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雖然超聲科醫生是所有影像科醫生中人數最多的,由于超聲需求量更大,現有的人才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我們估算國內超聲醫學專業人才,目前至少有10萬人的缺口。”
中國超聲醫學今年迎來60周年。
9月29日,“中國超聲診斷六十周年學術大會暨周永昌超聲醫學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行,中國超聲醫學的誕生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和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主辦這次大會。
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是超聲診斷裝機量最大、受益人群最多的國家,超聲專業醫生也是醫學影像學科所有執業注冊醫師中醫師最多的學科。
與兒科面臨的情況類似,超聲科醫生需求量大,但由于過去工作辛苦、收入相對低等因素,人才流失較為嚴重。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胡兵說:“希望超聲科醫生緊缺的情況,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讓這個綠色的醫學技術,能夠更好地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多貢獻。”
上圖:鄭元義教授正在用超聲檢查骨關節病。
超聲波很早就被應用于軍事和工業領域。由于超聲波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在水中傳播距離遠等特點,它還可以廣泛應用于測距,測速,清洗,焊接,碎石等等。
醫學上最早利用超聲波是在1942年,奧地利醫生杜西克首次用超聲技術掃描腦部結構。距離這一次開創性的應用十多年后,超聲技術正式在中國的醫院里得到應用。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草坪上的一塊大石碑,鐫刻著原衛生部部長錢信忠的題詞:“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1958年9月,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安適、周永昌等醫學前輩,創造性地將工業用A超運用到醫學診斷中,成功檢查癌腫250例,并于1958年底宣告超聲波探測癌腫獲得成功。
這一年,后來被確定為中國超聲醫學的元年。
雖然有了最初的嘗試,但中國的超聲醫學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超聲醫學、開發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超聲設備,1959年,我國超聲醫學診斷第一個科技攻關大協作小組在上海籌建,并成立了上海市超聲波診斷應用研究小組,包括診斷組、儀器組和資料組,周永昌教授是這個小組的實際負責人。
攻關小組工作的地方,在北京西路1400號,原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醫技樓的2樓。時年37歲的周永昌以臨床主治醫師的身份,帶領著一批比他還年輕的年輕人,聯合當時醫高專的物理研究人員以及江南造船廠的生產技術工程師,三方協作共同研發、生產適合人體檢查用的超聲儀器。
周永昌原本是泌尿外科醫生,從超聲粉碎尿路結石入手,成為中國超聲醫學的開拓者。
1960年代初,周永昌教授組織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超聲醫學診斷教材《超聲診斷學》。周永昌教授還舉辦了我國最早的超聲診斷培訓班,1960年到1962年期間,以六院為培訓基地,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超聲醫學診斷種子人才。之后,第一批學成的技術人員又在全國各地辦起了學習班,此后超聲診斷技術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廣開來。
在短短的33個月內,超聲技術通過學習班,迅速推廣到全國各地。
過去的60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在中國超聲醫學學科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超聲技術的普及,從基層醫院到大型三甲醫院,基于超聲技術的診斷和治療為廣大的患者帶來了高性價比的治療效果。
接下來,六院將更多的精力用在超聲技術應用領域的拓展,和幫助實現國內超聲醫學均質化兩個重要的任務上。
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特別是在基層醫療機構,診斷水平一直是阻礙醫療服務能力提高的瓶頸。超聲作為一種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查和治療技術,超聲醫學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
胡兵主任介紹,市六醫院超聲科開展的“上海-臺州模式”,就是利用互聯網創造的“零時空”便利,實現對口醫院超聲能力的提高。“我們開展‘零時空遠程會診,兩地的醫生、兩地的醫患可以面對面相互交流;“零時空”交互式的超聲操作培訓,可以實現‘手把手的教學效果。”
上圖:中國超聲醫學開創者之一周永昌。
胡兵表示,作為學科領軍單位,六院超聲醫學科讓插上互聯網翅膀的超聲醫學增添更加豐富的內涵。“臺州是科技部數字診療超聲綜合應用評價重點專項的示范創建基地,將設多個示范點,比如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椒江大陳島、仙居等地區。以溫嶺市為例,其人口有120萬~130萬,醫院覆蓋的人口有200多萬。當地政府希望建立一個超聲醫學影像中心,資源、技術均質化,溫嶺下面的醫共體各個醫院的報告、數據等希望都能夠統一、互認。”
根據2017年國家衛計委年鑒資料,截至2016年底,超聲注冊醫生12萬多。雖然超聲科醫生是所有影像科醫生中人數最多的,由于超聲需求量更大,現有的人才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我們估算國內超聲醫學專業人才,目前至少有10萬人的缺口。”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副書記岑玨認為,超聲科面對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患者群體,所以,超聲醫生是非常緊缺而且極其重要的專業人才。
胡兵介紹,和后來出現的CT、磁共振等技術相比,超聲檢查都是醫生手工操作完成的,非常依賴醫生的檢查經驗,要想熟練操作超聲檢查,需要大量經過長時間培養的醫生。“恨不得自己能多生出兩只手,可以同時檢查三個病人,才能解決現在排隊時間長的問題。”
人才不僅在數量上要得到滿足,還要在質量上進行規范化,教育亟需跟上。目前,超聲醫學的大學課程設置只有幾十個課時,胡兵教授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在超聲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緊緊圍繞臨床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胡兵教授表示,在六院超聲科主持的國家科技部數字診療重點專項中,“我國區縣基層優秀超聲青年及科室能力遞升培育追蹤示范項目”已經啟動,邊遠地區首期對接西藏日喀則,助力國家分級診療超聲行業基層醫院人才的培養。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和超聲學科作為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是國家臨床重點學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影像重點學科。學科在臨床診療、科學研究、培訓教育等方面成績斐然,是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4A級)、上海市超聲醫學培訓中心所在科室,并依托所承擔的科技部重點專項與上海健康學院共建國內首家超聲技師規范化培訓中心。正是由于如此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行業地位,讓這里成為啟動未來中國超聲醫學新發展的基地。
胡兵教授認為,超聲是一種“接地氣”的醫療技術,未來,仍然會廣泛地應用在醫療中,“中國超聲診斷六十周年學術大會暨周永昌超聲醫學論壇”的舉行,就是要探討未來10年、20年中國超聲醫學的發展方向,更好地發掘超聲技術的應用領域。
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超聲這種綠色、簡便、價格親民的檢查技術,將繼續發揮它獨特的作用。“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需要超聲這樣適合于廣泛推廣的疾病篩查技術。比如,對于邊遠山區包蟲病的防治,超聲在早期發現、早期篩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