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日益凸顯,要求職業生涯教育改革創新,輔導員作為職業生涯教育的骨干力量,理應肩負提高就業質量的責任,將國家宏觀政策、企業用人需求嵌入課堂教育,借助媒體平臺豐富實踐教學,潤物細無聲的“澆灌”每一位大學畢業生,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關鍵詞】輔導員 職業生涯教育 就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187-02
2008年,金融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也不可避免遭此沖擊。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主要是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沖突,就業需求形勢不穩定,出現“退招”熱潮,給處于象牙塔庇護下的大學生上了沉重的一課,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迫在眉睫。當前就業面臨的基本形勢同時也給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發起了警示,大部分高校依托政府人才政策和企業的人才需求,對學校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將職業生涯教育置于學校教育重要地位,實現就業質量的提升。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主要是由高校輔導員任教,因此,輔導員的職能充分發揮很大程度上影響就業質量。輔導員作為一名忠實的職業生涯教育者,是用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孺子牛般地去“呵護”和“澆灌”每一位莘莘學子。因此,如何發揮輔導員的“澆灌”成為當前職業生涯教育提升就業質量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輔導員的內涵和職責
輔導員在高校中發揮教師和管理雙重功效,同時承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春風化雨、不求回報,對待思想政治工作有“釘釘子”精神。2017年對《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進行重新修訂,這次修訂的內容正是對習近平講話系列精神的重要詮釋,有利于規范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同時也是提升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的制度創新之舉。輔導員擔任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雙拼”角色,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則需增強自身感染力,增加工作的溫度,為此,應著重把握好大學生這個首責業主的政治思想引領者、大學生的學業生活和成長成才助力者、大學生健康安全守護者的三個角色定位[1]。
輔導員工作的要求主要有:一是自身層面建設,加強自身思想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吸收,不忘初心,努力汲取前行的力量。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事、時、勢創新發展。此外,為了提高開展學生工作能力,需參加職業指導師、大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師等相關業務培訓,以及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等專題培訓;二是學生思想工作層面,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形勢政策教育、弘揚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創新創業教育等學習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世界和當前中國局勢、敢于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和歷史使命,腳踏實地艱苦奮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生力軍。
二、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質量現狀分析
(一)職業生涯教育現狀
20世紀初,我國職業教育理念出現萌芽,后因各種歷史因素制約未得到正常的發育和成長。于20世紀末,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取得革命性的發展,高校改革擴招培養模式進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而且1995年教委頒布的《關于在高等院校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的通知》為各個高校開展就業指導活動提供了政策性的引導,就業指導開始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視。21世紀初,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出現“雙向選擇”的局面,高校開始反思目前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輔導[2]。2007年教育部根據目前的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制定《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其中提到“提倡從2008年起普遍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強調貫穿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的重要意義”[3]。高校將此納入大學教育過程,至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出現重要的發展機遇,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和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
時至今日,職業生涯教育出現探索期、萌芽期、穩定期等發展過程,就業數量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令人沉重的反思,如就業結構不合理、就業質量不高、就業失業不平衡發展,這就要求善于總結發現職業生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職業生涯理論教育的深度不夠,學生職業生涯意識不足,認為只要自己能力和學識過硬即可,存在過于片面化和理想化;其次,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主要是講解職業指導理論及職業規劃制定方法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缺乏“教”與“學”的課堂互動和一對一專業的咨詢和指導,缺乏專業的和個性化的指導及社會實踐案例教學;第三,目前,職業生涯教育運用的職業測評機制不健全,主要借助國外的測評方法和網絡零散測試的測評過于保守,缺乏專業和權威的測評手段,缺乏中國化的獨創性的測評機制。最后,缺乏職業指導實操能力,這個主要是職業生涯教育者層面,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數量不多,同時教師自身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培訓。
(二)當前提升就業質量建設的必要性
就業是民生的支柱,大學生就業是民生建設的發展動力。大學生作為新生代力量,將其合理配置到適合的崗位是實現新老交替和人才更新的關鍵。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儲備高能力應用人才,其就業問題得到解決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社會國家更加穩定,有利于促進就業成就和諧社會。大學生近十年的就業嚴峻形勢給我們的就業質量建設上了沉重的一課,縱觀2008-2018年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的變化[4]可以得出(如圖一和表一):一是,每年都是幾十萬的增加,短短十年間增加了261萬,2018年達到820萬,創歷史新高;二是,1999年高校開始推行擴招政策,之后的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高校教育模式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發展轉變,這種培養模式對就業的影響是用人單位有位無人和畢業生有人無位,不僅就業質量得不到提高,而且增加了就業壓力。
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的相關政策和實踐研究,每年不斷加大提供就業崗位的數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的嚴峻局面,但勞動力就業市場仍然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工難屢見不鮮。
三、輔導員參與職業生涯課程教育提升就業質量的路徑
(一)踐行“以德為行,以學為上”的教育理念
“以德為行,以學為上”[5]是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下中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倡的新的教育理念,“德”與“學”的結合是把握時代脈搏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高校輔導員被稱為“定海神針”和“監測儀器”,維護校園穩定和監控教學秩序[6],理應在實踐中貫穿“以德為行,以學為上”的理念。新形勢下,高校要把輔導員建設作為培養職業生涯教育的骨干力量的重中之重來抓,打造一支“戰斗力強、政治素質高、學生工作過硬”的職業生涯教育隊伍,提高當前大學的就業質量。這一宏偉目標能否離不開輔導員自身的努力。除了日常的常規工作,還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輔導員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建設,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凝練跟大學生就業相關的政策,貫穿學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的同時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就業方向;二是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教育引入第二課堂教學,通過現場實踐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通過融入校園科教文衛等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拓展學生眼界和思維視野,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
(二)開展校企合作,推進就職體驗
我國目前的實踐教學主要集中在校內的實驗室,部分專業的跨專業實訓依托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較為薄弱,應結合《國務院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高校引入豐富職業生涯的實踐教育,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和提升其提高質量,進而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將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校園是高校改革發展的重要趨勢,用人單位通過講座和沙龍、青年訓練營、去企業實地參觀等方式將用人的需求和工作能力要求走進校園,給大學生提供面對面的就業前教育的機會,大學生了解用人單位及其招聘要求后可以有的放矢,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開展校企合作需要充分發揮學?!耙M來”和學生“走出去”,這中間需要發揮輔導員的橋梁紐帶作用,輔導員通過參加產學研與企業的了解和溝通,結合所帶專業的特征和學生特點,積極動員學生參與企業提供的實習機會,接受相應的指導并完成就業體驗和職業訓練。
(三)借助互聯網+,建立就業網絡平臺
“互聯網+”即“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新形態,同時也是知識創新推動和催生互聯網形態的演變?!盎ヂ摼W+”是互聯網思維發展的升級,是創新創造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生態。
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立職業生涯工作室和就業指導中心的“線下”服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畢業生的職業困惑,但由于其時間成本高、政策解讀的不全面、配備專業教師不充沛等問題的出現,導致“線下”服務發展越來越困難。為此,豐富發展職業生涯“線上”教育模式提上日程,開始引入咨詢電話、設立專題網站,通過輔導員管理和維護為主、學生參與為輔,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下“互聯網+”優勢,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當前,由于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的發展,通過借助該平臺,除了在線答疑外定期發送當前的就業政策和創新創業政策,如跟大學生就業相關的“西部發展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入伍當兵”的國家項目政策,及“考公”、“考研”等擇業和升學,及相關企業招聘和各專業優秀畢業生求職案例分享的推文,此外,目前一些網絡直播發展迅速,輔導員可以通過該平臺跟學生“線上”互動并提供相關就業指導,確保每一位大學生知曉、理解、掌握并踐行該政策。
(四)總結
“互聯網+”時代對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質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就業質量是當前重要的課題,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的共同重視和支持,同時也需充分發揮輔導員的“澆灌”職能。輔導員通過辛勤的“澆灌”,將就業政策、就業能力等種子播撒到學生心中,春風化雨和潤物細無聲地照亮他們就業前行的路。
參考文獻:
[1]楊寶忠.《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吉林日報》,2017-08-11.
[2]王邦田.《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與對策思考》,《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年第4期.
[3]沈雪萍.《基于人本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教育與職業》,2010年第5期.
[4]數據來源:http://www.fengup.com/daxue/69603.htm.
[5]蔣琳.《試探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基于“以德為行,以學為上”教育思想》,《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年第5期.
[6]張韻.《淺談輔導員隊伍的自身建設的若干問題》,https://www.xzbu.com/1/view-3678985.htm.
作者簡介:
袁桂娟(1988年12月-),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學歷,助教職稱,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