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創新能力;師生關系;教學觀念;質疑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116—01
思想品德課因為其理論性強且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涉及到眾多學科的知識內容,在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中學思想品德課在實施“創新教育”過程中卻困難重重,特別是怎樣找準教育與創新的結合點,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點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作為長期從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在此,筆者談幾點粗淺的體會和看法。
一、轉變自身教育觀念,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足以說明師生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只有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才能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有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這樣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議,在課堂上才能與老師成為真正的朋友,學起來也就輕松了,思維活躍,才能有所創新。反之,如果課堂氣氛過于嚴肅、沉悶,學生處于緊張的學習過程中,總擔心自己這錯那錯,會受到批評,其創造性則會受到抑制,智力發展受到阻礙。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教育觀念要從傳統型向創新型轉變。在教學中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真誠地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覺得老師既是一個可親可敬的長者,又是一個能幫助自己的大朋友。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使學生敢于表現自己、質疑問難,向傳統挑戰,學生的思維品質、創新能力就會得到有效培養與鍛煉。
二、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道理很簡單,飯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書要自己讀,進步要靠自己,如果離開了學生自身的動力,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一切教育都不會起多大的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新知識,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這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特別強烈。”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自主探索,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如在講“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課前,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么?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2.舉例說明是誰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4.說說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人物及其成就。5.中華文化有哪些內容構成?6.說說日常生活中充滿哲理的諺語或格言。7.中華文化的特點、地位及深遠影響是什么?8.講故事:負荊請罪、蘇武牧羊、徙木為信。9.說說中華傳統美德。把全班學生分成五組,要求他們結合書本知識、聯系各科的相關知識并從網上搜集資料,共同分析探討這幾個問題。在學習中,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教師只是發揮了組織者的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以發揮。這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品質。
三、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發展創新思維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獨立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有與眾不同的構思,抓住思維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通過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打開學生的心扉,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發散思維,獨立思考,求得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中設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培養其創新思維起著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學“節約資源”這一內容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句標語:‘別讓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為你的眼淚。這說明全球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問題,可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浪費水的現象十分嚴重,你們認為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積極思考、探究,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比如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道德手段等,后來得出了一個比較綜合的答案。通過上述活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主動探索,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氣氛,培養了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