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笑 翟素梅 呂春霄
自2016年7月以來,“特色小鎮”一詞頻繁亮相于國家下發的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它的出現,表明了國家政策的新動向。特色小鎮經歷了2016年的發展元年后,經過2017年的產業規劃和深度摸索,在2018年迎來了一批特色小鎮的落地實踐。
特色小鎮是中國產業與城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后產物,它的發展核心在于產業,特色小鎮的產業必然依托于當地的資源稟賦。特色小鎮作為集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經濟平臺,強調的是生活空間與生態環境一體協調。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發展靈魂,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形成產業集聚生態圈,最終實現“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中國特色小鎮走產業化發展之路是大趨勢。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特色小鎮一定會成為高端產業發展、高級人才聚集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與中心城市形成協作互補的產業鏈關系,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國家對旅游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全域旅游、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建設等促使旅游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不斷擴大的市場和國家的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之下,吸引無數的政府、開發商、產業資產進入旅游開發市場,各色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大眾市場。發展成功特色小鎮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促進就業,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當地的一些習俗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真正能經營好并且能持續發展的卻寥寥無幾。面對如今中國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及其所存在的問題,如何促進中國特色小鎮產業化發展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要探究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之路,就要對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有一個初步的把握。2014年浙江省省長在云棲小鎮首次提出“特色小鎮”這一詞匯;2015年特色小鎮戰略由浙江省率先提出;2016年《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發布,開展特色小鎮培育的工作開始在全國范圍開展?!疤厣℃偂钡拿曋饾u打響,建設特色小鎮的工作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從這個時間發展歷程來看,也可以看出中國特色小鎮發展起步比較遲。而與中國相比之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在19世紀60年代左右就已經啟動了小城鎮的建設。從空間范圍來看,特色小鎮的區域分布不平衡,東部地區分布較密集,其次為西部地區,中部和東北部地區分布較為稀疏。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特色小鎮網公開資料整理
而從特色小鎮自身的發展來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作為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先驅,浙江省有很多創新的工作。也正是因為如此,浙江省的特色小鎮成為其它特色小鎮發展的藍本,導致整體特色不明顯,同質化現象突出,使得特色小鎮不再“特色”。其次是國家雖然給予特色小鎮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整個支持系統還不是很標準化和完善化,整體指導性不強,依據性不充分,對于特色小鎮的評判也缺乏一定考核指標,同時不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完善,缺乏整體規劃,項目儲備不足。小鎮是在原有居民部落的基礎上發展的,但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小鎮的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缺乏對項目建設的理解,不能投入小鎮的建設,還不能成為特色小鎮的獲益者和從業者,整體化發展動力不足。在當前的制度和經濟文化背景下,這些問題是特色小鎮發展必然存在的。不斷在實踐中提升經驗,在借鑒中開拓思維,才能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促進特色小鎮的良性持久發展。
產業是貫穿于特色小鎮發展建設的靈魂,我國創建特色小鎮,必須要有特色產業。把最具發展基礎、發展特色和發展優勢的產業作為核心龍頭產業,前有德國海德堡作為德國乃至歐洲的一大科研基地“歐洲硅谷”的成功,有法國科羅娜的葡萄酒中心的成功可借鑒。
那么,中國的特色小鎮要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實質意義上的產業化發展呢?
1、打造旅游升級版。目前各地政策因地制宜,對特色小鎮的環境發展提出一定要求,以3A旅游景區及以上建設發展為標準,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要同時兼顧,中國的特色小鎮普遍定位于宜居宜業宜游小鎮,在一定程度上會潛移默化地改善旅游業水準。
2、引領共享經濟變革。共享經濟發展成為一種商業模式,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條道路,特色小鎮憑借自身發展的包容性,通過踐行共享經濟實現引領性。
3、提供多元共存的文化體驗。特色小鎮與傳統意義上小鎮不同,在于可提供更為多元共存的文化體驗。過去,小鎮幾乎與一元化、封閉劃等號,小鎮青年紛紛逃離,而特色小鎮,天生自帶特色體驗光環體質,將展現比大城市更為開放、包容的特質,成為體驗經濟的肥田沃土。
4、小鎮生活節奏輕松緩慢,緩解大城市生活壓力。城市生活顯得無比壓抑,讓人們時刻處于忙碌、焦慮、緊張的狀態之中,若以特色小鎮閑適而精致的生活方式來予以對沖,則可實現特色小鎮的緩解大城市通病的作用。
總之,特色小鎮在做產業選擇時,不僅要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已有產業優勢,必須同時綜合考慮不同方面的要素,以避免同質化發展。
1、相應國家政策,順應國家大勢。2016年7月, 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在產業形態方面,明確提出,產業定位精準,特色鮮明,戰略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現代農業等發展良好、前景可觀。產業向做特、做精、做強發展,新興產業成長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效果明顯,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手段,推動產業鏈向研發、營銷延伸。
2、深入挖掘優勢產業。依托小鎮自然歷史資源、產業基礎和開發資源等基礎發展條件。挖掘小鎮自身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歷史文化傳統、新興產業等產業基礎。
3、采取差異策略和借鑒策略,填補空白。針對自身產業和資源條件不太鮮明的小鎮,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對本省市乃至全國范圍特色小鎮主題的進行梳理,省市內以差異化競爭為主,做別人不敢做的,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以借鑒為主。
4、以高端產業小鎮為發展目標。特色小鎮應以產業小鎮為主流目標,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
目前特色小鎮建設的關注點都集中于旅游產業,而對其他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旅游產業中比如婚紗攝影、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服務類產業,都是旅游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都是一些“富民產業”,旅游服務類的核心競爭是消費,帶動了游客的消費但卻留不住游客;產業發展的核心的生產,只有盡可能地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才能實現特色小鎮的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實現特色小鎮的高端產業化發展。
5、對特色小鎮建設要承接大城市的功能轉移和功能分工。特色小鎮有了功能,才有產業集聚和人氣。由政府引導推動功能分工建設,平衡區域間發展,緩解城市功能過度集中的問題。
將特色小鎮打造成市中心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載地,有利于疏解市中心過于集中的衛生、教育、文化、商業等功能,實現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下移。特色小鎮應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方式,才能夠有足夠的吸引力集聚大量高端人才和高端產業,產業、文化和旅游正好能夠為特色小鎮實現這一目標。為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新態勢,中國特色小鎮的產業算發展之路勢在必行,以應對嚴峻的市場考驗,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加快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產業的整合,做強做精終端產品,實現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讓特色小鎮獲得跨越性發展和實質性提升,推動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