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麗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76-01
隨著新時代教育使命的不斷變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應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及時革新課堂教學思路、內容與形式,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拓展學生的視野。道德與法治新思路創新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更體現了教學的本質,這樣才能緊隨時代步伐,更全面、更深入的掌握瞬息萬變的社會。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總的來說,當前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許多不足之處,教學急需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教學過于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的啟迪,教學方式枯燥、單一,師生之間缺乏深入交流和有效互動,諸多問題導致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熱情,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學生也缺乏獨特見解。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設置不夠科學,內容較為落后,這使得學生思維僵化,視野受到局限。傳統灌輸的教學模式更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不能靈活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當下的新聞熱點緊密結合起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教學工作者必須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創新課堂教學。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思路
(一)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主要是通過構建學生健全的思想精神體系來影響學生的行為,在現代社會,教學工作不能僅停留在課堂的講解上,將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更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生活認知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所學的知識。實踐出真知,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來自于實踐活動,創新道德與法治教學則要求教師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從實踐中獲得啟發,增加學生的感知經驗。理論知識目的是為人們的具體行動提供依據或者是指導,將教學與實踐結合有利于強化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意識,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監督權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從網上找尋一段真實的案例,讓學生來分析這個案例,通過學生的分析交流讓學生逐漸明白監督權的重要意義,同時增強學生行使監督權的能力。實踐活動具有檢驗的作用,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和環境,讓學生在“做中學”,逐漸豐富學生的經歷、理解力、分析能力等。
(二)課堂教學形式應呈現多元化的特點
信息時代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基礎新的信息也更加高效便捷,這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然而,這對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的情趣愛好、思維方式、學習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道德與法治的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如果教師仍然依賴于黑板、粉筆、教材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很快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夠理想。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創設情境、案例教學都是不錯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師可以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與學生交流分享政治知識,延伸課堂教學,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道德與法治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
(三)深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深邃理念
應試教育對我國各學科的教學影響重大,在長期應試教育理念下人們已經習慣性將學習的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關鍵。傳統的教學理念導致初中政治教學以成績為宗旨,教學僵化枯燥,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我們應當創新政治教學理念,真正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關心每個學生的能力發展,突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轉變落后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理念,努力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四)培養學生不懈創新的動態思維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關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失時機地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同樣如此,教師不能一味向學生灌輸各種理念知識,導致學生失去了主動探究和創新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遇到新的問題容易陷入迷茫,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允許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深挖細研,巧妙設置疑問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設置疑問時教師要靈活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新時代社會需要獨立思考、大膽創新、有獨到見解的人才,思想教育也有必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造條件。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許多問題并沒有唯一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這一類問題,教師更應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學生的思維方式、勇氣、創新精神、探究能力比單純的教材知識更具有意義。
道德與法治對一個人的精神品質的培養意義重大,教師肩負著學生健康成長的重大責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新工作任重而道遠。針對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教師應當提高自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創新教學的理念、形式、內容,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學的出發點推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