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我國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反腐方式即網絡反腐。網絡反腐作為民眾政治參與的重要形式,受到各界的普遍關注。目前,我國學者對網絡反腐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網絡反腐的內涵、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更好的推行網絡反腐這幾個問題上。研究網絡反腐對當前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網絡反腐;互聯網;反腐倡廉;綜述
一、網絡反腐的內涵
關于網絡反腐的含義,學者們可謂仁者見仁,至今對于這一概念沒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界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主要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界定網絡反腐的主體為民眾,是一種民間行為。他們認為網絡反腐是一種公民通過互聯網向紀檢及其它機關揭發,檢舉腐敗現象的行為。龍俊和張艷君認為網絡反腐是網民利用互聯網這種電子媒體進行批評、檢舉、揭發、控告、發表文論等方式的監督。
第二種觀點界定網絡反腐的主體為民眾和官方,是一種民眾和官方的共同行為。陳國營、王河江、許瓊提出是廣大網民和政府利用互聯網和電子政府通過網絡舉報、曝光、受理和查處等形式進行反腐敗的活動和過程。他們將網絡反腐倡廉宣傳教育納入網絡反腐的定義中,這是其他學者沒有提及的。
二、網絡反腐興起的原因
總的來說,學者關于網絡反腐興起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技術支持: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
曾艷和李德虎認為網絡反腐的繁榮和信息時代來臨與網絡的普及密不可分。李尚旗認為網絡技術的發展是網絡反腐的物質基礎。李佳認為網絡搭建了民意表達的平臺。可以看出大多學者都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作為網絡反腐的重要原因。
(二)傳統方式利益表達不順暢
鄒慶國認為網絡反腐盛行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網絡的技術因素,而在于技術之外的制度缺陷。他認為。網絡反腐興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背景是:我國在結束了依靠群眾運動開展反腐敗的方式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并未能建立起一種制度化、規范化的社會力量對腐敗現象的監督揭發機制。
(三)民眾政治參與意識增強
李佳認為,在現有官方反腐機制運行不太盡人意,網絡民意平臺搭建的情況下,公眾的參與度也是網絡反腐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尚旗認為民眾政治參與意識增強是網絡反腐的社會基礎。
三、網絡反腐的特點
鄒慶國認為網絡反腐具有信息傳播及時便捷,受眾率高、抗干擾性強、低成本高效率和立體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陳譚和劉建義認為網絡反腐具有腐敗曝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反腐方式的創新性和傳統性、網絡反腐的低立案率和高成功率三個特點。牛先鋒認為網絡反腐具有廉價性、快捷性、互動性、隱蔽性和追蹤性五個特征。可以看出,受眾率高、便捷性、高效性、隱蔽性是大多學者所認同的。認真分析網絡反腐的特點有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網絡反腐,同時對當前網絡反腐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四、網絡反腐存在的問題
網絡反腐是一把雙刃劍,現階段中國網絡反腐存在著一些弊端和局限,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學者的觀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容易侵犯他人隱私
賈麗云、李彥青、丁萬武認為網絡匿名舉報可以起到保護檢舉人的作用,但是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可能會泄露他人的隱私,甚至由輿論監督演化為網絡暴力。鄒慶國也指出網絡反腐稍有不慎,就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李立景指出民間網絡反腐往往存在取證方式不合法,容易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
(二)信息難辨真偽
李佳認為網絡時代的信息泛濫,為網絡反腐工作設置了阻力,夸大的、不實的、虛假的海量信息沖擊網民的神經,擾亂視聽,也為官方反腐工作帶來不小壓力。鄒慶國指出,網絡信息失真,還可能為某些居心叵測的人打擊、陷害、報復別人提供便利。
五、完善網絡反腐的對策思考
(一)提高網民的道德素質和法律修養
近年來,公眾網絡反腐的熱情高漲,但是一些網民為了吸引公眾關注經常夸張腐敗問題的嚴重性甚至隨意編造事實誣陷他人,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機關部門進行正確的引導。因此要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公眾生活并且養成理性表達的習慣,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時,公民自身也應該主動提升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要理性表達,反映問題要有事實依據,不能捕風捉影,夸大事實,更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
(二)制定和完善與網絡反腐相關的立法和政策
要發揮網絡反腐的作用,既要保障網民表達訴求的權力,又要規定網民要承擔的責任。可以專門設立一部《舉報人保護法》,對網絡舉報的公民和社會其他舉報機關進行立法規定,暢通網絡舉報的渠道,也要保護舉報人的權益。防止一些黨政部門,行政機關對輿論監督進行干擾。另外,要界定網絡反腐的范圍,明確規定網絡反腐的程序、言論、方式、方法,防止網絡反腐成為變為發泄私憤,侵犯人權的平臺。
(三)加強網絡反腐與傳統反腐有機結合
網絡反腐只能提升腐敗案件的發現率,但是卻不能威脅到深層腐敗,因此就需要網絡反腐和傳統反腐良好銜接。要引導新聞媒體部門與國家機關、檢察機關的溝通和交流,傳統新聞媒體要利用網絡媒體及時發布資訊,紙質媒體也要及時宣傳擴大信息受眾范圍,要將網絡初始揭露功能和傳媒媒體的傳播功能結合起來,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要實現資源共享,及時分享整合發布信息,增強輿論效果,一起完善和引導網絡輿論。另外傳統反腐體制要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工程。
參考文獻:
[1]鄒慶國.網絡反腐:興起緣由、價值解讀與風險防范[J].理論導刊,2012(4).
[2]陳國營,王河江,許瓊.網絡反腐敗的有效性與有限性:一個制度分析的框架[J].中共省委黨校學報,2013,29(2).
[3]李佳.網絡反腐問題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3(1).
[4]龍俊,張艷君.網絡反腐研究綜述[J].理論導刊,2009(11):110-112.
[5]曾艷,李德虎.網絡反腐的形成機理、運行障礙及規制進路[J].求實,2014(1).
[6]陳潭,劉建義.網絡反腐的限度及其優化[J].探索與爭鳴,2013(5):54-58.
[7]賈麗云,李彥青,丁萬武.網絡反腐:網絡監督的新途徑[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0(1).
[8]李尚旗.從民間到政府:網絡反腐的路徑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3).
作者簡介:浩日娃(1995—),女,蒙古族,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人,碩士在讀,內蒙古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