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秋分日,也是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作為順勢應景而生的節日,豐收節不僅承載著喜悅與歡笑,還應有責任與使命。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要以豐收節為契機按下城鄉融合發展快捷鍵,如通過節日搭建農產品展銷大平臺,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基礎,幫助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相互發現價值,促進人、財、物等要素在城鄉之間不斷加速流動,解決“農產品如何賣個好價錢”的關鍵性問題,為農民持續增收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要以豐收節為引領打好引鳳還巢組合拳,不僅要以特色資源、文化價值、鄉土情懷激發農民的身份自信、文化自信、情感自信,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更要創造條件、提供機會、搭建舞臺,吸引有在鄉村發展意向,特別是農村籍大學生、流動黨員等知識豐富、技能優良的群體返鄉創業,進一步提升農村人才支撐。
只要我們不以一時狂歡為目的,不以一次任務為終結,以文化、情感、使命為甘露精心澆灌,持續養護,那么豐收節就定能扎根于中華大地,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為提升億萬農民社會地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磅礴力量。(四川王曉龍)
“我們幼小的身軀,就像一張張便利貼,一會貼在墻上,一會貼在窗戶上……”9月17日以來,四川瀘州市合江縣一名小學生的一篇作文突然走紅,作文吐槽了上學途中坐公交車的擁堵。
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的神比喻,9月18日,合江縣交通運輸局給這名小學生寫了一封“回信”,稱合江縣正在開展公交運營專項整治行動。此外,合江縣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將以此為由頭,進一步完善合江城市的服務體系。小學生的幾句吐槽,合江縣有關部門竟然如此重視。這種聞過則改、務實為民的作風確實應當給予點贊。
關注民生、傾聽民聲,解決群眾訴求,是拉近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距離、密切干群關系最有效的方法。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關注民生就是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上海錢立功)
筆者近期下村走訪時發現,有兩戶人家,一戶非貧困戶,吃苦耐勞,在外務工多年才蓋起了一套房子;一戶貧困戶,好吃懶做,卻獲得了政府統規統建的一套住房。一些群眾對這一現象很是不滿,有的甚至還有一些怨氣,他們認為扶貧不是養“懶漢”。
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政策待遇確實較大。人難免有一些羨慕心理,受文化知識、眼界所限,對一些村民來說更是如此。據筆者了解,除此,貧困村與非貧困村之間政策扶持力度的差距也很大。比如,對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投入已遠超非貧困村。
據有關人士分析,之所以一些群眾不理解,還是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心理,折射出的是當下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根本問題。作為扶貧干部,要反思“一給了之”的簡單扶貧方式,轉而重視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加強對農民群眾整體思想教育,經常開展一些道德教育和一些成功脫貧案例宣傳活動,用身邊事、身邊人加以教育引導,讓他們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自力更生,奮發有為。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起來,鄉村振興了,才能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大家日子越過越好,不再有“寡均”之爭。(四川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