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要:對濱海新區大港耕地地力現狀進行了調查,對相關障礙隱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良措施,為本地區耕地質量提升提供了技術依據。
關鍵詞:大港;耕地地力;調查
一、土壤類型及分布概況
濱海新區大港地處天津市東南端,緊鄰渤海灣,位于北緯38°34′4″至38°57′8″,東經117°7′5″至117°34′5″之間。總面積1113.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萬畝。土壤主要由近代河流沖擊物和海積母質組成,分為潮土和鹽土兩個土類,三個亞類,即鹽化潮土、鹽化濕潮土、濱海鹽土。其中,潮土類面積較大,約占全區總面積的73.89%,由于受河流淤積的程度不同,地形高低不一,在地形較高的部位,土壤類型多為鹽化潮土亞類,在地形較低的部位,主要為鹽化濕潮土亞類。鹽土類主要分布在板橋農場、大港油田及東部沿海一帶,由于受海潮浸淹或側滲的影響,地下水位多在一米左右,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含鹽量一般在1%—2%之間。
二、耕地質量調查情況
根據近年來基本農田調查取樣分析結果,我區農田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49%,全氮平均含量0.103%,有效磷平均含量12.41ppm,速效鉀平均含量261.8ppm,全鹽含量平均0.271%,pH值平均8.51。與上世紀九十年代耕地土壤養分監測結果相比較,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所提高,平均提高0.16%。土壤全氮含量略有上升,但增幅不明顯。有效磷及速效鉀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平均下降9.6ppm和65.2ppm。土壤全鹽含量平均降低0.008%,pH值上升明顯,平均提高0.53。總的來說,我區耕地土壤肥力偏低,且鎮、街之間,各村之間差異較大。(見表1)
三、主要障礙因素
(一)土壤肥力偏低。從監測結果看,除土壤速效鉀含量雖有下降,但仍然較高外,土壤有機質、氮、磷含量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其它中微量元素也呈現出下降趨勢,而且地塊間肥力差異較大。另外,忽視有機肥的施用和不合理施肥也對本地區農業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干旱少雨,雨量分配不均,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障礙因素。
(三)土壤鹽堿危害嚴重。我區均為程度不同的鹽化土壤,而且中、重度鹽化土壤較多,使農作物生長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本地區農業的發展。
(四)土壤物理性狀不良。我區部分土壤比較粘重,結構不良,耕層土壤易板結,活土層淺,土體通透性差,適耕期短。部分土壤質地較輕,保水保肥性差,易返鹽。
四、改進措施
(一)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利用率,培肥地力,用養結合,增強農業后勁。
(二)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消除不合理施肥現象,堅持科學、經濟、環保的施肥原則,實現節本增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的目標。
(三)推廣適宜我區的農田高效旱作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不僅能夠有效緩解農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也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四)加強改土治鹽,土壤鹽堿化是限制我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實施鹽堿地改良勢在必行。一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深排水系統,降低地下水位,利用汛期雨水,淋洗鹽分,及時排鹽,降低土壤含鹽量;二是生物改良,利用鹽生植物改良鹽堿地,投資小、效果穩定,不僅可以降低土壤鹽分,而且能夠培肥地力,如果植物種類選擇得當,還可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三是采取工程改土、化學改良和生物改良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鹽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使土壤鹽漬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孫妍.基于GEM模型的恩施富硒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7 (06):150-155.
[2]趙艷麗,汪曉梅.發展優勢產業集群 提升綜合競爭能力——促進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升級的探討[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