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捷 付愛民 林建強
摘要 恒豐優3550是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用優質不育系恒豐A與抗病恢復系R3550組配育成的高產弱感光型雜交稻新組合。本文介紹其特征特性,并從合理安排播種期、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其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雜交水稻;恒豐優3550;特征特性;栽培技術;高產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023-01
恒豐優3550是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用優質三系不育系恒豐A與抗病恢復系R3550組配育成的弱感光型雜交稻新組合[1]。2013—2014年晚造參加廣東省雜交稻弱感光熟組區試,2年區試比對照平均增產10.3%,增產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2014年晚造在湛江市雷州、廉江、遂溪、吳川及茂名市高州等縣(市、區)進行多點試種,表現為中產田產量7 500 kg/hm2,高產田產量超過8 250 kg/hm2;2015年晚造雷州市松竹鎮高產創建實割驗收,該品種即使抽穗期受臺風影響,平均產量仍達8 970 kg/hm2;2016年、2017年晚造在湛江、茂名等粵西地區推廣,均表現出產量高、抗病性好、適應性廣等特點。現將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產量表現
2012年晚造參加廣東省雜交稻弱感光組預備試驗,平均產量為7 336.2 kg/hm2,較對照種博Ⅲ優273增產11.07%。2013年晚造參加廣東省雜交稻弱感光組區試,平均產量為6 642.3 kg/hm2,較對照種博Ⅲ優273增產5.30%,增產達顯著水平。2014年晚造復試,平均產量為7 920.6 kg/hm2,較對照種博Ⅲ優273增產15.25%,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4年晚造生產試驗(陽春、雷州、澄海、信宜、云浮、潮安、惠州)平均產量為7 338.9 kg/hm2,較博Ⅲ優273增產5.83%。
1.2 主要農藝性狀
恒豐優3550屬弱感光型三系雜交稻組合,在廣東省晚造種植全生育期118~122 d,比博Ⅲ優273遲熟2~3 d。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株高適中,抗倒力強。后期轉色順調,耐寒性中弱。株高99.0~104.9 cm,有效穗數232.5萬~274.5萬穗/hm2,穗長21.4~21.6 cm,每穗總粒數161~167粒,結實率80.2%~83.1%,千粒重22.6~23.5 g。
1.3 稻米品質
恒豐優3550粒型較短,米飯口感好。主要理化指標為整精米率56.8%~61.4%,堊白粒率15%~29%,堊白度2.5%~2.6%,直鏈淀粉含量14.7%~15.3%,膠稠度71~74 mm,長寬比2.7,食味品質79~81分。
1.4 抗病性
經廣東省區試鑒定,恒豐優355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78.79%~80.6%,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73.68%~87.50%和69.20%~85.71%,病圃鑒定葉瘟2.0~2.5級、穗瘟3.0~4.0級(單點最高7.0級);高感白葉枯病(Ⅳ型菌7~9級,Ⅴ型9級)。在大田種植中,細菌性條斑病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較輕[2]。
1.5 適宜種植區域
該組合適宜粵中南和粵西南稻作區的平原地區晚造種植。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合理安排播種期
在湛江晚造種植,播種期7月上中旬,秧齡16~18 d。采用塑盤濕潤育秧拋栽技術,播種期可安排在7月中下旬,秧齡11~12 d、葉齡3.5片左右時拋植。
2.2 合理密植
恒豐優3550分蘗力中等,因而要插足基本苗,手插栽培,插植規格20 cm×20 cm,栽植24萬穴/hm2左右,每穴插1~2粒谷秧苗。拋秧可拋25.5萬~27.0萬穴/hm2,有效穗數要求達到270萬~300萬穗/hm2。
2.3 肥水管理
應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基肥施腐熟豬牛欄肥15 t/hm2,拋秧田施過磷酸鈣375 kg/hm2、尿素75 kg/hm2,耘田后拋秧。晚造拋后5 d第1次追肥,施尿素150 kg/hm2;拋后10 d左右第2次追肥,施尿素90 kg/hm2、氯化鉀225 kg/hm2;幼穗分化5~6期禾苗葉色較淡時追穗肥,施水稻專用肥75~90 kg/hm2 [3-4]。水分管理宜泥皮水拋秧,淺水促分蘗,適時露曬田,曬田先輕后重,淺水抽穗揚花,灌漿期干濕交替,不能過早斷水[5-6]。
2.4 病蟲害防治
湛江沿海地區晚造臺風暴雨多,要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近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及水稻穎枯病發生嚴重,要注意做好防治工作。
3 參考文獻
[1] 黃溪華.恒豐優387在龍海市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7,35(3):43-45.
[2] 肖捷,于洪波,林建強,等.恒豐優系列雜交稻組合的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9):3-5.
[3] 劉永堅,文家旺,吳金傳,等.三系雜交水稻恒豐優華占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6(7):155-156.
[4] 文家旺,張雄武,李果,等.雜交水稻品種恒豐優386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6(8):207-208.
[5] 胡海強,李木衡,于洪波.高產抗病雜交稻新組合恒豐優426的選育與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7(14):80.
[6] 張運鈺,李寶賢.雜交稻恒豐優387的引種觀察及拋栽高產技術[J].科技信息,2013(1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