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影
【摘要】《幼兒園教師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 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提高家長教育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 問題 活動形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14-02
我園為了加強家園合作,促進家園的有效溝通,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會”、“家長進課堂”等等。其中,“家長進課堂”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已成為幼兒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將活動的開展情況分享一下。
一、問題的產生、活動的由來
大班有一節交警的課,老師們課前學習了很多交警指揮的手勢,上課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問題,有一些專業的知識還是被孩子們問得懵懵的, 在課后我們反思時,一位老師指出有位家長是交警支隊的,不懂的問題,我們可以咨詢她。離園時,我們互相交流 ,她說,我可以給孩子們來講 ! 于是,我們邀請這位家長來給孩子們上這節課,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家長也可以作為教育者身份參與幼兒園的課堂。
家長進課堂活動就是家長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進入到幼兒學習生活環境中,利用家長們所具有的才能發揮各自的特長,在孩子們共同學習和游戲中,使孩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經驗,我們開始分享給其他班級,相繼在全園開展起來。在班級家長會的時候,我們也會跟家長交流“家長進課堂”的作用和意義,爭取家長的認同和更多的家長資源。
二、豐富的活動形式,精彩的活動內容
家長進課堂,要根據幼兒和課堂的需要,還要根據家長的資源優勢而定。一般而言,我們會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專業性較強的家長帶來的“專業課”。
我們邀請一名身為牙科醫生的媽媽開展了一節《牙齒小衛士》的活動。活動中, 借助模型小道具,展示蛀牙形成原因,再介紹正確的刷牙方法,并請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活動后,我們在區角里增設了牙科診所,將活動道具投放進去,孩子們模仿著牙醫的語言和動作給病人看病,在游戲交往中,將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同時也將刷牙的好習慣自然而然的養成了。
(二)爸爸進課堂,為幼兒園增添活力。
“手打開,手放下”、“稍息!立正!向右轉!齊步走!”
這是體育老師劉一鳴的爸爸帶來的體育課堂《小小搬運工》,響亮的口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陽剛之氣,真正體驗到了體育課的魅力。中班蓋明宇的爸爸帶來了一節科學實驗活動,與孩子們一起做有關磁鐵的探索性游戲。來自武警支隊的一位爸爸,帶著幾位同事一起為孩子們展示軍姿和隊列,給孩子們樹立了規范的榜樣。孩子們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都很少有爸爸們的悉心陪伴,幼兒園利用爸爸們的優勢,滿足了孩子們內心的渴望,豐富了幼兒園教育資源。
(三)給幼兒提供專業的場所進行參觀教育活動。
朱歆瑤的媽媽在新華書店上班,為了增加幼兒對圖書的認識,培養愛上閱讀的習慣,她帶領大二班的孩子們來到了圖書館。她帶著孩子們參觀了圖書館的各個區域,講解了圖書館看書的注意事項,還有從小閱讀的好處等等。劉欣語的爸爸在敬老院上班,于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他組織孩子們去敬老院參觀,孩子們看到了老人的生活場景,為老人獻上手工作品,為老人捶捶背、梳梳頭,還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節目。通過活動,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了溫暖,培養了孩子們用實際行動去關愛老人的好習慣。
除了以上家長進課堂的形式以外,還有一些家長要求走進課堂。家長愿意主動來到班級為幼兒帶來進行準備的講故事、手工制作等教育活動,這說明家長對幼兒園的進課堂活動的支持和認可。對于這一類的家長,我們也會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家長參與,發揮家長的最大價值。
三、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符合計劃需要
教師在組織家長進課堂活動前,要針對本活動有一個嚴密的計劃,對班里家長的情況要有清晰的了解,了解他們的上班特點。在學期初家長會的時候,就要與家長說明白“家長進課堂”的組織內容、形式、意義,鼓勵家長主動報名。
(一)邀請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家長進課堂。
小、中、大幼兒年齡特點不同,發展需要也不一樣,家長進課堂的內容側重點也不一樣。例如,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弱,生活習慣需要加強培養。我們就請醫生家長進課堂,給孩子們講解生活中保護牙齒、愛護眼睛、保持健康等方面的知識。中、大班的幼兒探究欲望逐漸增強,我們就邀請老師家長進課堂,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望,探索一些科學知識,同時要與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相結合。
(二)邀請可以配合班級教學開展的專業家長進課堂。
家長從事不同的職業,每種職業都有其獨特性。教師邀請家長進課堂時,要結合幼兒園日常教學開展的需要,依據家長的職業優勢,合理安排家長進課堂活動。例如,大班開展“飛機”的主題活動,恰好有家長從事中學物理教學工作,教師可以將其請進家長進課堂,為幼兒講解“飛機”的制作原理等知識。大班孩子們馬上要上小學了,有家長正好在小學上班,可以邀請他為幼兒介紹小學的學習生活等等。
(三)根據幼兒興趣點或偶發事件,隨機邀請家長進課堂。
日常生活中,幼兒會突然對一些事情產生興趣。例如,一次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盯著一群“螞蟻”看著不走,正好有家長從事生物研究的大學教師,教師可以將其請進課堂為幼兒進行螞蟻生活習性的介紹。班里要舉行地震演練,恰好有家長是醫院的骨科醫生,我們請這樣的家長來,為幼兒用布娃娃做道具演示并講解解救砸傷、摔傷病人的過程,幫助幼兒加強自我保護能力,并能從家長身上學到救死扶傷、英勇無畏的仁愛精神。
四、優化教育資源、達成良好共育效果
(一)豐富了教育形式,開拓了教育資源。
家長進課堂,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豐富了課程內容。自從開展了家長進課堂活動,幼兒園由單一的教師教育,變成了豐富多彩的人群,有專業的醫生、護士、武警、消防警察,還有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他們的到來,豐富了教學課堂,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拓展了眼界。
(二)使家長認識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對幼兒教師多了一份尊重。
家長進課堂活動中,不僅讓家長更加認識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方面懂得了用合適的教育方法,理解了幼兒教師的辛苦,對教師更加尊重,拉近了老師、家長心靈的距離。 (三)使幼兒變得更加自信、驕傲,培養良好親子感情。
家長走進了課堂,使幼兒驚奇地發現,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如此能干。在幼兒重新認識爸爸媽媽的心理過程中,不僅有對爸爸媽媽的親情,更多的是一份尊敬與依戀。
家長進課堂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家長的教育資源,教師也要做好一些相關工作。在活動前要與家長充分溝通,對活動的環節、形式要熟知,幫助他們制定活動目標,設計活動方案,確保活動的質量。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配合好工作,發放材料,還有組織幼兒等等。活動后,教師要對家長參與活動進行鼓勵,給予肯定,在家長會上要給予表揚,將情況反饋給其他家長,對后期家長進課堂活動也是一個促進作用。
家長進課堂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教師需要在日常接觸中加強對家長的了解,針對家長理念狀況、專業知識、思想品質、工作能力等,認真甄選,細致幫助,用心打造家長的教師職業形象,讓家長進課堂活動深受幼兒喜歡并使幼兒真正受益,真正達到資源共享、多元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潔.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互補[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