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江芳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學;動態生成;教學內容;學習方式;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70—01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往往是靜態的:要么是正襟危坐聽得沉寂;要么是精神不振伏桌而睡。在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課,使之更具魅力和實效呢?
一、教學內容動態生成
什么是動態生成呢?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 生—生”、“ 師—生”與文本間相互學習,彼此借鑒,讓師生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重新動態生成課堂資源,從而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過程的動態性。即教師不能再按照一成不變的計劃預設教學過程,而應是根據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在課堂上不斷調整教學節奏,從而使學生在互動中得到發展,在螺旋前進中獲得提高。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是活的、有靈魂的。教師要融入學生中,平等、民主地分享自己的知識見解和情感體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課堂充盈著和諧、民主的氛圍。
教學素材的動態性呈現。在每一次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原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在互動中呈現出來。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讓學生結合教材在互動中生成鮮活的教學資源;也可以以社會熱點時事為契機,開發出跨學科資源。
怎樣構建動態課堂呢?我們要樹立生本思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展現學生的風采。現在大多數教學設計的內容過于細致,各個教學環節被預設得一成不變,模式固定,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既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又要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是動態課堂對預設方案的基本要求。課前預設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情,提前預測課堂上學生會生成什么樣的問題,以及會有什么樣的答案,進而找出應對措施,而且預設一定要有時間彈性,這樣不僅有助于掌控課堂中出現的意外,更為我們的有效動態生成提供可能。
二、采用動態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首先,學習方式要動態化。傳統的思想政治課一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固定的活動,而自主、合作、探究則是三種動態的學習方式,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們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在自主學習中,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分析就會提高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探究作為學習的動力,能促使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動態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關鍵的部分。
其次,教學方式也不能教條化。新課程改革以來,涌現出的教學方法五花八門,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各種套路式的教學模式束縛。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既要暴露學生問題,也要允許學生對問題有獨特的見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動態的教學方法創新,既要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還要比較、鑒別各種生成的答案,總結歸納出創新的結果,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和深刻性。
三、融入情境使教學更加生動
思想政治教材的改革,從模塊設計、知識內容和案例選擇等方面來看,改變了刻板枯燥的理論說教,采用了與時俱進、活潑有趣的素材,幽默風趣的語言和緊貼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學以致用,把握時代脈搏是它的一大亮點。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的教學要生活化、情境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處理教材內容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身臨其境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運用各種情境,激趣導入。思想政治課肩負著把學生做人做事與做學問統一起來的使命,難免讓學生覺得有些高深,為此,在上課伊始快速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非常有必要。可以運用學生們喜歡的音樂、圖片和視頻等導入新課,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探究知識的熱情,同時,我們預設的情境要宣揚正能量,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悟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促進學生良好道德行為和習慣的養成。
創設故事情境,構建生活課堂。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材堅持“三貼近”原則,把真實生活典型化,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們必須圍繞核心知識,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激發他們創造性的教學情境,重點設置思維疑點,發動學生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自己設計,自己表演,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體驗、探究,內化知識,進而指導生活實踐,讓學生知行統一,學以致用。
創設懸念情境,拓展學習空間。人類對真理的追求永無止境,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學,要體現其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我們的教學要在內容的表達上留有適當的空白,給學生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在課后留下懸念,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嘗試探究,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