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我們新華兒科是有家風的,家風就是治學嚴謹、對病人關愛。”這是孫錕對新華兒科獨特文化的解讀。
細數中國兒科醫學歷史上種種“傳奇”,很多故事都發生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比如,國內首例手術、最難的治療、最巧妙的發明、最有才的兒科大家……
兒科,是新華醫院的“源頭”。
于周邊居民和患者而言,新華兒科是親切的,很多人自己小時候去新華、兒女去新華、孫子輩還去新華;
于中國兒科事業而言,新華兒科也是親切的——作為中國兒科人才的搖籃,新華醫院是眾多兒科醫生事業起步的地方,兒科醫生的“人生第一課”就是在這里完成。
從創建至今60年,新華兒科嚴謹、創新、不拘—格的作風,深遠地影響了中國兒科的發展。
今年8月29日上午8點51分,一個體重3980克(7斤9兩)的男寶寶,用響亮的哭聲宣告他的出生,也宣告了亞洲首例單中心胎兒宮內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獲得成功。
為了保證這個特殊寶寶的安全,新華醫院產科手術室里,除了產科醫生以外,新生兒科、小兒心血管科醫生都在待命,為孩子的出生做了周密的預案。
產科醫生做好臍帶處理后,新華醫院院長、小兒心血管學科帶頭人孫錕立即為小寶寶做心臟超聲檢查。超聲影像顯示,孩子之前的心臟主動脈狹窄已經大大改善,此時屬于輕度主動脈狹窄,短期內不需要再做治療。“現在情況非常好,非常好。”團隊醫生和孫錕一樣,倍感欣喜。
每年,有3000多名寶寶在新華醫院誕生,平均每天,產科都能聽到30多個新生兒的哭聲。但是,這個寶寶響亮的哭聲,卻有著特殊的含義。
新華醫院小兒心血管科主任陳筍告訴記者,孩子的媽媽在懷孕24周時,通過超聲檢查,肚子里的胎兒被診斷為心臟主動脈瓣狹窄。這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果不接受干預治療,孩子在接下來的發育中,很可能出現心臟發育不全,一離開母體就會有生命危險。醫生與孕婦做了充分的溝通,孕婦強烈要求保住這個孩子。
新華醫院從2008年起成立上海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同時還是上海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要尋找新生兒危重疾病治療和產科都具有明顯優勢的醫院,新華醫院獨此一家。
因此,婦產科專科醫院的醫生將孕婦轉介到了新華醫院。
陳筍介紹,在懷孕31周時,胎兒出現了主動脈瓣狹窄進展至極重度并出現心力衰竭的表現,勇敢的父母毅然選擇了接受胎兒期干預手術。在經過嚴格的醫學評估和倫理評估后,在準父母的堅決要求下,7月17日上午,胎兒宮內心臟介入治療(FCI)手術開始,這是亞洲第一例單中心胎兒宮內主動脈瓣球囊擴張手術。
為了保證安全,小兒心臟內、外科,產科,麻醉科,新生兒科的新華醫院圍產團隊對病例反復研究,制定了胎兒宮內干預、必要時剖腹產、出生后馬上治療等多套預案。手術室里,產科主任汪希鵬、小兒心臟外科主任魯亞南、新生兒科主任張擁軍在旁保駕護航,準備萬一出現緊急情況,在30秒到1分鐘內確保胎兒剖腹娩出,緊急進行胎兒產房外科手術。
我國兒童保健奠基人郭迪教授(右一)與著名兒科專家齊家儀教授(左一)和我國兒科學奠基人高鏡朗教授(中)在一起。
經過30分鐘的手術操作,宮內手術順利完成。
一個月前的手術,換來寶寶在媽媽肚子里一個月的茁壯成長,出生后孩子的健康狀況說明,當時的宮內手術大大緩解的他的先心病病情,給了孩子生的希望。
胎兒宮內心臟介入治療FCI技術難度極高,國際僅少數研究中心能夠獨立開展,對于這類胎兒,國內很多醫院選擇放棄治療終止妊娠。
1991年至今,國際上相繼報道超過200例的臨床病例,其中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占大多數,技術成功率在50%以上。亞洲醫療機構單中心成功的手術,新華醫院這一例尚屬首例。
30分鐘手術的背后,是新華醫院在兒童先心病治療上幾十年的積累,和小兒心血管團隊在宮內手術上長達3年的準備。
新華醫院是國內率先開展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診治的醫院,借助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建立了先天性心臟病從胎兒期、圍產期、嬰幼兒期直至成人期的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診斷治療體系,是國內僅有的能夠完成這一體系建設的醫療機構。
胎兒宮內先心病手術的成功,發生在新華醫院迎來60歲生日之際,這一次成功的挑戰,很容易讓人回想起新華醫院兒科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創新挑戰,讓人聯想起新華兒科創建者留下的精神財富。
新華醫院門診大樓后側有一個小花園,平日里總有患者或者家屬三三兩兩休憩。這個小花園其實有名字——鏡馨園,花園中佇立著中國兒科醫學界宗師、新華醫院兒科奠基人高鏡朗的雕像。上世紀50年代,中國兒科界常說“南高北諸”,指的就是新華醫院高鏡朗和北京兒童醫院創始人諸福棠。
1930年,高鏡朗創辦了上海第一家兒童醫院——福幼醫院。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的上海籌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1955年3月25日成立的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系,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兒科系,高鏡朗出任兒科系系主任。
1958年,兒科系整體遷入剛剛建立的新華醫院,高鏡朗成為新華醫院兒科主任。
高鏡朗、郭迪、佘亞雄、齊家儀、顧友梅等新華醫院第一代兒科專家,為新華兒科奠定了很高的起點,決定了新華兒科在后來60年中的獨特優勢。
新華醫院小兒外科學科帶頭人蔡威教授等在查房中。
江蘇一對早產雙胞胎通過直升機轉運到新華醫院新生兒科搶救。
醫院開業之初,患者慕名而來,兒科門診擁擠不堪,高鏡朗決定自力更生建造兒科大樓。當時的年輕醫生們,很多都參與了建設,醫生護士和工人一起,搬磚、挑土。
無論是建造樓房,還是建設自己的學科,新華兒科最早的創業者們,將這所醫院看作自己的事業,對她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和情感。
當時的兒科大家們,來自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等當時兒科非常強的老牌醫院,他們舍棄原來的工作環境,從市中心來到產業工人聚居的大楊浦,將技術和資源都帶到了上海的東北角。
一起被帶到新華醫院的,還有醫學大家們的人文精神和學術作風。很多醫生回憶,老一代大家在給病人看病時,聽診器一定是焐熱的;他們要求值班醫生常到病人床邊,時刻關注病人病情的變化;他們手把手地把技術傳授給年輕醫生,指導他們的學術發展方向,毫無保留地培養了一大批兒科英才。
兒科大家們的大醫風范和治學精神,讓60年來的新華醫院,不斷創造著兒科醫學上的“傳奇”:
1958年,小兒傳染病科顧友梅教授率先應用人工冬眠療法搶救中毒性菌痢獲得成功。
1972年,劉薇廷教授團隊在國內首先應用臨時心臟起搏器,治療“阿—斯綜合征”。同時,“小兒埋藏式固定頻率心臟起搏器”安裝成功,達到當時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1973年11月,小兒心胸外科丁文祥教授與上海電表廠協作設計和研制成功適用于5歲以下兒童的我國第一臺小兒人工心肺機。1974年5月以該機作體外循環為一名體重10公斤的嬰兒實施了室間隔缺損心內直視修補術。這個手術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嬰幼兒在體外循環下行心內直視手術新的里程碑。
1973年,吳守義教授首創國內肢體延長手術器械,為小兒先天性、后天性各種肢體畸形的矯形手術奠定了基礎。
1982年4月14日,小兒外科佘亞雄教授等成功分離一對“臍—劍突”聯體兒。
2000年、2006年和2011年,沈曉明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研究的三個項目都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關兒童鉛中毒的研究推動了我國汽油無鉛化的進程;有關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研究使“十聾九啞”成為歷史;有關睡眠對兒童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促成“推遲上學”在全國推廣學齡的孩子們得以早晨多睡一個小時。
2015年6月1日,以生命早期的一千天作為關鍵時間點,探索人類重大發育源性疾病的起源并建立早期干預模式的“千天計劃”正式啟動。
2018年8月23日,完成亞洲首例單中心獨立完成的胎兒先天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宮內球囊擴張手術。
60年一甲子,新華兒科作為中國兒科的旗艦,帶領中國兒科不斷創新和進步,為中國孩子帶來了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8月31日,上海浦江之濱,“2018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年會暨新華兒科高峰論壇”召開,會議不僅吸引了國內兒科醫學重要專家濟濟一堂,還迎來了多位國際頂尖的兒科醫學大家,會場上全英文的發言和討論,聚焦在兒科醫學領域最前沿的問題上。
這次大會上,世界上最權威的兒科學術期刊——美國JPS(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和歐洲小兒外科雜志(European pediatric surgery)編委出席,這些專業權威的參會,說明了新華兒科在世界兒科學界的影響力。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華兒科就不斷引領著中國兒科的發展。建院不久,新華醫院就貢獻了中國兒科教育4本經典的教材。同樣是上世紀60年代,新華醫院兒科率先建立亞專科,為后來兒外科、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小兒心血管科、小兒神經外科、兒內科、新生兒科等各個專業的精深發展,奠定了基礎。
亞專科的發展,收獲了眾多的重量級成果。
新華醫院小兒外科常務副主任王俊介紹,新華人在國內率先研究先天性巨結腸病的診治,在病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先天性腸套疊空氣灌腸術,則是中國小兒外科對世界兒外科的重要貢獻,這個技術至今還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并寫進了國外兒外科的教科書。
從產房到外科,小兒外科在全國首創的“產房外科”手術業已完成近200例。
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所長、新華醫院小兒外科學科帶頭人蔡威教授開展的“危重新生兒營養支持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究,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個小兒專用靜脈用氨基酸制劑、在國際上首次確定危重新生兒營養支持的適宜能量需要值,為危重新生兒營養學貢獻了中國智慧。
上世紀70年代,新華醫院小兒心血管科創建,是國內最早開展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診治工作的臨床專科。在老一輩專家劉薇廷教授、丁文祥教授的帶領下,經過艱苦創業,新華醫院小兒心臟病專業逐步形成了系統化的學科體系和結構完整的學科梯隊,漸而發展為集醫、教、研一體的國內一流的小兒心臟病診療中心。
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兒童心臟學科專家的支持下,新華醫院在兒童先心病的手術治療上遠遠領先,成為國內先心病治療最好的醫院。當時,全國各地的病人都慕名而來求醫。“病人一般需要排隊3個月到半年,才能安排上手術。”魯亞南主任說。
從那個時候開始,新華醫院兒童心臟病診治、兒童血液病診治,成為了全國同行的標桿,這兩個品牌科室聲名遠揚。同時,新華兒科也以引領性的臨床技術和學術水平,吸引了全國兒科醫生進修“取經”。
60年來,新華兒科培養了國內一大批兒科醫學人才,中國兒科搖籃,名副其實。
最近十年,“兒科荒”帶來了兒童就醫的困難,這一問題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中斷多年后,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恢復兒科專業方向招生。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系正式升格為兒科學院。學院以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及上海市兒童醫院為主體,聯合其他附屬醫院兒科,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兒科學院。新華醫院院長孫錕擔任兒科學院院長。
新華醫院再次承擔起培養兒科醫學專才的歷史重任。“從系到院,不僅是規模提升,更是兒科教學、科研、臨床優質資源的集聚,為進一步緩解兒科醫療資源緊張打下堅實基礎,為兒科長遠發展輸入源源動力。”孫錕說。
“我們新華兒科是有家風的,家風就是治學嚴謹、對病人關愛。”這是孫錕對新華兒科獨特文化的解讀。
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里,監護儀器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護士穿梭在嬰兒保溫箱、小病床之間,腳步忙碌。
新生兒科主任張擁軍經常對醫護人員說:新生兒科病人,都是幼小的嬰兒,他們躺在監護室里,是最無助的時候,他們的父母,也是最無助的。因此,新生兒科醫護人員更要細致耐心,對孩子充滿愛。“如果換了是你的孩子,你希望得到怎樣的照料?”這是張擁軍經常提醒醫護人員的話。
服務社區60年,新華醫院將患者的信任看做最寶貴的財富,新華兒科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影響力早就走出了上海。
8月23日,一架救援直升機將一對低體重龍鳳胎新生兒,從江蘇淮安轉運到新華醫院新生兒科,這是長三角地區首次新生兒空中轉運。
孩子出生在江蘇省淮安市,是26周的早產兒,出生時女孩體重只有750克,男孩體重也僅950克,晚出生的弟弟缺氧癥狀相對更明顯。兩個孩子出現嚴重感染,情況危急。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危重新生兒搶救設備相對薄弱,作為新華醫院泛長三角聯盟醫院單位,淮安的醫生向新華醫院求助。
2008年起成立上海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后,新華醫院新生兒科成功搶救了大量低體重、超低體重新生兒,醫生和家長決定盡快將孩子轉到新華醫院接受搶救。在新華醫院新生兒科接受治療三周后,早產雙胞胎已經脫離危險,正在住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是信任,讓社區居民60年來將新華兒科看作孩子健康的保障;是信任,讓外地病人在遇到疑難病情時,將新華兒科看作最后的希望。新華兒科人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與期待,把對孩子的真情關愛融于治療和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