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要】“少教多學”理念下的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倡導語文教學整體、融合、多元。體現了“教育是一生的影響力”,本文針對語文整合式教學做了一個探討,概述其價值意義及具體操作模式。
【關鍵詞】少教多學 高中語文 整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49-01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中心,教師負責傳道授業解惑,只注重教師單向輸出,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以應付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阻礙了語文教學的發展,也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在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大環境下,要求語文教學更重視綜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為此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而“少教多學”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協作精神為關鍵,激發學生在課堂的創造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高中語文學科內容多,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往往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小,也無法形成整體系統性認知,語文能力與素養的提高更無從談起。整合式教學倡導整體、融合、互動、多元的教學模式,將高中語文課堂整合成綜合的對話,互動課堂,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及教學教育目標,通過這一新型理念和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更科學,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倡導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閱讀,體會,思考,鑒賞,培養他們對語文的興趣,這與“少教多學”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整合教學資源,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創造性的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引導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下面就以筆者執教的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鑒賞部分為例,探討依據“少教多學”理念,如何實施整合式教學。
(一)開發教材,整合目標
教師要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整合教材資源,將教材呈現的知識加以重組,例如,可以對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整合,以期讓學生更深入的領悟同一作家的作品風格,如可以將杜甫的《蜀相》《旅夜書懷》《登岳陽樓》《閣夜》四首詩整合成一個專題,把握杜甫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的不同的感悟,更全面,動態的掌握杜甫其人其詩。也可以對同類作品進行整合,如鮑照《擬行路難》,陸游的《書憤》,杜甫的《蜀相》表達的都是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可以將這幾首詩組成一個專題,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仕途失意之感。開發整合教材是教師“少教”學生自主“多學”的前提,要求教師對教材要深層次地挖掘,這也是一位語文教師智慧與學識修養的整體體現。好的教材開發不僅呈現了知識,更構建了學習空間。
(二)授之于“漁”,整合話題
本教材詩歌多,涉及詩人多,題材多,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逐一解讀,既破壞了詩歌的美感,也使學生喪失了對詩歌的興趣。教師應該教給學生的并不是某一位詩人的詩風特色,或某首詩歌的情感主旨,應教給學生的是如何鑒賞詩歌,如何讀懂詩歌。筆者主要從知人論世、把握形象、領略詩境、掌握手法、區分風格、形成流派六個層面教給學生如何鑒賞詩歌。教師應要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團隊合作能力對某個專題從以上六個層面進行整合式研究探討,可以利用互聯網,查閱相關書籍文獻,以團隊的形式進行課前預習準備,然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展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探究精神。
(三)強化練習,整合過程
通常練習是為了鞏固知識,這是很多教學方式中都會采用的模式,整合式教學也不例外,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自主思考有效結合,學生獲得新知識后采取練習的形式加深理解,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選擇實際問題作為案例,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呈現的問題具有新穎性、現實性和可解決性的特征,以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提煉、概括、表達及其形式是關鍵。也可以以團隊的形式完成相應的學習成果,如探究小論文,感悟文章等等。
(四)教法靈活,整合方法
整合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思考,比如李白的專題教學中,我執教的班級有的小組進行詩歌誦讀,聲情并茂地誦讀了《將進酒》感染了其他同學,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感悟李白,有的小組以篇章式演繹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將李白的一生呈現出來,形式多樣,效果良好。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展開課堂競賽,如搶答比賽和辯論賽,將教學資源與競賽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總之,“少教多學”理念指導下的整合式教學課堂努力將語文教學從傳統的單向輸出轉換為“以學生為主體”,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彈性的發揮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但是從筆者執教的經歷來看,整合式教學還存在若干問題,任重而道遠,但不應否定的是整合式教學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一個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殷亞楠.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4(24)
[2]張雅萍.“少教多學”理念下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芻議[J].語文教學通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