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關鍵詞】 《弟子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43—01
《弟子規》流傳至今300多年,是我國教育中的一塊瑰寶,它承載著我國人民長期實踐教育的智慧結晶,凝聚著前人的道德理論和悠久的文化內涵。在教育教學中,利用《弟子規》來約束和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敦厚善良的心性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弟子規》來影響初中生的行為規范的養成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談一些淺顯認識,與大家分享。
一、學習《弟子規》,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我們一提到“學習”這個詞,想到的往往就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術等等,而往往忽略了一個人的行為禮儀也是需要長久的學習才能養成的,成為自己人格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俗話說,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可見禮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初中生都是13-16歲的孩子,正處在叛逆期,他們好動、迷戀網絡、學習不積極、孤僻冷漠、不愿與人交往,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弟子規》,讓他們從《弟子規》中體悟,“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道理,學會“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做人原則和規范。首先, 學習《弟子規》能不同程度上改變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氣,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逐漸懂得約束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其次,讓學生在長久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到《弟子規》對自己、對他人的好處,從而在待人接物、處事求學中,更加謙虛謹慎,積極向上,不荒廢時日。最后,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不但能增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而且在學生的背記中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作為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認真帶領學生學習《弟子規》,能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踐行《弟子規》,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初中生大都學習過《中學生手冊》《中學生行為準則》《校規章制度》等等,可是即使同學們把那些條條框框背得滾瓜爛熟,在行為中還是我行我素,給班級甚至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長此以往還養成一身的不良習氣。所以,作為中學教師,要想真正讓學生在《弟子規》中學到一些做人原則、處事的方法,讓學生從小立志做一個有禮、有義、有志、有用的優秀人才,就要引導學生把《弟子規》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滲透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教育和影響。實踐的作用往往大于說教,《弟子規》的好處在于實用,光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去踐行、去嘗試,從而真正明白什么叫“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真正懂得什么叫“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所以,教師在生活、學習中結合學生的行為案例,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培養,能起到潛移默化、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營造《弟子規》氛圍,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環境能改變一個人,對于正在成長的初中生來說更是如此。初中生身心各方面都正在成長、發展中,他們最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一些東西。“孟母三遷”的故事更能告訴我們環境對于一個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學生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常聽有些父母說,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不但對孩子交的朋友要了解,而且對孩子周末去什么地方玩耍也要掌握。這不但是對孩子的安全考慮,更是擔心孩子融入一些不良的環境,給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帶成不必要麻煩。所以,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受到《弟子規》的教育和感染,就要給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校本文化、校訓、學風、辦學目標等等與《弟子規》結合起來,在教育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教育教學的作用。當然,為了校園文化、為了時時提醒學生,教師可以讓書法寫得好的學生抄寫一部分《弟子規》貼到走廊或者讀書角,每天提醒學生、約束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長久的自我約束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個積極向上、好學樂學、陽光上進的好學生。
總之,《弟子規》凝聚了前人的道德理性,涵蓋了悠久的文化內涵,只要教師能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中合理運用,一定能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從不同側面和層次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