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新華醫院都在第一時間領命組建醫療隊,普外科、神經外科、骨科、急救、胸外科、護理等多學科組成的抗震救災醫療人員趕赴災區,參與救助。新華醫院醫療隊隊員的身影還常年出現在西藏、新疆、云南,以及摩洛哥……
如今的上海,“東北角”仍是人口稠密的大型居住社區,隨著人均壽命的快速增長,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新華醫院正承擔起更多疑難危急重癥診治和醫療急救的重任。
大約20年前,新華醫院進入了醫學學科發展的調整期,調整不僅源于兒科東遷,更重要的是經濟飛速發展之下,上海市民對于醫療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科再布局的戰略需求,放在了新華醫院管理層的面前。
傳承與發展,成人與兒童,唯有并舉才有未來。
夜間的新華醫院,除了急診病人多,皮膚科急診病人也特別多。新華醫院皮膚科是上海少數幾家門急診24小時全天開放、節假日無休的專科之一。
皮膚科是新華醫院的傳統優勢學科。皮膚科主任姚志榮教授的辦公室書架上,珍藏著出版于1985年的《小兒皮膚病學》,主編是我國皮膚病性病學奠基人之一楊天籟,他也是新華醫院皮膚科的創建者。新華皮膚科是我國兒童皮膚病學的開創單位,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以兒童皮膚病診療為特色,兼顧兒童與成人發展的大型綜合性皮膚病專科。楊天籟教授領銜研制的“藍白藥膏”,蜚聲海內外,幾乎成為新華皮膚科的“代言人”。
先天性勒-雪病、手足口病、男性色素失禁癥以及川崎病皮膚表現……國內很多皮膚科疾病的首次報告,都來自新華醫院,這些年,皮膚科還診治了包括毛囊魚鱗病-畏光-禿發綜合征、外胚層發育不良免疫缺陷綜合征、遺傳性粘膜皮膚發育不良等危急、疑難罕見病。現在,皮膚科已經建立了遺傳性皮膚病基因診斷和產前基因診斷平臺,創新開展多種致死致殘眭遺傳性皮膚病的產前基因診斷。
新華醫院,是上海市門急診量常年位列前茅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胸痛、房顫、卒中三大中心綠色急救通道在新華醫院的建立,快速提升了搶救效果。
姚志榮說,一個學科首先要基礎牢固,才可能為專業提供開創性的貢獻。
每周四門診結束后,新華醫院皮膚科雷打不動有一場疑難病例討論,全科醫生都必須參加,共同會診過去一周在門診診斷不清或難以診斷的病例。患者和家屬等在外面,醫生們在里面討論后,將進一步的診療方案告知患者。如遇情況不明,患者還會被請入會診室參與病情溝通。每一次的疑難雜癥討論,皮膚科都會登記在冊,每年都會有厚厚一冊。
今年,新華醫院皮膚科特應性皮炎的研究與治療新策略不僅規范了特應性皮炎的治療規范,還榮獲了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獎項。姚志榮說:“我們的成果的源頭,很多都來自那一本本疑難雜癥病例集。病患們皮癢難耐的痛苦,也激發了我們去鉆研,并獲得創新點。”從海量的臨床資源中尋找規律,最終得到可以指導治療的學術成果。
針對特應性皮炎發病機制中的不同靶點,新華醫院皮膚科團隊還開發了小分子化合物及生物制劑作為靶向治療藥物,其中一種藥物有望成為系統抗炎治療新的突破。
從楊天籟教授到姚志榮教授,從患者聞名的“藍白藥膏”到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新華皮膚科傳承了醫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懷著仁愛之心,嚴謹而認真地對待醫學。
新華醫院里還有一個門急診量、手術量特別大的科室——普外科。
1978年,新華醫院大外科分出普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等獨立的科室。到1990年代后期,普外科開始打造自己的亞專業。如今,普外科分設了肝膽外科、胰腺外科、微創外科、胃腸外科、腹壁疝外科、甲狀腺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以及傷口治療中心等9個亞專業,19個醫療組,年均手術近萬臺,手術種類涵蓋了普外科的所有疾病門類。
普外科可以說是新華醫院成長速度最快的學科之一,這種成長不僅體現在年門急診病人數逾10萬人次,住院手術總數近9萬余例等服務數量上,更體現在技術創新、臨床科研成果的涌現上。最近幾年,普外科主任劉穎斌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復雜肝膽胰手術的一系列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手術效果,贏得了國際聲譽。
由于在膽道疾病上的優勢,2016年,新華醫院普外科作為牽頭單位,聯合上海12家三甲醫院成立上海市膽道疾病研究中心。“膽胰為突破、移植補短板、胃腸挖潛力、甲乳創特色、血管迎頭上”——新的起跑線上,新華醫院普外科制定了全新的重點發展策略,各個亞專業均已經顯示出各自的優勢。“礪術仁心”,是劉穎斌提倡的科室文化,他說:“醫學的人文性歸根結底就是‘善良二字,對患者的善良必須體現在技術的不斷磨礪中。”
新華醫院的室性消融手術目前在國際上達到了一流水平,房顫性消融手術也有很高聲譽。其學科帶頭人李毅剛教授是國內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技術的最早掌握和推廣人之一,至今已應用此方法成功治療了8000余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他曾經幫助德國和中國30多家醫院建立了這個醫療技術。
2004年,從德國歸來的李毅剛擔任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此后,他廣泛開展了各種復雜性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術,并在國內心內科領域率先開展了三維電解剖標測系統引導下,用冷鹽水灌注導管進行的有明確隔離指征的環肺靜脈隔離術治療房顫新技術,開展了無放射線精準消融治療復雜心律失常消融術、導管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介入術、新碳納米管技術在心肌定向生長和同步化收縮方面的創新與應用,這些尖端技術的應用使得房顫消融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新華醫院骨科主任陳曉東將髖臼周圍哉骨術引入新華,并在2009年,牽頭聯合瑞金、仁濟、九院、一院、六院和三院,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髖關節發育不良診治中心”,在疾病的早期診斷、術前評估、規范化手術和術后康復等方面進行干預,贏得了患者的好評。新華醫院骨科的規模也從60張床位擴展到120張以上,所開展的業務也由原先著重于創傷提升到如今關節、脊柱、創傷、肩肘、足踝和運動損傷齊頭并進的新局面。
在成人學科與兒科齊頭并進的年代,還孕育出新華醫院得天獨厚的平臺學科實力。檢驗科、影像醫學科、藥學部等等,在全生命周期臨床醫學的基礎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目前,新華醫院擁有檢驗科、臨床藥學、耳鼻咽喉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兒內科小兒呼吸專業、普通外科、皮膚科、中醫兒科、小兒外科和急診醫學科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0個;衛生部中國遺傳醫學中心新生兒篩查和遺傳代謝病部、上海市小兒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等6個省部級診治及搶救中心;臨床醫技科室及診療平臺60個。
從建院開始,新華醫院就是一家綜合性醫院,急救科成為周邊區域人們最為倚重的生命通道。生死營救,每天都在急診室上演著。“時間就是生命,我們一直在和時間賽跑。”急診醫學科主任費愛華說。
新華醫院是上海市第一個成立胸痛單元的醫院,而這一步改革創舉,正是基于對搶救質量的追求。
十多年前,“胸痛中心”還是一個新鮮詞。2003年,國外同行到新華醫院訪問,“從胸痛患者到院至置入球囊的時間不超過90分鐘”的要求出現在新華醫院急診醫生的面前。此后的多年,急診醫學勵精圖治,著手組建胸痛單元。2007年,上海第一個急診科胸痛單元在新華醫院的推動下正式成立,新華醫院的經驗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急診科的發展,反映了中國醫療服務能力的提高。費愛華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急診等于“發燒門診”;到2000年后,影像檢查技術突飛猛進,介入手術隨之成熟,急診科有了更多的“武器”與死亡搶時間;再到2010年之后,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卒中中心建立,急診醫學的救治水平越來越高,新華醫院急診科聯合心血管內外科、神經內外科等組建多學科急救團隊,為患者守住了生命安全線。
“希望新華醫院的服務,能讓楊浦區的居民感受到住在楊浦是一種福氣。”費愛華說。
“服務從0歲到100歲的患者”,說的是新華醫院的綜合性特色,也是一份承諾。
記者采訪消化內科主任范建高時,遇到一位中年患者,患有消化系統的舊疾。他每年大半時間在國外工作,每次回到上海,如果遇到不舒服,一定會去看范建高的門診,多年下來,患者和醫生之間已如老朋友般熟悉。
新華醫院消化內科由我國消化內科創始人之一陸漢明教授創建,陸漢明教授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并探索對進展期胃癌的治療和肝癌的實驗診斷。如今,消化內科發展為包括胃腸、膽胰和肝臟疾病專業組,以及內鏡診治中心和脂肪肝診治中心的特色專科。
說到“情結”,腎內科血透病人,恐怕是最有發言權的。
以目前的醫療技術,很多病人經過正規的治療,可以依靠血液透析正常生活,生存時間能夠達到十多年、幾十年。血液透析的質量,決定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危,對于透析病人來說,選擇一家醫院,真正是“性命相托、信任相托”。
新華醫院腎臟內科創建于1978年,學科創始人侯積壽教授也是上海市腎病學會的創建人。新華醫院的血液凈化中心是上海市規模較大的血透中心之一,擁有98臺血液透析機,可以同時為400多位血透病人提供長期服務,年血液凈化55000人次。
醫生怎樣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腎內科主任蔣更如為記者講述了侯積壽教授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侯教授要開展一項實驗,實驗必須用到一種國外才有的試劑。他利用到美國探親的機會,自己掏錢購買并再帶回新華醫院,把試劑無償分給學生們做實驗。蔣更如認為,侯教授身上體現出的大醫精神,值得后輩傳承。
醫生抱著一顆純凈的初心,患者自然會感受到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