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要] 目的 探析時間護理措施對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采用常規護理,設為常規組,另外40例采用時間護理措施進行護理,設為試驗組。之后分析臨床效果。結果 試驗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試驗組患者護理有效率92.5%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 時間護理措施對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效果顯著,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時間護理措施;糖尿病;生存質量;影響效果;臨床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5(b)-0099-02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1]。臨床常規治療降血糖、防治并發癥為主,但由于該病病程較長、控制較差,導致效果欠佳。因此尋求有效的護理方法,是該文研究的目的。該院選擇2016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析時間護理措施對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8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②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剔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合并患有泌尿、呼吸系統嚴重內科疾病者;③由于患者自身原因,中途退出者;④合并患有精神類疾病者。80例患者共分為兩組,每組40例。常規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分布在5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42±0.58)歲;患者病程3~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33±0.18)年。試驗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分布在54~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24±0.65)歲。患者病程3~7年之間 ,平均病程為(4.42±0.33)年。研究對象的年齡、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措,包括檢測血糖、用藥指導、一般性口頭教育等。試驗組采用時間護理措施進行護理。主要的時間護理措施有:①成立時間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均經過嚴格培訓并考核合格,包括主治醫生、護士長以及護士。針對患者的病例資料,制定護理計劃。②健康教育護理。每天的早晨、傍晚和睡前這3個時間段,臨床護理人員可以增加與患者的溝通機會,通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播放光盤等方式,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面帶微笑,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臨床發病原因、病情發展、如何治療,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的提問,按照醫囑,提醒患者需要做的檢查。健康教育的頻率為2次/周為好,同時調查患者經過健康教育后近期是否仍舊存在某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并不良生活習慣進行糾正,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③心理護理。患者由于身體忍受病情的折磨,出現焦慮、抑郁、暴躁等不良的心理情緒,生活態度消極,難以配合醫生的治療。臨床護理人員應該增加護患溝通的機會,積極關心患者的內心感受,給予心理護理指導,多提供一些成功的臨床案例,鼓勵患者堅強起來,提高配合治療的信心。④藥物治療時間護理措施。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時間的設置應建立在患者的生理特點的基礎之上。一般而言,需口服磺脲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應叮囑其在早餐前30 min服用;腹壁皮下注射胰島素為三餐前及睡前10 min進行;胰島素泵治療,須緊鄰餐前注射,必要時可在餐后立即給藥。加強血糖監測,頻率約為4~7次/d,以動態、準確地掌握血糖值的變化情況,根據血糖水平變化,適度調整用藥治療方案。⑤飲食護理。由內分泌科的醫師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定量糖類飲食,以主食計算,根據時間的分配要求,定量為早餐50 g干重、午餐100 g干重以及晚餐100 g干重的糖類食物,同時搭配適量的油、鹽、奶類、瓜果蔬菜。嚴禁高脂肪、高熱量、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嚴禁煙酒,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⑥睡眠護理。臨床護理人員保證病房內舒適的休息環境,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并經常詢問患者的睡眠情況,針對睡眠差的患者,可指導科學的睡眠方法,縮短午睡時間,按照科學的作息時間進行睡眠,睡前可飲用溫牛奶或者聽音樂,幫助舒緩情緒,進入睡眠。⑦運動時間護理。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應注意長期堅持,叮囑患者切勿半途而廢。小組成員應指導患者在17:00-18:00進行運動,運動類型可以多樣化,以患者承受能力為限。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患者不同護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與餐后2 h血糖水平。②比較患者不同護理后的臨床效果。無效:患者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有效:患者病情有所改善,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血糖水平有所下降,臨床檢查各項指標綜合改善60%~79%之間。顯效:患者病情明顯改善,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明顯減輕,血糖水平明顯下降或恢復正常水平,臨床檢查各項指標改善80%以上[2]。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空腹血糖水平與餐后2 h血糖水平值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治療有效率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患者不同護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與餐后2 h血糖水平
結果如表1所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與餐后2 h血糖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空腹血糖水平為(5.11±1.09)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為(6.01±1.21)mmoL/L,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
2.2 比較患者不同護理后的臨床效果
結果如表2所示。試驗組護理后,顯效23例,有效14例,治療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易患糖尿病。根據臨床報道顯示,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3-5],且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如何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護理方法,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防止并發癥的產生,促進病情治愈。
臨床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發病離不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在積極通過有效的臨床途徑進行治療的同時,應該采取積極的臨床護理,讓患者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常規的護理方法簡單,臨床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業務水平低,僅僅是遵從醫囑進行簡單的用藥護理和口頭教育,責任性不強,護理效果較差,難以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
糖尿病治療與護理期間,飲食、運動、教育及藥物等都和時間息息相關。時間護理路徑是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的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和方法,是利用先進的臨床護理學知識和專業的護理技巧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時間作為橫軸,將患者的入院后的相關檢查、護理、用藥治療、飲食、睡眠、運動等作為護理的縱軸,形成一個護理的流程表,以確保護理、治療的科學性,并且在整個護理程序中,教會患者相關的護理技術方法,強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于糖尿病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消除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自覺接受健康的飲食、運動、作息行為,并堅持下去,從而促進病情治愈。
該研究顯示,采用時間護理路徑護理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下降,護理效果、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患者有效率高達92.5%,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秋,任毅,任伶俐,等.協同護理聯合系統家庭治療對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血糖血脂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5):1101-1103.
[2] 王平,孟晶晶,陳慧利,等.自我管理模式對初診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2):1067-1069.
[3] 吳群利.家庭護理聯合時間護理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飲食保健,2016,3(18):102-103.
[4] 邱蘭英,楊樹平.時間護理聯合健康宣教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行為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0):244.
[5] 鄭亞平.2010-2015年我國糖尿病社區護理研究現狀與熱點領域的文獻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21):2629-2634.
(收稿日期: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