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宜秀
摘要 本文對當前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普及科學知識、強化政府職能、推進循環經濟、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倡綠色消費等系列措施,以期為農村環境的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環境;問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280-02
十八大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隨著科技發展,農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但由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務農人數急劇下降,在一些地區出現了部分土地拋荒的現象。雖然如此,但較以前的過度放牧、過度開墾,農村生態環境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在此同時,由于勞動力的減少,省時、省力、高效的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被大量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技術方法等原因,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同時養殖業由散養到集中養殖,很多污水、死禽處置存在不當;農村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一次性用品隨意丟棄;泥塘河堰疏于管理。這些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綜合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 當前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的不合理使用
1.1.1 化肥使用不當。化肥使用不當不僅浪費肥料,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在肥料用量上帶有盲目性,在施肥方式上普遍存在“三輕三重”的現象,即“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重大量元素肥,輕微量元素肥”,導致碳磷鉀比例嚴重失調。
1.1.2 農藥除草劑使用不當,清理農藥殘留物時將其直接倒入河水泥塘。由于技術方法不到位,造成部分地區大量鳥類、魚類及害蟲天敵死亡,一些花草滅絕,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很大破壞。同時,農藥殘留物污染空氣、土壤、水源,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威脅。
1.1.3 農用薄膜污染。目前多數農用薄膜由聚乙烯成分組成,這種材料性能穩定,在自然環境中其分解性差。殘膜留在土壤中很難降解,當土壤中含量過多時,耕作層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影響土壤性能和作物產量[1]。
1.2 畜禽糞便污染
傳統畜禽散養被逐步淘汰,且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畜禽規模養殖已形成一種趨勢。一批規模養殖在農村及城鄉結合部應運而生。食料添加激素,在出欄率提高、生產周期縮短的情況下,養殖畜禽排放的污染物也大大增加。一些糞便不做任何處理便直接排出場外。更有甚者病死畜禽不經任何處理便被直接扔進河道。有機物分解產生一些惡臭氣體,導致蚊蠅滋生,嚴重污染環境。
1.3 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有生活垃圾、包裝廢棄物、一次性用品、廢舊衣鞋帽以及廢舊電池、燈管、燈泡、玻璃瓶等,這些廢物被隨意倒到河壩路旁田角。以前農戶廚房剩余物等生活垃圾通過自養的畜禽可消化利用,現如今農戶廚房油膩臟水隨意拋灑,臟水所到之處蚊蠅滋生。
1.4 泥塘河堰疏于管理
泥塘沒有清淤,有的甚至成為垃圾池。有的河堰破損,河里浮游生物等被人采用電擊的方法捕盡,導致魚蝦難以生存。
2 原因分析
2.1 科技知識缺乏
人們不能合理使用農業生產資料,不自覺地造成污染和浪費。此外,農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偏低[2]。
2.2 生態意識薄弱
生態意識是人們把握和處理人與自然環境時應持的一種健康、合理的態度和理念。其要義在于維護生命的權利,順應自然規律,謀求自然的和諧關系,保障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而實際情況是部分人沒有生態概念,只顧眼前利益。
2.3 環境保護及有關部門監管難以到位
環境保護涉及面廣,內容繁多,有的暫時還未納入執法范圍;而在農村,親戚鄰里人緣關系錯綜復雜,要想有效實施環境監管存在一定的難度。
3 對策
3.1 普及科技知識
3.1.1 合理使用農藥。農藥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大氣、土壤及水中,影響土質及水體。應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病蟲害防治時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握最佳時機用藥,注意農業部門的病蟲預測預報[3-4]。掌握農藥的使用濃度和方法,合理配制農藥,做到隨配隨用。注意保護好天敵。
3.1.2 平衡配方施肥。普及測土配方施肥知識,改進施肥方法。加大有機肥的使用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3.1.3 減少農膜使用。應盡量減少農膜殘留,延長農膜的使用年限,做到多次循環使用,實現一膜2年用或多年用。
3.1.4 嚴格使用除草劑。嚴格掌握使用時期,選擇正確的施藥方法,注意田間管理。裝藥袋收回后不應隨意丟棄。
3.1.5 固體廢棄物處理。固體廢棄物可分回收和不可回收2個部分。對于可回收部分,村民分門別類送垃圾至固定回收站處置;對于不可回收部分,每個村民組設置1個垃圾中轉站或填埋場,統一處置。至于填埋場和垃圾中轉站的設置點必須通過環評。
3.2 政府重視,轉變政府職能,把生態指標納入政績考核
3.2.1 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特別應該發揮村組織的作用。村組織在基層,對農村基本情況大致都了解。在廣大農村,基層組織起到了很大作用,把一些可控制的生態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近年來,政府把秸稈焚燒當作重點來抓;政府把禁止村民明火上山掃墓當作一件大事來抓,使大片的森林得以修養生息。此外,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推進農村環境的治理進程。
3.2.2 制定村規民約。在整個《環保法》的框架內公開信息,并且對違規違法進行責任追究。
3.3 加強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要從小培養,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影視公益廣告是教育的有效途徑,應加大宣傳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力度,把環境保護融入人們的思想觀念,把可持續發展貫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使其變成一種自覺行動,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3.4 推進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其生產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沼氣池,倡導綠色生態養殖[5-6]。
3.5 保護生物多樣性
冬季清溝清泥塘,修塘堰壩。保護水底生態,保護好天敵,嚴格禁止用電濫捕魚蝦,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3.6 提倡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指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購買和消費活動,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行為。綠色消費是從滿足生態需要出發,以有益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內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的統稱。綠色消費包括的內容非常寬泛,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生活中盡量少用一次性產品及難降解的塑料制品。改變生活方式,節約資源,倡導低碳生活。
4 參考文獻
[1] 賈小梅,彭欣然,杜靜.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41(5):42-44.
[2] 周偉.關于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對策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6):88-89.
[3] 崔家榮.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對策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3):60-62.
[4] 趙蓉,梁菁華,周林.關于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化的問題和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1):44-46.
[5] 聞雅,周恩遠.中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39(6):127-129.
[6] 王婷婷,蔣知棟,楊耀淇,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10):2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