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辰茜 顏金玥 陳 靜 胡桂蘭
2018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了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只有將兩者統籌起來才能為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得以實現,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過去我國環保產業“重投資、輕監管”的治理理念根深蒂固,投資額大幅度增加但監管、執法力度卻沒有跟上步伐的不平衡現象頻繁出現,導致染料行業的無序擴張。浙江省作為全球分散染料的制造中心,近幾年經歷了嚴格的環保、安全督查,尤其是2015年新《環保法》的實施以及2016年《浙江省染料產業環境準入指導意見》的出臺,再次提升了染料企業的準入門檻和環保標準,有效清理了部分落后產能,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同時這也使得染料行業出現了嚴重的兩級分化,不達標的中小型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而具有環保優勢、規模優勢的企業保持著穩中有增長的趨勢。本文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染料龍頭企業浙江龍盛股份有限公司綠色化工的發展之路,從而得出啟示。

圖1 浙江龍盛制造模式
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分散染料的重要生產基地,染料、助劑和中和間體產能均居全球首位。龍盛較早地意識到綠色環保是染料行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秉持著“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理念,將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作為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把建設綠色化工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引領行業綠色升級視為己任。龍盛堅持生產環境友好型的高質量的產品,對一些效益附加值低、污染相對較高的產品,即使在市場上可以快速占據市場優勢地位并獲得不錯的收益,但只要不利于環境的污染產品都堅決予以淘汰。龍盛較早地提出“零排放”的管理概念,環保意識貫徹其梯級式制造模式中(圖1),如今公司也將進一步加大治理和減排力度,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最大限度的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發展,為成為全球染料工業4.0的先行者和領導者而努力。
公司通過整合龍盛和德司達各自的技術、服務、品牌、渠道、產能、成本和技術創新能力等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致力于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功打造綠色環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用實際行動顛覆了人們對染料行業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不良印象,用綠色生態的生產模式重塑了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
公司嚴格落實環保責任制度,在公司組織機構中,成立了以總經理負責制,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為主的環保工作領導小組,除此之外還設立環保部及專門的環保管理人員,負責公司環保監督及管理工作,成功地將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得到落實,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管理環境。
公司內部有一套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指標的內容包括單位產值COD排放量、單位產值能耗、單位產值水資源使用量等,以量化生產對環境的影響,企業相關部門可以方便地對排放量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對數據進行精細化分析,對環境績效進行準確的評估。為增強環境意識,進一步減少污染,公司積極推進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審核(復審)工作,通過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公司在污水處理廠排放口安裝了污染物在線監測裝置,并通過了環保部門的驗收,在線監測數據隨即抄送省、市環保局的在線監測平臺。
在浙江龍盛,技術創新與綠色生態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以“零排放”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突破傳統分散染料生產污染治理模式,提出系統集成技術應用的解決方案。經過多年的研發和創新,公司在浙江上虞生產基地構建了“染料-中間體-硫酸-減水劑”循環經濟一體化產業園,其帶來的成本和環保優勢使得公司的規模化、專業化以及品牌化優勢更加顯著。截止2017年年末,公司擁有境內外的專利近1900項,表1是浙江龍盛在國內主要的研發創新及成效:

表1 浙江龍盛生產分環節的主要研發創新

圖2 生產1噸染料所消耗水資源及硫酸量

圖3 數字化工廠的優勢
強大的研發實力是企業創新的首要保障,龍盛以收購德司達為契機,完成全球領先的染料研發體系的建立,重視研究開發和研究團隊建設,每年的技術研發經費在5億元以上,并與企業銷售快速增長保持同步。通過全過程設計,公司有效構建起了循環經濟一條龍的生態園區,成功突破染料、中間體產業核心技術,實施原料、中間體、產品、副產品、廢棄物互供互享,實現了能源的梯級利用,每年副產品回收加上資源的綜合利用創造價值10000萬元以上,余熱回收及有效利用每年節能折標煤20000噸以上。不斷的技術進步、產業鏈的延長為龍盛帶來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的成果,而這些成功不僅減少了生產步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循環經濟,實現了“變廢為寶”的目標。圖2是公司過去與現在生產1噸染料所消耗資源的對比。
龍盛近日計劃投資10億元用于研發院的擴容,建設能容納1500名科研人員的良好孵化環境,不斷強大產學研轉化能力,打造國際領先的行業研發創新平臺。除此之外,按照國際一流化工企業標準行業設計的智能制造工廠項目也正全面鋪開,新建好的1棟生產車間可以抵過4棟傳統生產車間的生產力,產品質量更好,而排放總量、生產成本均減少(圖3),這將為公司贏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模式包括非獨立的環境報告和獨立的環境報告兩種,第一種模式是在企業年度報告中加入環境的相關信息,第二種則是用單獨的報告披露企業的相關環境信息。浙江龍盛自2003年上市以來,在發布的年度報告中涉及社會責任履行情況,2011年發布首個社會責任報告,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包括環境信息披露具體內容、信息披露流程、責任追究機制及附則。
浙江龍盛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參考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1)、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2010)》、國標GB/T 36000-2015《社會責任指南》、GB/T36001-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和GB/T36002-2015《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內控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和審議指引》,并根據公司實際情況進行編制。但通過分析該企業這八年的社會責任報告,可以看出其環境信息披露的篇幅在整份報告中所占比例較少,且主要是定量指標披露的較少,大部分為定性描述的內容。2017年公司年度報告與往年相比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環境信息情況披露了報告期具體的排污信息和防止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比如公司及重要子公司2017年廢水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氫,還有主要固體廢物的具體排放量。社會責任報告的改善也體現出了龍盛逐漸重視環境信息的披露,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自我約束力。

表2 2018年上半年中間體報價

圖4 染料營業收入對比圖

圖5 染料毛利率對比圖
浙江省染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高建榮曾說“環保是染料行業永恒的主題”,對于環保的投入,龍盛從不吝嗇。在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浙江龍盛在“三廢”治理上的投入達到24億元,取得了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性突破,而在近兩年環保整治力度的加大,公司更是加大了環保投入,2016年投入資金43,138.08萬元(占營業收入3.49%),2017年投入資金58,300.81萬元(3.86%)。
2017年浙江龍盛實現營業總收入15,100,899,901元(同比增長22.22%),公司主要產品為染料和中間體,中間體營業收入為2,239,960,538元,比上年增長28.28%,中間體的毛利率自2014年以來保持在43%以上,2017年為47.19%,同期浙江吉華中間體毛利率僅為11.47%。公司2017年染料營業收入為9,139,964,542元,比上年增長23.18%(圖4),毛利率為38.91%,近五年染料產品毛利率平均為38%左右,在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圖5)。
2018年以來,江蘇、湖北等地環保整治力度加大,閏土、吉華、楚源等多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重要生產企業被迫停產,影響國內約50%活性染料中間體供應,供給端的持續收縮導致上游原料上漲,染料行業成本劇增。而對龍盛來說,利潤空間大幅上升卻得益于原料價格的上漲。以活性染料的重要中間體H酸、對位酯為例,公司目前自產上游中間體原料,現有H酸產能1.2萬噸,目前H 酸自給率在30-40%,占生產成本的三成左右。2017年公司全資子公司浙江科永化工有限公司取得環保局《關于浙江科永化工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H酸、2萬噸對位脂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意見》,采用連續化生產自動控制,運用成熟的加氫工藝,配套環保處理,預計于今年投產,完全投產后,H酸將基本實現自給,較大程度地緩解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公司染料業務的產業鏈優勢也將更加明顯。表2為2018年上半年中間體H酸、對位酯浙江龍盛的報價以及市場價格對比,可看出公司本年度利潤狀況較樂觀。
環保督查力度的加大導致行業壁壘升高,中小企業因環保安全問題停產、限產,龍頭企業逐漸占領市場份額,2018年公司主營業務中,中間體、染料產品價格較上年同期均有較大提高,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根據公司季度報告,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23,137萬元(同期增長7.41%),凈利潤101,909萬元(同期增長103.33%)。
綜上所述,經濟與環境的“雙贏”是染料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綠色發展已然成為行業的標桿,給同行企業樹立了良好模范的形象。對環保產業的巨大投入表面上是轉換為了成本,但從長遠看,當企業面對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以及市場對環保生態型產品的新需求的迫切性時,原先大規模的投入實際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在未來我國要求發展高質量經濟的環境下,龍盛將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籌起來的優勢也定會更加明顯。
《染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染料企業要迎合市場發展的需求,滿足節能減排的要求,在研發方面努力減少與先進企業的差距。可以說,技術創新是解決污染的根本之路,而由于染料行業高成本的技術開發投入,即使企業了解到創新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許多企業仍然避而遠之。因此,創新需要良好創新環境,政府層面上需要建立和完善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努力營造利于創新企業的市場環境,保障創新企業能夠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由此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去加快生產方式的集成化與自動化、裝備的現代化的升級改造。
除此之外,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應伸向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相關環保法規的明細化,提高企業環境違法成本。現階段,依靠低廉環境成本的“小散污”企業仍普遍存在,不僅破壞了環境,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而排放標準和環保法規的精細化可防止部分企業鉆法律的空擋謀取不當的經濟利益,有利于相關部門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懲治力度,有效打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維護公平競爭環境。
創新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石,在研發創新方面,行業龍頭企業要積極擔當,在行業中發揮好“領跑者”的作用,在境內外通過技術改造、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形式擴大優勢,使更多企業參與國際化運作。
另一方面,企業的管理層應充分認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尤其對于染料行業來說,保護環境、“三廢”達標排放已成為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龍盛的綠色升級之路較大程度上可歸功于阮偉祥董事長,他不僅是創造財富的“創業英雄”,從大學講師轉變到企業的總工程師,阮偉祥董事長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全身心地投入染料技術的研發,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環保型、高強度、速染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染料生產線的主持設計等任務。他更是立志做傳播財富的“良心使者”,龍盛在他的帶領下,積極擔當企業的社會責任。全面的環保責任制度、先進的綠色生產模式、完善的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等都可以體現其管理層對行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堅持,值得同行業企業借鑒學習。
如今,大部分消費者更加傾向于購買綠色環保產品,即使產品的價格會更高,因此企業環保意識的體現將會成為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方面。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鼓勵政策一方面為染料企業帶來機遇,但同時企業面臨著緊迫的轉型升級、環境約束、不斷變化的市場消費需求等挑戰,中小企業要加快適應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腳步,加強自律,重視和推崇科技創新,尤其是對于在適應排放達標的過程中工藝優化等技術遇到的難題,企業可以通過協作共同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環保瓶頸,在充分提高企業利潤和經濟產量同時,確保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推動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