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豆 張建國 董喬生
【摘要】高中地理教材是負載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會存在教師不能正確使用教材的情況,從而使得教材不能最大程度發揮其育人價值,進一步致使教育理念的落空。本文通過對影響高中地理教材使用情況的可能因素進行具體分析,以期為實際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確使用教材提出指導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科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166-02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的、負載著地理知識信息的一切材料和手段。[1]高中地理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其使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教育的實際落實情況。教學過程中,教材的不當處理普遍存在,如教師教材觀存在誤區,一味“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師關注教學輔導用書和多媒體的使用,教材形同虛設;由于課時有限,教材探究活動并未真正展開。由此看見,高中地理教材使用問題層出不窮。本文主要對影響高中地理教材使用情況的可能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包括教材本身、教師與學生、課程設置與課時、考試評價、多媒體運用五大方面,以期為教育工作者合理使用教材提出有效建議。
一、教材本身
高中地理教材從結構上看,包括三大系統:課文系統、圖像系統、作業系統;從內容上看,可劃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應用地理三個部分;從高中地理教材結構和內容上看,教材存在系統性較強、結構復雜、內容涉及面廣等特點,加之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存在課時緊張、學生和教師主觀上對教材理解存在差異、現有教學環境的限制等因素的影響,教材使用不當的現象是客觀存在,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不能很好的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立德樹人的培養理念也流于形式。因此建議教材本身內容設置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條件;教材活動應考慮到實際的教學環境;考慮到課時限制應精簡教材內容;教師應形成正確的教材觀,遵從于教材內容的同時創生符合具體教學情境和學生素養發展的課程內容;教材編制應更具生活性、趣味性與啟發性。
二、教師與學生
教師與學生對于教材本質的認識是決定教材使用的關鍵因素。新課程理念引領下,地理教師應將教材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文本與媒介,它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地理事象及其規律,為培養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而服務。高中不同學齡段學生自身知識儲備量與認知能力不夠完善,對于教材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于教材的理解。因此,教師應在明確教材本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教材。
三、課程設置與課時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將高中地理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必修學分4分、選擇性必修學分0-6分,選修學分0-4分。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為40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18課時為1學分。[2]高中地理課程設置符合國情與科技文化先進水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科特性,課程設置與課時安排也能充分體現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合理培養人的問題。不同階段的地理教材是課程設置的具體體現,由于課程設置存在預定性、復雜性和系統性,加之實際教學課時有限,因此會存在不能完全發揮教材價值的情況。面對這個問題,教材編寫者應當使教材充分體現課程設置的核心理念;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地理教材在人才培養上的巨大價值,合理安排課時,深刻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使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四、考試評價
高中地理考試評價包括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后者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關鍵,一定程度上會主導實際教學工作中對教材的使用情況。總結近幾年高中地理新課標全國卷的命題特點可發現,高考題試題開放性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與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會涌現出師生不重視地理教材的情況,部分教師在高考評價功利化驅動下,忽視教材的價值,利用輔導用書進行知識點的傳授并且輔以題海戰術,只為學生能夠在高考中取得理想分數。這種問題的背后實則是地理育人價值喪失,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得不到培養,立德樹人與素質教育則成了口號。這就要求教師明確高考性質和教材的功能,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成為學生素養養成的建構者,充分利用好教材,將其價值發揮至最大。
五、多媒體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沖擊著地理教材的使用。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各類網上教學視頻以及手機解題APP的涌現,一方面有利于輔助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致使“重技術輕教學”的現象發生。教師整節課下來,全部以課件或者音頻資料展示,完全摒棄傳統的板書以及小組活動。表面上看,教學在課堂中展開,但是并未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教材文本的對話。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深刻理解信息技術的真正價值,真正發揮其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郝興元.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應具備的教材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0):42-4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