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沼雅代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從戰前到新加坡建國后,其間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被稱呼形式的變化,以及作為新加坡華人歸屬意識的建立。筆者之所以關注每個時代對華人的稱呼形式,是因為通過稱呼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到他們的歸屬意識的變化。本文以當時馬來西亞半島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為資料進行考察。通過這一考察,發現在新加坡建國前中國大陸是新加坡華人精神上的歸屬地,然而新加坡建國后,新加坡政府有意使用“全星人民”等稱呼形成,加強新加坡居民的團結,1978年后,華人歸屬意識加強,開始出現祖籍和“新加坡華人”的稱呼。
關鍵詞:新加坡華人;星洲日報;語句稱呼形式;歸屬意識;祖籍
引 言
對在海外的Chinese people的稱呼形式有幾種,比如“華人”“華僑”“華裔”等等。這些稱呼形式,雖然都是指住在中國大陸以外的“中國系”人們。①但是它們的含義在日語和華語(ChineseLanguage)之間有差異,甚至在同一種語言當中,根據研究觀點也會有差異。②筆者問過幾位新加坡人“你們被怎么稱呼才對?華人、華僑還是華裔?”。他們的回答都不一樣。此外,“華人”“華僑”和“華裔”等的稱呼形式的含義,他們似乎也含糊不清。
筆者關注每個時代新加坡華人被怎么稱呼,怎樣稱呼自己?筆者認為,在他們的稱呼形式的變遷可以看到他們的歸屬意識的改變。本文以新加坡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為研究資料進行考察。考察時期分為戰前、獨立前和建國后的三個期間,通過考察當時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國系”人們的稱呼形式的改變,來標明新加坡華人確立歸屬意識的過程。③
一 《星洲日報》的歷史
《星洲日報》創刊于1929年,由當時在新加坡經營藥店的胡文虎創辦。當時華文報紙是在南洋的中國人了解中國大陸局勢的重要媒介。胡文虎政治上支持中國,所以在《星洲日報》的報道中,很多內容偏于中國政府的看法。后來日軍入侵了新加坡,《星洲日報》于1942年2月8日被停刊,在1945年9月8日復刊。1965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離,從此馬來西亞版《星洲日報》在馬來西亞獨立編輯和印刷。新加坡的《星洲日報》在1983年與《南洋商報》合并后,改名為《聯合早報》和《聯合晚報》,新加坡的《星洲日報》的發刊結束。④
二 《星洲日報》的華人語句稱呼形式
(一)戰前(1929年-1942年)
這個時期,中國處于歷史的劇變之中。留在新加坡的“中國系”人們通過報紙關注祖國的戰況。
(1)日本于1942年占領新加坡之前,這里是東南亞中文報紙的中心。新加坡創辦的報紙不僅在馬來西亞半島發行,⑤還流通到了本區域的其他華人社群。新加坡成了傳播思想的根據地,報紙則是教育公眾、引導民意和關注中國政局發展的主要平臺。⑥
在胡文虎的邀請下,郁達夫到了新加坡,從1938年到1942年擔任《星洲日報》的副刊編輯。那個時候的《星洲日報》中可以看到偏向于中國的報道。
(2)1931年4月30日“星市人口十年中幾增十萬:華人總額猶占最高峰無家可歸者已增至四千余人市況蕭條影響增加率巨大”⑦
類別 男女總數
歐洲人 4.227
混種人 5.627
中國人 326.642
馬來人 36.149
印度人 38.350
其他 9.671
這里顯示了當時新加坡的人口統計。一方面報道標題部分使用“華人”,另一方面報道的文章中用“中國人”的稱呼形式來劃分種族。在這段材料中,為了與“歐洲人”等其他類別種族相比,用“中國人”來代表不同的種族。當時的新加坡華人社會,大多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1937年開始中國國內局勢更加動蕩。先到南洋的男員工們,他們要讓自己的家人來南洋,所以想從中國大陸到南洋的人們源源不斷。
(3)1939年11月7日“吾橋之妻兒移入荷印認領手續較寬通告為通告事,按照當地移民條例,凡外籍之來荷屬東印度者,須有其本國政府出之護照,(下文略——引者注)因此手續不合,當局遂不許入境,而遣送回國,但中國人之南來荷屬,操粗工職業者,則其入境可免攜帶護照。”⑧
這里的“中國人”也包括已經到南洋的男員工的妻子兒女。已經到南洋的人被稱為“華僑”,但是留在中國的妻子和孩子被稱為“中國人”。
總結戰前在新加坡的“中國系”人們的稱呼形式。從(2)的材料可以認為:盡管有“華人”的稱呼形式,但是用“中國人”來表示華人的種族。在(2)中,“華人”指的人群和“中國人”指的人群是同一的。在當時的新加坡,“中國系”人們被稱為“華人”,在與其他民族比較的情況下,他們被稱為“中國人”。從(3)的這段材料中可以認為:他們主要被稱為“華僑”,留在大陸的妻子和孩子被稱為“中國人”。在(3)的這段材料中“南洋”與“大陸”的對比中,就“華僑”和“華人”是對比的。
總之,根據用“中國人”來表示種族的區別,我們可以知道這時他們的歸屬意識就在中國大陸。
(二)獨立前(1945年-1965年)
在日軍對新加坡“三年八個月”的占領期里,當時的新加坡人民陷入了特別悲慘的境地。
巖崎育夫在文章中談到:“日軍的占領沒想到有機會引起了新加坡居民的‘獨立意識的覺醒。新加坡居民知道了英國的統治不是絕對的,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新加坡居民的生活是由新加坡居民自己必須要保護的”。⑨
戰后不久的《星洲日報》上,刊登著很多譴責日軍暴力的報道。1946年新加坡成為英國單獨的直轄殖民地,漸漸地開始刊登新加坡境內發生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及與馬來西亞關系的報道。從報紙頁面來看,隨著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亞聯邦,新加坡的獨立勢頭漸漸地抬起頭來了。
這里有一則關于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在新加坡惹起騷亂事件的報道。
(4)1950年12月12日“大騷亂目擊記慘怖情景怵目驚心:(下文略——引者注),這一次和我們華僑沒有相涉。小坡爪哇街附近一帶回教徒們(大多數的馬來人和極少數的巴基斯坦人)手拿木棍,玻璃瓶,石頭及鐵器,他們截揮車輛,檢查行人,情形非常緊張及慌亂,但華僑完全不受騷擾。”⑩
這里的“華僑”并不是為了與中國大陸的人們對比使用,而是為了與伊斯蘭教徒們(馬來人、巴基斯坦人)對比使用。按照戰前的“華人”和“華僑”的使用傾向,在這里的情況下會用“華人”或“中國人”。“華人”只在多種族共存為共同認識的情況下,才能代表種族。但是在這里,“華僑”描述為與“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根本沒有關系的存在,是因為當時在新加坡尚未建立多種族共存的社會。
馬來西亞成立的前一個月,在新加坡舉行了大規模的“血債問題”爭取賠償大會(索債群眾大會)。11
(5)1963年8月26日大會主席高德根致詞,號召全星人民與日本斗爭到底,這次討不到血債子子孫孫都要討, 日本應該知道血債不還誓不罷休!親愛的各民族同胞:(下文略——引者注)。12
那時新加坡正面臨加入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政府可能有意使用“全星人民”“各民族同胞”等的稱呼形式,要加強新加坡居民的團結。
總結獨立前在新加坡的“中國系”的人們的稱呼形式。從(5)可以認為,新加坡為了促進與馬來亞聯邦的合并,必須要新加坡人民團結起來,所以把新加坡居民逐漸地稱為“全星人民”“各民族同胞”等的稱呼形式。根據這些分析,獨立之前在新加坡華人的稱呼形式,從“華僑”變成“華人”了。“華僑”本來有出外掙錢的意思,但是有的華僑不回祖國,在新加坡定居的人也增加了。新加坡政府也促進了多種族社會。因此,這個“華人”的稱呼形式一方面表示定居的人,一方面表示在多種族社會里的種族的區別。把上述的內容總結成圖1。
當時居留在新加坡的“中國系”人們,雖然被稱為“華僑”,但是他們的歸屬意識還是在中國。
3.建國后(1965年-至今)
跟獨立前一樣,從獨立后的報道還可以看到,以華人社會為主軸向多種族社會發展的趨勢。
(6)1978年11月13日“新加坡華人有他們自己的不同經驗和歷史。(下文略——引者注)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東南亞正在為自己保證一個不同的和持久的前途。這個前途必須跟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的新加坡人平等地分享。”13
在報紙上登載的李總理演講中,筆者數了使用“華人”的地方,只找到一個。在演講中,沒有使用表示種族區別的稱呼形式,一直使用象征整個新加坡居民的“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人民”的稱呼形式。從此開始,“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人民”的稱呼形式被頻繁地使用。
總結建國后在新加坡的“中國系”人們的稱呼形式。獨立前還留著“華籍”等表示種族的稱呼形式,從(6)可以認為,新加坡的獨立促進了開始頻繁使用“新加坡人”和“新加坡華人”的稱呼形式。筆者認為,這個“新加坡人”稱呼形式是由政府引發的。
三 祖籍
1978年出現了“新加坡人”和“新加坡華人”的稱呼形式后,在報道上經常標明新加坡華人的祖籍。
(7)1929年7月23日“粵籍少女三人”14
(8)1930年3月31日“閩籍同安人鄭安鎮。”15
(9)1930年7月17日“福州人許亞和。年二十五六歲。及曾亞地。毛亞利。均廿余歲。”16
雖然這些例子是少數的,但是可以知道標明祖籍方式有幾種。祖籍的分類大部分與方言的分類重復。大多新加坡華人是來自中國大陸南方人的后代,所以他們的祖籍往往是中國大陸的南部地區。下面表1是南洋華人的方言與中國人的七大方言、第二大方言和有代表性的本地話的對照。17
總結一下,標明祖籍的方式。
模式a:漢語七大方言+“籍”(例:粵籍)
模式b:漢語七大方言+“籍”+縣名/市名+“人”(例:閩籍同安人)
模式c:漢語七大方言的代表地方話/市名+“人”(例:福州人)
下文是關于在羅馬奧運舉重比賽中獲得銀牌的運動員的報道。
(10)1960年9月15日“一心祗為新加坡爭光勝利全憑奮斗陳浩亮勇毅精神博護世界贊揚:陳浩亮回來了。這位以破世運紀錄之輕量級舉重成績,為本邦在國際體壇上,爭得奇光之舉量英雄,(下文略——引者注)”18
如材料所示,在報道好消息的時候,很少指出有關人員的祖籍,而分享為整個新加坡或整個新加坡華人的英雄。
當提到重視確定祖籍的時代的事件時,或者,確定祖籍會更有效地說明某件事的時候,如以下那樣顯示祖籍。
(11)2017年10月14日“手藝高超的閹雞郎:昔日,甘榜里的閩籍村民,視農歷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為感恩節日。(下文略——引者注)”19
(12)2017年10月7日“華文應用編程比賽激發孩子學華文興趣,比賽讓學生更有動力學好華語。康柏中學派出10名學生參賽,是最踴躍參賽的學校之一。中三生俞忠緯(15歲)坦言,自己在家里主要講英語,華語不太流利,但他還是決定參賽。(下文略——引者注)”20
這里的這個15歲的學生是在新加坡出生的,所以沒標明祖籍。
祖籍除了用于特指個人之外,還有如以下的用法。
(13)2017年8月29日“新加坡與福建雙邊貿易上半年大幅增長30%(下文略——引者注)新加坡企業在福建的投資涵蓋了很多方面,包括酒店管理、制造業、服務業等不同領域,不少閩籍新加坡企業家選擇回老家投資建設,目前兩地已有廣泛的合作基礎。(下文略——引者注)”21
(14)七大會館(福建會館、潮州八邑會館、南洋客屬總會、廣東會館、海南會館、福州會館)聯辦宗鄉會館聯合總會來組織全國宗鄉會館聯合總會,1985年底終于注冊獲準。22
總結祖籍。從(10)可以認為,報道的內容是肯定的,就很少標明祖籍,而把有關人員當作新加坡和全體華人的英雄。從(14)可以看到,祖籍和同鄉組織對新加坡華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因為祖籍很重要,23所以在報紙上寫下祖籍來,作為對同鄉人的勸誠。下面把上述的內容總結成圖2。
獨立后,新加坡人民被進一步地要求保持“新加坡人”的歸屬感。現在用“新加坡華人”的稱呼形式的時候,一般來說,會聯想到跟其他國家和地區華人的比較,比如說“加拿大華人”“香港華人”等。筆者認為,出現“新加坡華人”“祖籍”的稱呼形式的背后原因有,新加坡政府采取關閉華文學校和排除方言等政策來加強“新加坡人”的歸屬意識,這會使新加坡華人公民感到喪失自己種族的歸屬意識,為強化歸屬中國的意識,故出現了“祖籍”來強化自己的“華人”身份 。
四 總 結
在戰前,對于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國系”人們,中國的影響很強,他們的歸屬意識歸于中國。因此用“中國人”和“華僑”等稱呼形式來叫他們。從新加坡獨立前到國家建立后,開始使用“全星人民”和“新加坡人”等超越種族的稱呼形式。新加坡政府堅持多種族國家,所以要公民提高“新加坡人”的歸屬意識。此外,在新加坡出生的人數也有所增加,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逐漸地不標明祖籍了。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對于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來說,擁有一個“新加坡人”的精神歸屬地是可取的。另一方面,創造“新加坡人”的歸屬意識的趨勢會擠壓重視祖籍的華人,讓他們感到喪失華人的歸屬意識,因此,1978年后,出現了“祖籍”加“新加坡華人”的稱呼形式。
注釋:
①本文中把住在海外的Chinesepeople,為了方便用日語的“中國系”稱呼。
②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界定“華人”、“華僑”和“華裔”等的含義。
③從1920年代到1960年代的新加坡主流的華文報紙是《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本文的考察對象只限于《星洲日報》,筆者打算以后對《南洋商報》也進行考察。本文也參考一些《聯合早報》。
④⑦⑧⑩121314151618卓南生編:《従星洲日報看星洲50年1929-1979》,星洲日報社1980,第A5-14頁,第B23頁,第B36頁,第B57頁,第B116頁,第B200頁,第B8頁,第B14頁,第B17頁,第B97頁。
⑤在原文中“馬來西亞半島”被稱為“英屬馬來亞”。按照馬來西亞華語規范理事會的譯名標準,改成“馬來西亞半島”,特此說明。
⑥《無限江山筆底収―新加佐坡早期中文報業特展》,孫中山南洋紀念館2016,第67頁。
⑨巖崎育夫:『物語シンガポールの歴史―エリート開発主義國家の200年』,中公新書2013年版,第55-56頁。
111962年,新加坡自治政府為了興建公共住宅,在東海岸組織土地的時候,發掘了大量的白骨。這是日軍在占領時進行的華人清洗事件的受害者遺體。華人居民很憤怒,舉行了對日本要求賠償的大型運動。由于英國放棄了對日本的賠償權,新加坡無權要求賠償,新加坡華人居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且是一個民族血統的問題。這個“血債問題”在華人社會中,成為了重大政治問題。
17方言群不包括“其他”和“海峽出生”。摘自Cheng Lim-Keak:“Social Change and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5,p.14,Table 2.1。
19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multiplex/story20171014-802841
20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71107-808918
21https://www.zaobao.com.sg/finance/comment/story20110829-33343
22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15年版,第91-92頁。
23即使當今的年輕一代的華人對于同鄉意識和同鄉組織不太感興趣,但是現在在新加坡華人社會以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為主軸積極活躍地活動。
(作者單位:橫濱國立大學國際戰略推進機構。本文系在“百年風華:華文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日文版發表于日本期刊《御茶水女子大學中國文學會報》2018年第37號,中文版為首次發表,內容有所增刪)
實習編輯:任 皓
責任編輯:劉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